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尽其用说玉琮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emsl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主椁室西室中出土了一件造型颇为奇特的龙形玉饰M1:1483-1(图1),玉饰高8.9、宽5.6厘米,玉龙龙首前伸,圆眼闭口,下颌上翘,上颌外卷,表面通体浅浮雕蟠虺纹、卷云纹,出土时套在一青铜杵上。龙首造型及浮雕纹饰带有典型的春秋时期玉器风格,晚期墓葬中出现早期器物的现象并不为奇,这件器物有意思之处在于其独特的造型。玉龙尾部围拢成半圆,身躯与左右两侧弯转的足部呈直角,背部高起一方形短凸棱,凸棱上有一横穿孔,从上向下俯视,外轮廓为正方形,内壁呈圆形曲面,总体呈现内圆外方之态。这件玉龙最初是一件早期的玉琮,流传至春秋时期被改制为一龙形玉饰,再传至西汉时期被安置于一铜杵之上作为铜杵的装饰,后随着钵杵一起作为陪葬品送入海昏侯墓中。
  旧玉改制在古代玉器流传过程中是较为常见的现象,由于生产力的限制或是交通的隔绝,导致古人对于玉料获取不易。因此出于对玉料的珍惜及对古玉的珍视,古代玉工往往会对早期遗留的玉器(一般是残损玉器)进行改制加工使之成为当时人们使用的新玉器。这當中古人对前朝遗留的玉琮所进行的二次加工,其方式之多、用途之广,很是符合“物尽其用”一词。本文就古人对于玉琮的改制使用试举例略作分类,古人对前朝遗留旧玉琮的改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加刻纹饰,增加审美装饰功能。这一类的改制并不改变玉琮的具体形状,玉琮表面所加刻的纹饰为其增添了时代感。比如2017年陕西渭南澄城刘家洼春秋芮国遗址出土的一件玉琮M49:3(图2),玉琮通高5.9、直径3.4厘米,这件玉琮与常见的内圆外方玉琮不同,仅两侧见两个折角,折角雕饰有立人,其他部分雕刻抽象兽面和几何纹。“此类形制的琮以往仅见于齐家文化,但纹饰为两周之际所见,当是由齐家玉器改形而成”。2012年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出土的玉琮M1:190(图3),玉琮高5.2、宽8.1厘米,为矮方柱形,玉琮表面四周均饰有双勾阴线蟠虺龙纹,这种明显春秋风格的双勾阴线蟠虺龙纹在墓葬出土的其他玉器上都有镌刻,可能是当时玉工统一加工。1978年湖北擂鼓墩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有一件兽面纹玉琮(图4),玉琮通高5.4、直径6.6、孔径5.5厘米,这件玉琮同样被认为是由一件早期的玉琮上加刻了东周时期所流行的兽面纹。
  二、依形改器,改变其原有造型,使其成为新的玉器式样。这类现象在玉琮流传过程中最为普遍,在玉石原料匮乏的古人看来,前人所遗留的体型硕大的玉琮可谓是用来制作新玉的极好玉料,1986年苏州吴县严山春秋吴国玉器窖藏中即出土有当时作为玉料储存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半边玉琮。这类改制成品除开头提到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玉龙饰外,还见有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玉方镯(图5),方镯长7.2、高1.5、孔径6.2厘米,方镯四角浮雕有蟠虺纹,镯面各浮雕有两行卷云纹,这件玉镯是当时的玉工将一件玉琮裁切加工制成。另外曾侯乙墓中还出土有一件V形镂雕加工的玉半琮(图6),半琮高4.8、边长6.9厘米,虽只是玉琮残剩的一角,但依旧被春秋时期的玉工精心琢磨加工为一艺术品。
  古人不仅将玉琮改制为装饰玉器,也将其改制成为实用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收藏有一件清宫旧藏的汉代螭凤纹玉卮(图7),玉卮高7.7、口径6.8厘米。玉卮呈圆筒状,全器以高浮雕技法镂刻两只双身朱雀,其间穿插五只透雕螭虎。朱雀后方另有两只螭,形态不一。玉卮从上向下俯视呈现出内圆外方的形态,因此这件汉代玉卮也被学者认为是由新石器时代的素琮改制的,所凸现的朱雀螭龙正是由玉琮的四个方形折角雕琢而成。汉代人将玉琮一端镶嵌圆玉片作封底,制成饮酒的实用器具可谓是古人的匠心妙用。此外,这种情况还见于玉琮被作为葬玉时,如河北满城汉墓西汉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上的生殖器罩,便是将一件旧玉琮的一端封闭改制而成。
  三、增加配件,改变玉琮礼器的色彩,突出其陈设功能。这种方式最不改变玉琮本身的形状,典型的例子是1965年江苏涟水三里墩汉墓中出土的银坐玉琮(图8),器物通高9、琮宽6.9、孔径5.5厘米,这件早期的玉琮造型基本保留了原始形制,但流传至战国时期被人加配了鎏金银盖及鹰形底座,并且从其腔壁中发现有烟炱痕迹看,这件玉琮在战汉时期已经成为一件具有古董装饰功能的陈设香熏。这一点也说明至少到战国时期,玉琮已经不再承担玉礼器的功用了。到清代乾隆时期,由于乾隆皇帝一直不明白所收藏的玉琮究竟为何物,而将当时清宫中所藏早期玉琮加配了铜胆,使之作为香熏花插之类的文房器(图9),也算是乾隆皇帝对于古玉收藏古为今用的创新了。
  玉琮是《周礼》中所记载的用以祭祀天地四方的“六器”之一,古人将“六器”之一的玉琮不断改制加以创作,使之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这既是古人智慧的凝结,也是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的最好见证。
其他文献
牙雕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因象牙质地光滑细腻,色泽柔润如玉,硬度适中,牙纹细洁,辽、金、元、明、清历代都把象牙作为皇家贡品,明代的果园厂和清代的造办处都有为皇宫制作牙雕制品的专门作坊。  最初的象牙制品只是一种实用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装饰用品,并成为牙雕工艺的主流。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象牙刻花小盅、象牙鸟形匕首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牙雕制品。山东大
期刊
摘要:文物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其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近年来,在文物建筑保护中发现一些问题,本文以内蒙古包头地区为例,阐述文物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文物建筑;保护  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关
期刊
摘要:故宫博物院藏《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清高宗弘历敕辑,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木活字印本。该书故宫博物院现存223函、131种、1348册。历经300多年的沧桑巨变,该书呈现不同程度的破损。本文通过具体阐述本书修复之过程,归纳概括其修复方法,以期延长其使用寿命、恢复其往昔之风采。  关键词:武英殿聚珍版书 ;修复;去污 ;活字摆印印刷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清高宗弘历敕辑,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木活
期刊
因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公众文化意识的增强,博物馆参观人数逐渐增多,人员结构更加复杂,这为安防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挑战,而传统安防监控系统已无法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人脸识别技术属于新型智能化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能够满足安防管理需要,利于智慧型博物馆建构。那么人脸识别技术在博物馆安防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结合实际展开简要总结。
期刊
摘要:文化的日益繁荣,使得大众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具有明显公益属性的非营利性组织,承担着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普及历史常识的重要职能。文物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提供文化服务,实现文化输出的主要方式,因此如何陈列文物,体现文物的文化内涵成为馆内工作者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故以构建能够展现“文物文化内涵”的文物陈列方式为研究主题,通过合理的分析与总结,从而得出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  关键词:文物陈列;
期刊
徐州古称彭城,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为两汉时期重要封国楚国和彭城国的都城。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以谋反为借口,将韩信降为淮阴侯,将其封地一分为二,淮河以北仍为楚,以其同父异母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封东海、彭城、薛郡三郡36县(或作“40余城”)。从此,以徐州为中心的西汉楚国正式建立,是汉初“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的九大同姓诸侯王国之一。自刘交起西汉传了12代楚王,按照汉代制度,诸侯有
期刊
摘要:构图是绘画的最基本的要素,无论对于风景画静物画还是人物画的绘画创作都有重要作用。北魏时期的敦煌石窟壁画艺术总体上风格特色稚朴而又静穆。本文通过对于北魏时期敦煌壁画的构图形式以九色鹿为例进行研究,分析敦煌壁画中独幅横式综合构图突出特征,归纳其在造型、色彩、构图规律方面的特点,并对其美学内涵进行探讨,进而引发对于现代艺术创作的思考。  关键词:敦煌石窟;北魏壁画;构图形式;鹿王本生图  一、北魏
期刊
摘要:现代设计中对传统图案多元化存在方式的需求,是国家文化产业化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文化消费和体验消费诉求日益凸显的形式背景下形成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和经济转型的日益升级,以及国民精神与文化生活诉求的逐步提升,刺激传统图案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发展,且逐步形成多元发展的新趋向。  关键词:传统图案;现代设计;多元化  一、从“小众”走向“大众”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
期刊
摘要:覃恩封赠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帝王为维护专制统治而制定的一种表彰制度,始终作用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机构运行之中,由此产生的诰命、敕命圣旨则成为了封赠制度的集中体现,它既是一种特殊的专用文书形式,又是我国古代社会文明进程的表征之一。本文重点以山丹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馆藏清代圣旨为例,对其进行点校释读,阐述清代圣旨的形制,探讨清代“覃恩封赠”之制。  关键词:覃恩封赠;诰命;敕命;圣旨  圣旨是我国古代封
期刊
泱泱中华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千百年来,中国的陶瓷、绘画、建筑、折扇等工艺和艺术品一直为西方所珍重、所效仿,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人类发展史上谱写了华丽的篇章。   欧洲扇起源于中國,欧洲扇是尊贵身份与荣耀地位的象征。自16世纪初葡萄牙船队来到中国东南沿海,首次将中国折扇引入欧洲,从此开启了西方扇子发展的新时代。欧洲折扇采用了中国工艺,西方折扇劲吹“中国风”。   在中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