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白文本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obu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学生们乐于想象则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拓宽思维的宽度和广度,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而语文教学借助形象的语言、具体的文字,使缥渺无边的想象有了依托,也正是因为想象,才让语文教学这个领域焕发出美妙的光彩。笔者以为,在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主要借助于补白文本。
  
  背景补白
  
  背景补白一般在授课伊始,对课题质疑之后出现最好。如《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可以说这两首诗的作者以不同的情感体验反映了同样的爱国之情。《示儿》是通过“悲”体现的,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是因“收蓟北”的喜表现出来的。诗人因何而悲又因何而喜,这其中的滋味不是简单的诗句就能体味出来的,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学《示儿》时要了解陆游当时所处的南宋时期,广大中原地区被金兵占领。在金人的铁蹄下,沦陷区的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他们日夜盼望着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一年又一年,他们只能“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人陆游最终则因“但悲不见九州同”而抱恨终生含悲而去。这样的悲是凝重的,令人荡气回肠,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如不进行背景补白,单凭对诗句的孤立理解,只能是圃囵吞枣,更不要说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了。再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不错,全诗喜形于色、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喜极而泣……总之,一个“喜”字,囊括了全诗的氛围。再三思忖,为什么回家就喜成了“涕泪满衣裳”的样子?原来,多少年没回家了,因叛军占领“河南河北”,导致诗人杜甫携妻带子背井离乡。这期间,诗人饱尝了太多的思乡之苦,如今,叛军被平定,失地被收复,国家重归统一,“妻子愁何在”,自己“喜欲狂”。可以说,杜甫的“喜”,不仅仅是因为小家,更是为了国家,不然诗人就不会发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沉重的哀叹!因此,诗人的“喜”显得是那样宽广高远,富有底蕴,在补白文本的基础上诵读诗文,带给人的是心花怒放的感觉。因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背景补白,对于深化学生的知识层面,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着水到渠成之功效。
  
  情节补白
  
  如果说背景补白是一种有本可依有据可查的历史回顾,那么情节补白则是依据教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的一种再创造。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有这样一个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正是因为这个坚定的信念,让这个父亲徒手在废墟中挖掘了38个小时,最终救出了孩子。课文通过对父亲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形象,使我们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而对于被困在废墟中的孩子,在这震后的38个小时内是如何坚持的,课文中没有描述。为了丰富人物形象,增加情感体验,此处可让学生进行情节补白:设想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孩子在废墟中想到了什么,做了些什么?通过讨论,一个临危不惧,有着坚定信念的孩子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当地震来临之时,他首先领着其余的伙伴躲到教室的拐角处;震后,面对着倒塌的触手可及的残墙破椽,面对着随时而来的危险和死亡,他不断地鼓励伙伴们:“不要怕,我的爸爸一定会来救我们的。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他总会跟我在一起!”确实如此,他的父亲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好父亲,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坚决履行自己的诺言!也许,在这38个小时里,他会带着伙伴们讲故事,唱儿歌,会想方设法鼓励他们战胜恐惧战胜困难,等待着救援的那一刻;也许,在这38个小时里,他会多么骄傲地告诉伙伴们,他有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父亲,一个说话算数的父亲,从而去安慰大家充满信心地坚持住……是啊,通过这一情节补白,我们不难发现,儿子同他的父亲一样,是个了不起的孩子!因为,他坚毅、沉着、聪慧,有爱心……
  
  结果补白
  
  结果补白多见于“言虽终,而意未尽”的文章。例如《穷人》中“桑娜拉开了帐子后”说:“你瞧,他们在这里啦!”她为丈夫与自己不谋而合的做法而欣慰的心情,以及后来夫妇二人关于收养孤儿的打算、设想,都是学生急于要表达出来的。《负荆请罪》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一段千古佳话将蔺相如的宽容大度与廉颇知错就改的个性品质进行了升华。握手言和的将相二人,促膝对饮,于几分豪迈中又会有着怎样的安邦定国的方略呢?引导学生运用文言文,想象并模仿他们的对话与动作,更渲染了和的氛围……所有的这样的补白,其实就是一种想象,以前州做续写。这样的结果补白,不但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而且培养了他们美好的情感。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补白,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思维能力,丰富情感体验。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从读书学习书中的语言到理解语言直到最后的运用语言,过程是漫长的。对小学生来说,在理解能力存在偏差的时候,如何让他们去芜存真地汲取语文的精华所在,需要教师的引导。这一切,最直接地表现在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上。下面,我想谈谈关于小学阅读教学的个人见解。    一、让幼儿学会识字,在小学低年级开始读文教学,使以往的“落后阅读”教育体制向“尽早阅读”教育体制的方向发展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小学低年级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每个学期的最后几周是最忙碌的。教师们又是分类复习,又是系统复习,纷纷展开了“拉网式搜捕性”的题海操练,学生不甚其烦,效果也不好。这是因为在语文复习中,还存在着一些“旧貌”。    一、“旧貌”串串烧    1.语文复习“一刀切”,缺乏层次性  孩子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是“珍贵的独特的存在”。话是说得好,但做起来的时候,教师们往往会忘了这句话。为了便于布置、批改、讲评,教师
由于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动,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也随之产生。即“开放式”教学。它作为一种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形式,已经越来越为大家所认同与采用。其中作文“开放式”教学更被大家所追求。但是。据目前的操作来看,似乎口号响,开头热,真正能拿出效果及一套完整的成功经验的不多。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开放式”教学的准备不足。由于准备不足。于是策略不够、措施不力、方法失当,效果也就不
【摘要】在统编教材“1 X”阅读教学中,学情分析应当贯穿教学始终,但目前教师不了解学情而直接上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本文从基于起点学情的教学设计、基于过程学情的阅读教学实施、基于结果学情的阅读教学评估三个维度,对“1 X”阅读教学进行初探。  【关键词】学情分析,“1 X”阅读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儒敏教授最早提出统编教材“1 X”的阅读教学方式,“1”即一篇文章,“X”即多篇
综观近几年的小学语文试卷,很多试题充分体现了“珍视学生个人体验,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新理念:开放化的试题,必然产生个性化的解答。在一线集中阅卷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同一个答案,不同的阅卷者会有不同的见解;同一份试卷,不同的阅卷组会给出不同的分数。这里有多方面的因素:可能因为试题本身解读的多元性、解答的灵活性,可能因为阅卷者本身的语文素养、个人对试题及阅卷标准的解读,当然,也可能与阅卷者的评价
叶圣陶先生说:“好的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也有人说:“习惯决定未来。”学习失去了良好习惯的支持,将会造成课堂教学的后劲不足。《语文课程标准》将“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作为总目标之一。小学生刚刚迈开学习的步伐,学习习惯的好坏关系到学习效率的高下,从长远来看,关系到个人的终身发展。    一、细水长流成习惯    学习习惯当然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养成的,而是渗透在每一节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调查访问、考察家乡水资源在不同程度上被污染的情况,了解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增强节水意识和对水资源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  2.引导学生把自己调查活动的感受以习作的形式表达出来。    导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制定活动计划  1.情境导入。  播放事先摄好的水资源被污染的有关录像。(环城的句容河、风景带玉清河、校园里的水池、公园里的葛仙湖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快捷方便、丰富多彩,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2.进一步认识引号的特殊意义,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初步学会应用。  3.认识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快捷方便、丰富多彩,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比试激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
设计意图    诗人说,鸟儿是天堂撒下的草籽,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活泼可爱的身影,优美动听的歌声常常令我们陶醉。教材选取了《燕子》、《鸟语》、《珍珠鸟》这几篇课文引领学生透过文字领略鸟的风采。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关于鸟还有许多有趣的成语、动人的诗篇、优美的散文,鸟与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着不解之缘,对人类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涉及到文学、艺术、科学、生活、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形成了一种特别的鸟文
汉语言是世界上情感最为丰富的语言,它沉淀着中华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涵着博大而丰富的精神元素,每个字词都充盈着生命的呼吸。正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可见,语文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又要注重滋养学生的心灵。  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指出:“无论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学生在阅读时领会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