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觉秋窗愁不尽

来源 :中华养生保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secuei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温长路,笔名文苕、寓愚。现为中医主任医师、教授、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学普及委员会专家。并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和科普分会主任委员、中医药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及多家中医药期刊的顾问、编委会副主任、常务编委、编委,多家中医药大学的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医学教育、临床、科研、管理工作,以中医药文化、中医基础理论和卫生政策研究为方向,以中医内科脾胃病及部分疑难杂症研究为主题。已公开发表学术、文化、政论、科普等各类文章1000余篇,出版著作60余种。其中有的作品被收入国家编纂的相关著作大系,并获得政府奖项;有的作品多次再版、重印,有的作品被译成外文出版。主要事迹被国内外几十家媒体报道,并载入《英国剑桥名人录》、《中国科学家传记》等30余种辞书。
  
  【解题谈俗】
  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悲秋”也是他们热衷表现的主题。“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在四句诗中用了五个低调的“秋”字,刻划了多愁善感林黛玉的忧郁心态,真是贴切。不过这不是他的创造,关于“悲秋”的绝唱在他之前已屡见不鲜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杜甫)“海畔尖山似箭芒,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张说)“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马戴)“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李益)“骚人故多感,悲秋更寥栗。”(苏东坡)“新来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它们描述的也是秋天的季节特点、气候征象、人文个性,把秋的另一副面孔也表现得淋漓尽至了。
  
  【健康说道】
  为何秋天让人有如此不适之感?一曰季节特点,秋风萧瑟,万木凋零,大地苍茫,阴雨绵绵,环境让人兴奋不起来;二曰身体因素,天人相应,五行相对,人体自然要表现出相应的征象。
  »
  ★ “悲秋”原委★
  
  从人的生理角度讲,“悲秋”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具有一定道理的。人们在经历了漫长夏季酷暑的折磨之后,能量过于消耗的机体处于非常疲乏的状态。秋风送来的凉爽,使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开始放慢,机体进入了周期性的休整,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疲惫感。而此时人们面对的又是时热时寒的风——为百病之长,它带来了空气流通,也带来了复杂的季节病;阴霾多雨的天——为重浊之气,它带来了凉意,也带来了病源的“温床”。按照五行,秋天又为金所主,金主燥,那燥气让人难受;内应于肺,肺主忧悲,那情绪自然欠佳。此情此景,一种凄凉、忧郁、低沉、伤感、迟暮的感受油然而生,这就是“悲秋”。有调查说,秋天,尤其是深秋,是一年之中精神病和自杀现象发生最多的季节,也是各种疾病发生率、死亡率最高的季节。秋天常见的疾病有以呼吸系症状为主的感冒、咳嗽、哮喘、鼻衄,以消化系症状为主的细菌性食物中毒、腹泻、痢疾、疟疾,以循环系症状为主的冠心病、高血压、中风和皮肤瘙痒、关节疼痛等,难怪人们把这个季节叫做“多事之秋”。现代研究也为“悲秋”找到了根据,认为它是人体生物钟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内激素变化引起的情绪异常变化。原来人的大脑中有一个仅有豌豆大小的腺体——松果体,它分泌的褪黑激素会使人情绪低落、昏昏欲睡、悲哀伤感。它的分泌受到自然规律的控制,白天强烈的太阳光能够抑制其释放,因而人们能够精神充沛地工作;夜晚它的分泌量增多,正好可以让人们安眠。秋天雨多寒多,光照不足,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明显增多,所以悲秋的情绪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这种情况的发生,一般女性多于男性,这与女性过于敏感的思维方式和应变能力有关。以前医学书籍上对于“悲秋”虽有记载,但人们对此病的认识普遍不足,近代它有了“季节抑郁症”的称谓,实际上属于心身疾病的一种。
  »
   ★预防“悲秋”★
  
  悲秋是可以预防的,这是肯定的答案。晒太阳,是基本的方法,因为光照可以减少褪黑激素的分泌,使人的情绪增高。加拿大人有每年秋冬季节飞往赤道生活一段的习惯,实际上就是针对这一情况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增加户外活动,开展必要的体育锻炼,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一些不良情绪会在运动中消失。调节饮食和睡眠也有一定的作用,饮食应以清淡甘润为主,防燥防热;睡眠要有足够保证,起居有常。最重要是情绪调整,尽快使机体建立起适应来,用积极的态度、积极的精神状态去对待秋天的冷漠。刘禹锡的《秋词》写得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假设我们有了刘禹锡诗中的博大胸怀、广阔眼界、浩荡气势,再加上科学的态度,是足以可以把“悲秋”变为“欢秋”的。
  
  【相关链接】
  
  ★秋 韵★
  
  秋天,是一年中收获的季节。黄花遍野,层林尽染,天高风清,硕果累累。秋是一幅美妙的画,是一首多情的歌!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都是他们热衷表现的主题。王勃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把秋称为“三秋”;张协有“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飙”之句,把秋称为“九秋”;陈子昂有“金秋方肃杀,白露始专征”之句,把秋称为“金秋”;马祖常有“素商凄清扬微风,草根之秋有鸣蛰”之句,把秋称为“素商”;欧阳修有“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之句,把秋称为“素节”。此外,首秋、初秋、早秋、上秋、新秋、正秋、中秋、晚秋、凉秋、高秋、清秋、霜天等众多称谓,都是说秋的。它们或表现出秋天的季节特点,或表现出秋天的气候征象,或表现出秋天的人文个性,把秋的主题抒发得淋漓尽至了。民间关于秋的风俗也很多,有立秋之日“迎秋”的,有欢庆丰收“咬秋”的,有秋天进补“贴秋膘”的,有适应气候变化提倡“秋冻”的,连杀人也要放在秋天,称为“秋后问斩”,围绕秋天的活动真是够丰富的了。
其他文献
该文对CDMA网络和GSM网络间的干扰原因作了分析,并针对原因阐述了协调网络间干扰的原则和方法,重点介绍了共址情况下的天线隔离。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inter
马上就要到农历小年腊月二十三了,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
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3月是季节性流感的高发时节,此时,如果能做好自我防御措施,就可以让自己和家人远离病毒,免受流感的侵扰。      //讲求卫生防御病毒//    个人卫生在预防流感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流感病毒很容易通过手部接触表面沾有病毒的物品后再接触口鼻而感染,专家称约一半的流感发病就是通过手部接触患病的,所以勤洗手、保持手部的卫生十分重要,平时还应尽量避免用手接触眼睛、口鼻等。值得注意的
期刊
文中叙述如何开发MPC8260 PowerQUICC Ⅱ通信微处理器的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VxWorks的BSP,列出开发出来的BSP的文件结构和各自的功能.
期刊
我们一直想做这么一期专刊,把国内养生界权威专家都请到我们的杂志上来,把他们的从医精华呈现给大家。  准备了许久,也期盼了好久,终于如愿以偿了。  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胡大一、洪昭光、张其成、王敬、吴大真、王凤岐、温长路、程凯、李子勋等等。当他们的文字跃然于纸上的时候,我们心中的那份激动,终于抑制不住了。  说到养生,不能不说到前段时间某些人打着养生幌子欺骗大众的现象,其实养生界一直不缺少骗子,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