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说“不错”“说得对”“很棒”“再想想”之类的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就实际来说,我们承认这些积极的评价语言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长期如此,难免会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这些语言对学生再也起不到激励作用,也就调不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课堂评价;创新思维,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有位教育家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我们的课堂教学几乎都采用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评价的形式,教师成了评价的权威,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缺乏了生气与乐趣,缺乏了青少年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课堂学习评价亟须以人性化、艺术化的态度去关爱学生的情感,关爱学生人生的发展。因此,我们注重课堂评价细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那么,怎样的评价才是充满智慧和爱的评价?
一、艺术化的语言,唤醒参与的热情
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只有在这种情景下教学,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此时,教师面对这样一群异想天开的探索者,要善于运用语言,恰当而又艺术地进行评价,准确得体、亲切巧妙、生动丰富、机智有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全面、客观且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对学生的出色表现予以肯定,又能有针对性地根据短处给予学生提醒和纠正。合理、巧妙地利用教学评价语言,唤醒学生参与的热情,为课堂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样、灵活、生动、准确的评价语言,不仅能让学生如沐春风般愉悦,也能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教学《长城赞》,我用了“读得真不错!有气势!”“大家听了都佩服你读得好!我们好像看到了巍峨盘旋的长城!”“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老师都被感动了。”“到目前为止,你读得最出色!”“老师有种感觉,你长大肯定能定能当一个播音员!”等评价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这节课我们的学生读书水平明显提高,从读中真正地感受到了作者精练的语言文字,以及这副对联的独特魅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客观、准确、艺术地指出其长处和不足,既对其表现优异之处予以肯定,又有针对性地给予了同学提醒和纠正。教师巧妙地利用教学评价语言,唤醒学生参与的热情,为课堂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二、巧用留“白”,激活创造性思维
一般来说,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人们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或想法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然而,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往往在学生发表了初步见解后,老师就急于下结论,作出“对”或“不对”的评判。这种评判极易挫伤孩子深入探究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经验告诉我们,“延迟评判”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常发“怪问”“爱出风头”的孩子创新思维最活跃,“怪问”就是一颗深植于孩子内心极具创造力的种子,这颗弥足珍贵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下,才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将它摧毁于成长之前。
观看了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教学录像《火烧赤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巧用留“白”的评价:
孙老师: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他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生1:“因为曹操这个人很爱惜人才,他知道黄盖是东吴的老将,带兵打仗很有本事,所以听说黄盖来投降很高兴。”
生2:“黄盖是东吴有名的将士,他带兵来降,就削弱了东吴的力量,所以他很高。”
生3:“曹操这下可以从黄盖口中了解东吴的兵力部署情况,赤壁这一仗胜利的把握就更大了。”
生4:“曹操很高兴,还有一个原因:黄盖是南方人,在水中作战很有经验,他来投奔曹操,可以帮曹军解决不习水战的问题。”
至此,孙老师正要小结,不料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从这句话中看出曹操已经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俗话说,骄兵必败,这可能是曹军赤壁大败的主要原因。”
多么精彩的回答!试想,如果孙老师不留“教学空白”,让学生匆匆发言,能产生出这样精彩的回答,迸出如此耀眼的智慧火花吗?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孙老师明智、合理地运用了延迟性评价,才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思考、不受拘束的空间,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氛围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最终获得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三、生命化评价,注重个体体验
哲人说,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本。走进学生的心灵,迎合学生的期待,用欣赏孵化孩子的学习自信,保护学生智慧的火花,适时地肯定、表扬、赏识和赞美,给学生自我反思的时间。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人生。
陶老师在上《长方体的认识》时,对学生自作的长方体进行检查时,有同学看后就大笑,老师没有批评,而是问:“你们为什么 笑?”
生:他做的不是长方体,长方体的6个面应该是长方形。
师:是吗?那他做的是什么呢?
生:反正不是长方体,我也不知道是什么。
生:我觉得它是新型长方体。
生:对,就叫特殊长方体。
(奇异长方体,有趣长方体……一个个名字从孩子口中脱颖而出。)
师:真有趣,因为有那么多同学在开动脑筋,不错!
老师的评价体现了智慧,也体现了包容,没有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既保护了同学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又很好地巩固了相关知识。这是一种充满生命化、人文性的评价,正是这种包容、点化,学生才能自由地生长,课堂才充满纯真和童趣。
四、分层评价,扬起自信的风帆
每个学生都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他们相互之间在知识结构、智力因素、思维发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总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学生的话,那么原本基础就很好的学生轻易就能得到老师的好评,慢慢也许他们就会变得浮躁。成绩中等的学生也可以得到老师的肯定,但他们也可能因此失去更好的发展。最后,学习较困难的孩子总是很难得到老师的肯定,长此以往,他们的信心被摧毁,对课堂也会产生压抑之心,成绩从此止步不前。教师如此评价,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课堂变得毫无生机。
故此,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应该改变思路,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再按以前的单一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应该从不同角度对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评价,因材制宜,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体现“人人都能有进步”,让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树立学习自信心,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其实,课堂评价的目的不是告诉学生一个明确、所谓正确的答案,而应是激起学生创新与思维的火花。只要我们注重课堂的评价细节,自然就会流淌出不需预约的精彩。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感受到安全和自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敢于放飛思维、大胆设问,不断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评价;创新思维,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有位教育家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我们的课堂教学几乎都采用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评价的形式,教师成了评价的权威,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缺乏了生气与乐趣,缺乏了青少年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课堂学习评价亟须以人性化、艺术化的态度去关爱学生的情感,关爱学生人生的发展。因此,我们注重课堂评价细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那么,怎样的评价才是充满智慧和爱的评价?
一、艺术化的语言,唤醒参与的热情
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只有在这种情景下教学,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此时,教师面对这样一群异想天开的探索者,要善于运用语言,恰当而又艺术地进行评价,准确得体、亲切巧妙、生动丰富、机智有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全面、客观且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对学生的出色表现予以肯定,又能有针对性地根据短处给予学生提醒和纠正。合理、巧妙地利用教学评价语言,唤醒学生参与的热情,为课堂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样、灵活、生动、准确的评价语言,不仅能让学生如沐春风般愉悦,也能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教学《长城赞》,我用了“读得真不错!有气势!”“大家听了都佩服你读得好!我们好像看到了巍峨盘旋的长城!”“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老师都被感动了。”“到目前为止,你读得最出色!”“老师有种感觉,你长大肯定能定能当一个播音员!”等评价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这节课我们的学生读书水平明显提高,从读中真正地感受到了作者精练的语言文字,以及这副对联的独特魅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客观、准确、艺术地指出其长处和不足,既对其表现优异之处予以肯定,又有针对性地给予了同学提醒和纠正。教师巧妙地利用教学评价语言,唤醒学生参与的热情,为课堂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二、巧用留“白”,激活创造性思维
一般来说,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人们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或想法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然而,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往往在学生发表了初步见解后,老师就急于下结论,作出“对”或“不对”的评判。这种评判极易挫伤孩子深入探究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经验告诉我们,“延迟评判”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常发“怪问”“爱出风头”的孩子创新思维最活跃,“怪问”就是一颗深植于孩子内心极具创造力的种子,这颗弥足珍贵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下,才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将它摧毁于成长之前。
观看了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教学录像《火烧赤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巧用留“白”的评价:
孙老师: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他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生1:“因为曹操这个人很爱惜人才,他知道黄盖是东吴的老将,带兵打仗很有本事,所以听说黄盖来投降很高兴。”
生2:“黄盖是东吴有名的将士,他带兵来降,就削弱了东吴的力量,所以他很高。”
生3:“曹操这下可以从黄盖口中了解东吴的兵力部署情况,赤壁这一仗胜利的把握就更大了。”
生4:“曹操很高兴,还有一个原因:黄盖是南方人,在水中作战很有经验,他来投奔曹操,可以帮曹军解决不习水战的问题。”
至此,孙老师正要小结,不料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从这句话中看出曹操已经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俗话说,骄兵必败,这可能是曹军赤壁大败的主要原因。”
多么精彩的回答!试想,如果孙老师不留“教学空白”,让学生匆匆发言,能产生出这样精彩的回答,迸出如此耀眼的智慧火花吗?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孙老师明智、合理地运用了延迟性评价,才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思考、不受拘束的空间,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氛围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最终获得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三、生命化评价,注重个体体验
哲人说,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本。走进学生的心灵,迎合学生的期待,用欣赏孵化孩子的学习自信,保护学生智慧的火花,适时地肯定、表扬、赏识和赞美,给学生自我反思的时间。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人生。
陶老师在上《长方体的认识》时,对学生自作的长方体进行检查时,有同学看后就大笑,老师没有批评,而是问:“你们为什么 笑?”
生:他做的不是长方体,长方体的6个面应该是长方形。
师:是吗?那他做的是什么呢?
生:反正不是长方体,我也不知道是什么。
生:我觉得它是新型长方体。
生:对,就叫特殊长方体。
(奇异长方体,有趣长方体……一个个名字从孩子口中脱颖而出。)
师:真有趣,因为有那么多同学在开动脑筋,不错!
老师的评价体现了智慧,也体现了包容,没有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既保护了同学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又很好地巩固了相关知识。这是一种充满生命化、人文性的评价,正是这种包容、点化,学生才能自由地生长,课堂才充满纯真和童趣。
四、分层评价,扬起自信的风帆
每个学生都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他们相互之间在知识结构、智力因素、思维发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总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学生的话,那么原本基础就很好的学生轻易就能得到老师的好评,慢慢也许他们就会变得浮躁。成绩中等的学生也可以得到老师的肯定,但他们也可能因此失去更好的发展。最后,学习较困难的孩子总是很难得到老师的肯定,长此以往,他们的信心被摧毁,对课堂也会产生压抑之心,成绩从此止步不前。教师如此评价,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课堂变得毫无生机。
故此,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应该改变思路,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再按以前的单一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应该从不同角度对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评价,因材制宜,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体现“人人都能有进步”,让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树立学习自信心,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其实,课堂评价的目的不是告诉学生一个明确、所谓正确的答案,而应是激起学生创新与思维的火花。只要我们注重课堂的评价细节,自然就会流淌出不需预约的精彩。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感受到安全和自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敢于放飛思维、大胆设问,不断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