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刺激电量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抑郁发作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gl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低、中、高3种不同刺激电量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及术后不良反应。

方法

接受MECT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低电量组、中等电量组、高电量组共3组,每组40例。低电量组刺激电量为年龄×50%,中等电量组刺激电量为年龄×70%,高电量组刺激电量为年龄×80%。患者共接受MECT治疗6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并观察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6次后,3组患者HAMD-17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改善(t=24.026,P=0.000; t=26.541,P=0.000; t=25.904,P=0.0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09,P=0.665);治疗3次后,中等电量组[(34.3±6.8)%]和高电量组[(33.9±6.9)%]患者的HAMD-17减分率显著高于低电量组[(27.2±5.4)%](t=-5.513,P=0.000; t=-4.785,P=0.000)。高电量组患者的头痛、恶心呕吐、急性谵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低电量组(头痛:χ2=14.532,P=0.000;恶心呕吐:χ2=13.333,P=0.000;急性谵妄:χ2=14.907,P=0.000);中等电量组[(10.5±1.6)min]和高电量组[(11.2±1.8)min]患者的平均意识恢复时间显著长于低电量组[(8.8±1.2)min](t=-5.144,P=0.000;t=-6.889,P=0.000)。

结论

不同刺激电量MECT治疗抑郁发作6次时疗效相当,中、高刺激电量起效快,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慢性坐骨神经结扎(CCI)模型,观察大鼠痛行为及前扣带皮层(ACC)、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延髓头端腹内侧核(RVM)和脊髓腰膨大Fos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ACC对脊髓伤害性信息的调节。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6组为:Naive组、Sham组(假手术组,仅分离出大鼠左侧坐骨神经)、CCI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结扎)、CCI+P组(左侧坐骨神经结扎术后14 d,行为学测试前4
目的采用数学任务事件相关电位(ERP),进行7~12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正常儿童数学认知发展的比较研究,探讨其特征及神经机制。方法ADHD组72例,正常对照组88名,按小学低中高年级,各分3组(7~8岁、9~10岁、11~12岁)。ERP采用20以内计算答案判断任务,进行Fz导联N1、P2、N2成分波幅与潜伏期的比较分析。结果(1)纵向比较(三年龄组间):正常组N1、P2及N2波幅均差
目的探讨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与焦虑症状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技术测定48名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与48名对照组被试外周血IL-1、 IL-2、 IL-4、 IL-5、 IL-6、 IL-8、IL-10、 IL-12p70、GM-CSF、 IFN-γ水平,运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的血浓度,并应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