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学生们乐于想象则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拓宽思维的宽度和广度,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而语文教学借助形象的语言、具体的文字,使缥渺无边的想象有了依托,也正是因为想象,才让语文教学这个领域焕发出美妙的光彩。笔者以为,在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主要借助于补白文本。
背景补白
背景补白一般在授课伊始,对课题质疑之后出现最好。如《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可以说这两首诗的作者以不同的情感体验反映了同样的爱国之情。《示儿》是通过“悲”体现的,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是因“收蓟北”的喜表现出来的。诗人因何而悲又因何而喜,这其中的滋味不是简单的诗句就能体味出来的,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学《示儿》时要了解陆游当时所处的南宋时期,广大中原地区被金兵占领。在金人的铁蹄下,沦陷区的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他们日夜盼望着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一年又一年,他们只能“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人陆游最终则因“但悲不见九州同”而抱恨终生含悲而去。这样的悲是凝重的,令人荡气回肠,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如不进行背景补白,单凭对诗句的孤立理解,只能是圃囵吞枣,更不要说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了。再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不错,全诗喜形于色、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喜极而泣……总之,一个“喜”字,囊括了全诗的氛围。再三思忖,为什么回家就喜成了“涕泪满衣裳”的样子?原来,多少年没回家了,因叛军占领“河南河北”,导致诗人杜甫携妻带子背井离乡。这期间,诗人饱尝了太多的思乡之苦,如今,叛军被平定,失地被收复,国家重归统一,“妻子愁何在”,自己“喜欲狂”。可以说,杜甫的“喜”,不仅仅是因为小家,更是为了国家,不然诗人就不会发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沉重的哀叹!因此,诗人的“喜”显得是那样宽广高远,富有底蕴,在补白文本的基础上诵读诗文,带给人的是心花怒放的感觉。因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背景补白,对于深化学生的知识层面,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着水到渠成之功效。
情节补白
如果说背景补白是一种有本可依有据可查的历史回顾,那么情节补白则是依据教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的一种再创造。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有这样一个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正是因为这个坚定的信念,让这个父亲徒手在废墟中挖掘了38个小时,最终救出了孩子。课文通过对父亲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形象,使我们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而对于被困在废墟中的孩子,在这震后的38个小时内是如何坚持的,课文中没有描述。为了丰富人物形象,增加情感体验,此处可让学生进行情节补白:设想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孩子在废墟中想到了什么,做了些什么?通过讨论,一个临危不惧,有着坚定信念的孩子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当地震来临之时,他首先领着其余的伙伴躲到教室的拐角处;震后,面对着倒塌的触手可及的残墙破椽,面对着随时而来的危险和死亡,他不断地鼓励伙伴们:“不要怕,我的爸爸一定会来救我们的。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他总会跟我在一起!”确实如此,他的父亲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好父亲,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坚决履行自己的诺言!也许,在这38个小时里,他会带着伙伴们讲故事,唱儿歌,会想方设法鼓励他们战胜恐惧战胜困难,等待着救援的那一刻;也许,在这38个小时里,他会多么骄傲地告诉伙伴们,他有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父亲,一个说话算数的父亲,从而去安慰大家充满信心地坚持住……是啊,通过这一情节补白,我们不难发现,儿子同他的父亲一样,是个了不起的孩子!因为,他坚毅、沉着、聪慧,有爱心……
结果补白
结果补白多见于“言虽终,而意未尽”的文章。例如《穷人》中“桑娜拉开了帐子后”说:“你瞧,他们在这里啦!”她为丈夫与自己不谋而合的做法而欣慰的心情,以及后来夫妇二人关于收养孤儿的打算、设想,都是学生急于要表达出来的。《负荆请罪》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一段千古佳话将蔺相如的宽容大度与廉颇知错就改的个性品质进行了升华。握手言和的将相二人,促膝对饮,于几分豪迈中又会有着怎样的安邦定国的方略呢?引导学生运用文言文,想象并模仿他们的对话与动作,更渲染了和的氛围……所有的这样的补白,其实就是一种想象,以前州做续写。这样的结果补白,不但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而且培养了他们美好的情感。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补白,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思维能力,丰富情感体验。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背景补白
背景补白一般在授课伊始,对课题质疑之后出现最好。如《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可以说这两首诗的作者以不同的情感体验反映了同样的爱国之情。《示儿》是通过“悲”体现的,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是因“收蓟北”的喜表现出来的。诗人因何而悲又因何而喜,这其中的滋味不是简单的诗句就能体味出来的,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学《示儿》时要了解陆游当时所处的南宋时期,广大中原地区被金兵占领。在金人的铁蹄下,沦陷区的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他们日夜盼望着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一年又一年,他们只能“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人陆游最终则因“但悲不见九州同”而抱恨终生含悲而去。这样的悲是凝重的,令人荡气回肠,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如不进行背景补白,单凭对诗句的孤立理解,只能是圃囵吞枣,更不要说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了。再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不错,全诗喜形于色、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喜极而泣……总之,一个“喜”字,囊括了全诗的氛围。再三思忖,为什么回家就喜成了“涕泪满衣裳”的样子?原来,多少年没回家了,因叛军占领“河南河北”,导致诗人杜甫携妻带子背井离乡。这期间,诗人饱尝了太多的思乡之苦,如今,叛军被平定,失地被收复,国家重归统一,“妻子愁何在”,自己“喜欲狂”。可以说,杜甫的“喜”,不仅仅是因为小家,更是为了国家,不然诗人就不会发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沉重的哀叹!因此,诗人的“喜”显得是那样宽广高远,富有底蕴,在补白文本的基础上诵读诗文,带给人的是心花怒放的感觉。因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背景补白,对于深化学生的知识层面,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着水到渠成之功效。
情节补白
如果说背景补白是一种有本可依有据可查的历史回顾,那么情节补白则是依据教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的一种再创造。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有这样一个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正是因为这个坚定的信念,让这个父亲徒手在废墟中挖掘了38个小时,最终救出了孩子。课文通过对父亲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形象,使我们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而对于被困在废墟中的孩子,在这震后的38个小时内是如何坚持的,课文中没有描述。为了丰富人物形象,增加情感体验,此处可让学生进行情节补白:设想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孩子在废墟中想到了什么,做了些什么?通过讨论,一个临危不惧,有着坚定信念的孩子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当地震来临之时,他首先领着其余的伙伴躲到教室的拐角处;震后,面对着倒塌的触手可及的残墙破椽,面对着随时而来的危险和死亡,他不断地鼓励伙伴们:“不要怕,我的爸爸一定会来救我们的。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他总会跟我在一起!”确实如此,他的父亲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好父亲,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坚决履行自己的诺言!也许,在这38个小时里,他会带着伙伴们讲故事,唱儿歌,会想方设法鼓励他们战胜恐惧战胜困难,等待着救援的那一刻;也许,在这38个小时里,他会多么骄傲地告诉伙伴们,他有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父亲,一个说话算数的父亲,从而去安慰大家充满信心地坚持住……是啊,通过这一情节补白,我们不难发现,儿子同他的父亲一样,是个了不起的孩子!因为,他坚毅、沉着、聪慧,有爱心……
结果补白
结果补白多见于“言虽终,而意未尽”的文章。例如《穷人》中“桑娜拉开了帐子后”说:“你瞧,他们在这里啦!”她为丈夫与自己不谋而合的做法而欣慰的心情,以及后来夫妇二人关于收养孤儿的打算、设想,都是学生急于要表达出来的。《负荆请罪》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一段千古佳话将蔺相如的宽容大度与廉颇知错就改的个性品质进行了升华。握手言和的将相二人,促膝对饮,于几分豪迈中又会有着怎样的安邦定国的方略呢?引导学生运用文言文,想象并模仿他们的对话与动作,更渲染了和的氛围……所有的这样的补白,其实就是一种想象,以前州做续写。这样的结果补白,不但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而且培养了他们美好的情感。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补白,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思维能力,丰富情感体验。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