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结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常州大学“3+2”高职本科分阶段培养的项目背景,分析了原有实践课程体系的不足,从内容、管理、保障三个方面阐述了构建以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
[关 键 词] 实践教学;分段培养;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2-0074-01
苏教高[2012]12号文件《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2年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公布了普通本科与高职分段培养项目12个,其中包括常州大学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段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项目。笔者所在的软件技术专业积极探索,构建了“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技术技能型实践教学体系。
一、“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下原有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系统且独立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仅仅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
原有的实践课程通常是在某门理论课程结束后,通过一个综合性项目来验证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相对整个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是孤立的。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多门课程系统的编程实践才能达成。
(二)缺乏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
在原有的实践课程体系中,教师布置给学生一个与课程相关的项目,通过项目的完成情况给予考核,忽略了职业能力与素质的考核。同时,在评价过程中,缺乏细化的标准。另外,学校在对课程的质量与效果上也没有相应的监控措施。
(三)主要偏向技术应用,而忽略了对技术的培养
对于高职而言,原有的实践课程着重对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即重视实际工作场景中的操作能力,而“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下,“技术”与“技能”并中,要求学生不仅能拥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有相应的“智能”,二者有機结合服务于岗位,并强调“创新”。
二、专本衔接培养模式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
(一)确立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注重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按“专业基本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三个层次,遵循由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的循序渐进规律进行构建,从而充分体现技能培养层次性、阶段性和系统性。
(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制度
1.建立专本一体化的评价机制
在构建实践评价机制时,由常州大学与常州机电学院的教师以考核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创新科研能力为目标,共同制定实践考核标准。
2.利用“双导制”,保证实践管理的全面性
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分工合作。从企业选聘经验丰富、具有较强专业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对学生进行校内外的实训指导,以规范化的企业模式、丰富的项目问题解决经验来补充校内课堂授课的不足。
3.学校与企业共同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管理平台
在实践教学平台的构筑上,学校一方面借助企业本身的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参与实践过程的管理,例如,与苏州科大讯飞联合实施企业项目实训课程时,采用该公司自己建设的实训平台。另一方面,学校自己也建立了独立的实训平台,用来对教学的项目资源、项目计划规范安排与设置、项目过程控制和实施、项目实践结果有效管理等进行展现和控制。
(三)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制度
1.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习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开展的主要场所,必须具备技能培养功能,同时还要兼顾技术交流和技术服务功能。在校内,可以建立仿真或真实企业环境,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工厂”“研发中心”。
2.培养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内培外引”“校企合作”等多种举措,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型”项目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占比为100%。企业兼职教师均由来自软件企业且掌握软件开发技能、熟悉软件开发流程的软件工程师担任,企业兼职教师人数在团队中的占比为50%。
总之,“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下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同时满足高职教育及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构建时重点突出“衔接”特性。本实践教学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其岗位及职业能力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获得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同时在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
参考文献:
[1]苏宝莉.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析: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26):10-11.
[2]陆铭.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23):25-27.
[3]黄泽钧.论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3):155-157.
[关 键 词] 实践教学;分段培养;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2-0074-01
苏教高[2012]12号文件《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2年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公布了普通本科与高职分段培养项目12个,其中包括常州大学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段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项目。笔者所在的软件技术专业积极探索,构建了“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技术技能型实践教学体系。
一、“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下原有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系统且独立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仅仅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
原有的实践课程通常是在某门理论课程结束后,通过一个综合性项目来验证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相对整个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是孤立的。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多门课程系统的编程实践才能达成。
(二)缺乏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
在原有的实践课程体系中,教师布置给学生一个与课程相关的项目,通过项目的完成情况给予考核,忽略了职业能力与素质的考核。同时,在评价过程中,缺乏细化的标准。另外,学校在对课程的质量与效果上也没有相应的监控措施。
(三)主要偏向技术应用,而忽略了对技术的培养
对于高职而言,原有的实践课程着重对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即重视实际工作场景中的操作能力,而“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下,“技术”与“技能”并中,要求学生不仅能拥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有相应的“智能”,二者有機结合服务于岗位,并强调“创新”。
二、专本衔接培养模式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
(一)确立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注重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按“专业基本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三个层次,遵循由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的循序渐进规律进行构建,从而充分体现技能培养层次性、阶段性和系统性。
(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制度
1.建立专本一体化的评价机制
在构建实践评价机制时,由常州大学与常州机电学院的教师以考核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创新科研能力为目标,共同制定实践考核标准。
2.利用“双导制”,保证实践管理的全面性
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分工合作。从企业选聘经验丰富、具有较强专业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对学生进行校内外的实训指导,以规范化的企业模式、丰富的项目问题解决经验来补充校内课堂授课的不足。
3.学校与企业共同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管理平台
在实践教学平台的构筑上,学校一方面借助企业本身的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参与实践过程的管理,例如,与苏州科大讯飞联合实施企业项目实训课程时,采用该公司自己建设的实训平台。另一方面,学校自己也建立了独立的实训平台,用来对教学的项目资源、项目计划规范安排与设置、项目过程控制和实施、项目实践结果有效管理等进行展现和控制。
(三)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制度
1.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习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开展的主要场所,必须具备技能培养功能,同时还要兼顾技术交流和技术服务功能。在校内,可以建立仿真或真实企业环境,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工厂”“研发中心”。
2.培养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内培外引”“校企合作”等多种举措,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型”项目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占比为100%。企业兼职教师均由来自软件企业且掌握软件开发技能、熟悉软件开发流程的软件工程师担任,企业兼职教师人数在团队中的占比为50%。
总之,“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下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同时满足高职教育及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构建时重点突出“衔接”特性。本实践教学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其岗位及职业能力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获得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同时在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
参考文献:
[1]苏宝莉.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析: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26):10-11.
[2]陆铭.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23):25-27.
[3]黄泽钧.论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3):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