靖难之后,退隐是真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ryfei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453年,朝鲜发生了一场兵变,被称为韩版“靖难之役”,即“癸酉靖难”。这次兵变之成功、杀戮之残忍和朱棣的靖难之役有过之而无不及。最为相似的是,两场兵变都有前台指挥和幕后操盘手:前台指挥,一个是明成祖朱棣,一个是朝鲜世祖,幕后操盘手,一个是道衍(姚广孝),一个是韩明浍。
  道衍是个野心家,他知道朱棣早就对皇位虎视眈眈,只等侄儿建文帝登基就要造反,便前去投靠,成为朱棣的心腹谋士。韩明浍和道衍一样,刚开始也不得意,虽然出身官二代,韩老爹是大官,韩明浍却没沾着多少光。他有一肚子纵横术,可当时刚登基的小皇帝端宗不搭理他——人家有辅佐大臣,是当时的一批名臣名将。
  韩明浍想,你不用我,我就让你下岗。可是,让端宗下岗,必须有一个野心家出头。韩明浍瞪大眼睛,在李家班里仔细扫描,看见首阳大君(即后来的朝鲜世祖),嘿嘿乐了:首阳大君很有威望;年轻时听人说到弓马骑射的事,就经常随身带着弓箭,是个爱显摆的家伙;又是世宗的第二子,眼睛早就盯着王位了,他小侄子端宗登基,他能服气吗?
  不过,韩明浍和首阳大君素未谋面,没有自荐的契机,韩明浍就先去拜访了首阳大君的一个铁哥们儿。韩明浍自告奋勇道:首阳大君不是对王位有想法吗,我可以帮他圆梦!那铁哥们儿知道韩明浍智商超高,首阳大君要成大事,必须靠这个人,就向首阳大君推荐了韩明浍,并点评说,韩明浍眉毛一皱就能想出一个办法,“真乃国士无双”,首阳大君一听,当然热烈欢迎。
  韩明浍和首阳大君结成造反团伙后,第一件事就是告诉首阳大君:要成事,只要听我的就行了,简直是手到擒来,实在不需学当年明朝的靖难之役——那多麻烦啊。首阳大君非常吃惊,忙问他有什么办法。韩明浍详细解释:不要离开京城,要暗地里培養死士,到时突然发难,诛杀辅政大臣,挟国王以令大臣,然后一脚将国王踢开,自己就是国王了。
  这两人的际遇有点儿如朱棣、道衍一般,第一次见面,一颗种子就在首阳大君心里种下,生根发芽,最终开出一个硕果。这个硕果就是朝鲜国王的宝座。因此,朝鲜史书明确指出:“靖难之策,始于明浍。”
  当初明朝明文规定,王爷不许有自己的军队,只许有800名侍卫。建文认为只凭这800人,谅老叔也不敢造反。他没想到,这800人一旦锻炼好了,将来起兵就成了800名将军,能率领千军万马。果然,后来朱棣的靖难将军大多出自这800人中。而这造反的资本正来自道衍的建议。
  和道衍一样,韩明浍也为首阳大君积极出谋划策,网罗力量。当时的朝鲜宗室也是不许带兵的,私兵也收归中央。可是韩明浍作为读书人,却积极和一群江湖高手来往,称兄道弟,歃血为盟,然后就把这些武林高手介绍给了首阳大君。首阳大君不满:我又不是黑帮老大,也不想建立五岳联盟干左冷禅那一行,要这些江湖杀手干什么?
  韩明浍呵呵一笑:世道变了,文人没有用武之地,必须有武士才能改天换地。他告诉首阳大君,没有这些江湖人,咱们将来的奇袭是很难成功的,因为朝廷里那些人一个个都是玩笔杆子的,而政权是从刀枪里出来的。首阳大君一听,连连点头,要得,要得。
  于是,首阳大君府里收留了三十多个黑道人物。这三十多人后来在兵变中都充当了杀手角色,走在了战争的最前列。
  和当初韩明浍的许诺一样,首阳大君登上皇位要远比朱棣容易,没有什么九死一生的险境,可这也是经历了一场流血杀伐才得来的。经过韩明浍的周密策划,首阳大君决定突然起兵。那天,韩明浍那些铁血杀手团的哥们儿扮成首阳大君的仆人,随着首阳大君一起去拜访端宗的辅佐大臣金宗瑞。金宗瑞是个猛人,朝鲜人称他为“大老虎”。
  听说首阳大君来访,金宗瑞当然不敢怠慢,亲自出来迎接。两人谈天说地,直到天色已晚,首阳大君忽然笑呵呵地对手下人一撇嘴道:这个老家伙想谋反,灭了他。杀手们一听,立刻扑了上来。金家有个家人一见不妙,忙一掌将老爷子推开,却不小心将老爷子推倒在地。金宗瑞的一个儿子扑倒在老爹身上,准备保护老爹,却被杀手们一剑穿心。
  金宗瑞此时已经63岁,被家人那一推,跌倒在地,昏迷过去,对韩明浍他们的计划再也产生不了威胁了。第二天,金宗瑞终于苏醒了,他不知是摔迷糊了,还是年老脑袋不灵光了,对首阳大君和韩明浍的大计毫不知情,竟然跑到宫门外向端宗呼救.这不是往剑刃上送吗?此时,首阳大君已经兵变成功,听到这个消息,他再次一撇嘴道:灭了。金宗瑞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死了,他的另一个儿子也几乎同时被杀。
  在诛杀金宗瑞的同时,首阳大君也带着铁血杀手团进了朝廷,告诉端宗,金宗瑞等人勾结方镇谋反,自己不得不出手靖难,不得不大开杀戒。然后,他拿出一张名单,念一个人名,拉出去杀一个。名单念完,端宗亲信的大臣几乎被杀干净了。
  12岁的端宗望望朝堂,朝廷没人了,怎么办啊?首阳大君哼哼一声,心说:我手下一批靖难的哥们儿还都是白身(平民)呢,对官职眼馋得嗷嗷叫,还怕没人当官?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很快,端宗就下台了,首阳大君上位,是为朝鲜世祖。
  朱棣靖难成功,当了元首,大开杀戒的同时也大行封赏,将和自己在战场上一起出生入死的哥们儿狠狠封赏了一批,称之为靖难功臣。靖难首功自然是道衍的:封荣国公,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道衍觉得富贵不归故里,犹如锦衣夜行,于是回到故乡,拜见姐姐。姐姐关上门,说自己弟弟是和尚,没有这么个大官弟弟。他去拜访朋友,朋友闭门不见,频频道:“和尚误矣,和尚误矣。”道衍这才知道,自己的野心引发的是万千头颅落地,以致人人怨恨。他便回到京城,交还名爵,躲入寺庙。
  韩明浍却没有这样的反思。靖难成功,他被封为一等佐翼功臣,任三品右承旨。正在他春风得意,满面阳光的时候,却发生了“死六臣”事件。
  原来,在癸酉靖难一年后,端宗被迫让位于世祖,自己被关在宫中,当了“上王”.端宗的旧臣成三问等人觉得世祖这个当叔叔的特别不地道,便决定组织同盟,发动兵变,将世祖赶下台,再次扶持端宗登基。谁料,其中一个参与者觉得这事风险太大,如果成功,固然能加官晋爵,一旦失败,吃饭的家伙就得立刻搬家.而要想取得富贵,其实是不必如此冒险的,只要举报这些人,自己就马上飞黄腾达.因为天色已晚,进宫是来不及了,他便去见了韩明浍。韩明浍一听,大惊,马上带着他连夜进宫,把这桩谋反案告诉了世祖。世祖正在着急,韩明浍胸有成竹地告诉他,先发制人,后发受制于人。于是,当夜,宫中铁骑突出,将成三问等人一网打尽。   对于如何处理这些大臣,朝廷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可以从轻发落,另一派认为要从重处理,以儆效尤。世祖又向韩明浍请教,韩明浍建议:只有用酷刑才能起到震慑作用。
  由此,朝鲜王朝历史上的一场野蛮杀戮开始了。世祖命令将起事的六大臣押来,绑在柱子上,用烧红的铁钳活剥下六人的皮,然后凌迟;他们的家族则予以灭族,家产被籍没,他们的妻子还有女儿则被赐予大臣为奴婢。
  成三问临死前赋诗道:
  “食人之食衣人衣,所志平生莫有违。一死固知忠义在,显陵松柏梦依依。”显陵是端宗之父文宗的陵墓。当年,文宗临死,将端宗特意托付于他,故而成三问以先王陵前的松柏自比。世祖事后读到此诗,长叹道:“当世之乱臣,后世之忠臣。”一个“忠”字显示出世祖心里其实也不忍心,但面对此情此景,成三问也只能被当作乱臣处死了。
  死六臣事件结束后,世祖很是感激韩明浍这位智囊帮他及时平乱,将这些被誅杀大臣的家产狠狠赏赐给了韩明浍,并升任他为三品都承旨。
  在人生的晚年,道衍一心向佛,青灯木鱼,每日在佛前忏悔。朱棣不答应,要求他上朝协助自己处理军国大事。无奈之下,道衍上朝时穿上官服,下朝后马上脱去官服,敲木鱼,诵佛经,为靖难之役中的亡灵祈福。此时,他为自己的杀戮而忏悔不已,并积极补救。
  诵经之佘,他担当起教导朱棣的皇长孙朱瞻基的任务,用自己的仁心,还有佛学中的戒杀思想来教育这位未来的皇帝.后来的宣德盛世出现在朱瞻基手里,和道衍的悉心教导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道衍依靠朱棣的信任,要求为建文朝臣平反。临死前,朱棣去看望他,问他有什么遗愿,他提出希望把羁押已久的溥洽和尚赦免。溥洽是当年建文的主录僧,人们都说他知道建文的真实行踪,因此他被朱棣关押起来。溥洽出狱预示着靖难的血雨腥风正式成为历史。
  在晚年病重期间,道衍还监修了《太祖实录》,为大明做出了一定的文化贡献。
  然而,同样是靖难的关键谋臣,韩明浍在官居高位后却没有像道衍那样急流勇退。
  这一时期,世祖面对的隐形威胁就是端宗。死六臣事件让他认识到,哪怕退了位,端宗仍是一个祸患,于是世祖决定废除端宗上王封号,降封为鲁山君,发配到荒凉的清冷浦。可是,他手下的一位靖难功臣却认为,端宗万不可放,不然又会被人利用。将端宗发配或留在京城,都容易给自己造成威胁,怎么办呢?世祖再次找到韩明浍,向他询问处理办法。韩明浍没说话,做出一个“处死”的动作。世祖心领神会,不久就派出使节,给自己的侄子送去一杯毒药,逼其自杀。端宗死时只有17岁。也有人说,他不是服毒自杀,而是被弓弦勒死的。史籍记载,他死之日,“雷雨大作,咫尺不辨,烈风拔木,黑雾弥空,径夜不散”,可见,后人对他是同情的。
  韩明浍经历端宗、世祖、睿宗、成宗四代国王,死时73岁,官至一品领议政,封上党府院君,可算朝鲜王朝的显赫人物。
  多年前,韩明浍未发达时,遇到过一位江湖术士,断言他将被砍头。韩明浍靠着谋略还有杀伐,轻松先抑后扬的一生,安然死在家中,自以为打败了命运。17年后,朝鲜发生甲子士祸,在位的燕山王怀疑自己母亲尹妃当年被赐死是因韩明浍曾对成宗进过谗言,于是将韩明浍的坟墓扒开,砍下他的头颅,捣毁他的尸骨,以致“碎骨飘风”,惨不忍睹。
  这是韩明浍生前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吧。可是,他手握权力之时不知悔改、肆意掀起血雨腥风,又怎能怪旁人对他也这样血腥呢?
  编辑/葡萄
其他文献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将谭嗣同、杨锐等“戊戌六君子”处斩了,理由是他们是“康党”,且“情节较重”。  “六君子”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是杨锐。因为他不是“康党”,而是张之洞的人。  1857年,杨锐出生于四川绵竹,他少年时代即以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格而闻名。张之洞在任四川学政期间发现杨锐天性禀异,对他非常赏识,招他为弟子。后来,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又聘杨锐为幕僚。杨锐的命运在此发生了第一次转折。
雨中  撑一把小红伞  在山野尋找  一朵红蘑菇长在松树下  上面还有明晃晃的水珠  多高兴呀  伸手刚要采  几只小蚂蚁  躲在蘑菇下  呀,我不能  不能抢小蚂蚁的红雨伞
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想起一出是一出。普通人这样任性,顶多被人嫌弃;公司老板没事抽风,顶多被下属抱怨;若犯毛病的是皇上,那就很可能毁掉祖宗基业了。  宋徽宗从兄长那里继承的是大宋的大好局面,而且从他执政25年来的各项表现来看,这分明是个圣君:他虽然爱好广泛,从琴棋书画到寻花问柳什么都玩,但每天不管玩得多欢,国家大事都不敢耽搁,当天要办的事绝不过夜;他用人不疑,每样项目上马,认准谁负责,就放手让人去干
我爱我家。我们一家欢乐、温馨而幸福。这个家有三个成员:爸爸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妈妈是个兢兢业业的“保姆”,而我则是只地地道道的“书虫”。  “notable, notable……”不用說,爸爸又在备课了。爸爸是一名大学教师。说他是“学霸”,那是因为我有难题都可以尽情地问他。不过,他经常会忘我地投入到英语世界之中,只有当妈妈推他几下,并大声地喊:“儿子问你题目啦!”爸爸才会从英语世界中跳离出来,
何易于是唐文宗大和年间益昌(今四川广元)县令。有一年,上柱国(勋官的称号)孙樵下基层,途经益昌县时,碰到一群老百姓拦车,吵着讨说法。孙樵很纳闷,也很好奇,便问个究竟。老百姓说:“皇上下诏书,考察各级官员,我们何县令为什么才得个中上?”在老百姓的心里,何易于无论如何都应该得个“上上”等,所以为他鸣不平。  孙樵在朝为官多年,常下基层,但从未遇到过这种事儿,于是决定把事情搞清楚。他通过询问得知,何易于
盘歌寨虽是湘西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却有着“小南京”之称,美丽而富饶。盘歌是湘西土家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他们运用盘歌开展活动,传授生产、生活知识,甚至青年男女恋爱也靠盘歌传情。盘歌的内容有盘根古、盘天、盘地、盘人、盘花等。一般是二人对唱,一问一答,也有眾人盘唱,多即兴拟题,出口成章,随口便答,当然也有固定成型的盘歌。  刚一进寨,好客的土家人便甩出一首浑厚的盘歌欢迎客人:  不唱盘歌不要紧,唱起
据《河东记》记载,唐朝经行寺里有个和尚法名行蕴,是寺中和尚的头领都僧。有一年初秋,寺里僧人为了准备盂兰节的盛会,都在清扫庙宇殿堂准备作佛事。行蕴和尚看见一尊佛前有一个用蜡塑成的“化生”女子塑像十分美艳,女子手拿一支莲花,好像对人眉目传情。行蕴和尚就跟大家开玩笑说:“世上如果有哪个女人能像她这样美貌,我就娶她为妻。”  行蕴和尚晚上回到庙院睡觉时,半夜忽听有人敲门说:“莲花娘子到了!”此时行蕴和尚还
叶剑英不仅是一位元帅,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毛泽东很欣赏叶剑英的诗词,在他72岁寿辰之际,曾挥笔一字不差地背录了叶剑英的《远望》,送给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妇。聂荣臻在《叶剑英诗词选集》序中,称叶剑英是“当代中国诗坛泰斗之一”。  叶剑英的诗词成就首先来源于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同时也是他几十年来勤学敏思,口吟笔耕的结果。  早在学生时代,叶剑英就以诗为剑与旧势力进行斗争。1915年,叶剑英在东山中学就读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12月,康熙下令禁教。禁教禁的是天主教,并由此形成了延续200年的“礼仪之争”。只是,开启争端的不是康熙,而是罗马教廷。  康熙及其父顺治都曾是天主教的拥趸。虽然两位皇帝不是天主教徒,但是他们对罗马教皇及其教士都优待有加。顺治年间,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甚至担任了清廷中十分重要的、职在评判国运的钦天监的主官,品级高居一品。康熙还曾特地下达“容教令”,认为西洋人并未做违法之事,
一  向暖趁课间休息去倒水的时候,看到林佳音在座位上埋头咬笔杆,时不时用手挠头发,眉头拧成一团,估计她是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了。  “佳音,需要我帮忙吗?”向暖端着水走到林佳音身旁。  林佳音像看到救星一样,指着练习册上的数学题说:“我抓破头皮也想不出来。”  向暖看了一下这道数学题,发现自己正好前两天做过类似的。她接过林佳音手里的笔,一脸认真地给林佳音讲解,在纸上写下解答步骤,写了一半笔突然不出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