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书搭影视车有效果
2006年,台湾的文学书市场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以往电影原著小说几乎都要沦为电影的附庸,去年却有不少出版社尝试夺回诠释权。1月起,这一趋势已露出端倪,2005年出版的《断背山》(时报),因为李安连夺金狮、金球两大电影奖项,一时洛阳纸贵,成为读者抢购的畅销书,出版社趁机推出新版书封,不仅成功营销这本短篇小说集,使得作者安妮·普露在台湾的知名度大增,也让《断背山》一书的阅读热潮自成一格,拥有许多独立的文本讨论,不致被淹没在狂热的电影现象中。
《达·芬奇密码》(时报)更是电影票房与原著销售量双赢的例子,并且是罕见的书先出版,然后引领电影话题,尤其前传《天使与魔鬼》连带热销,外界认为是畅销书的效应,而非电影的影响,相当难得。而稍后的《穿着PRADA的恶魔》(高宝)、《香水》(皇冠)、《佐贺的超级阿嬷》(圆神)、《一公升的眼泪》(高宝)等书,甚至不以电影为最重要营销策略,主打时尚、惊悚、励志等大众能够共鸣的话题。《佐贺的超级阿嬷》则邀来作家现身说法,社会各界反应热烈,电影原著至此已然走出了一种新方向,台湾的文学与大众影视口味,终于找到了交汇点,顺利互动,这些文学书也不再因为强势的影视效应失去主体性,在舆论与群众心中拥有一定的地位与意义。
作家与导演激烈碰撞产生火花
虽然导演纷纷将触角伸向文坛的青年作家,寻求合作,但本土创作的电影原著,销量远不如翻译的电影书。6月,导演林志儒改编作家高翊峰《肉身蛾》(宝瓶出版)的同名电影,入选台北电影节。10月,导演陈正道邀请小说家许正平担任原创故事编导,推出《盛夏光年》,票房极佳。金马影展则有导演吴米森以郝誉翔所写剧本拍摄的《松鼠自杀事件》参展,11月由三位作家李志蔷执筒、张友渔原著、许荣哲编剧的《单车上路》也上映,台湾电影界努力吹起一阵新文学风潮,电影受到瞩目,可惜文学原著还是未能站稳畅销排行榜。
最广为人熟知的导演+作家拍档当属朱天文与侯孝贤,他们曾陆续出现许多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除了琼瑶、张爱玲等作家的小说,还有王祯和的《嫁妆一牛车》、《玫瑰玫瑰我爱你》,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莎哟那啦再见》,廖辉英的《油麻菜籽》、《不归路》,李昂的《杀夫》,白先勇的《玉卿嫂》,陈雨航的《策马入林》,萧飒的《我儿汉生》、《我这样过了一生》、《小镇医生的爱情》等,都是先出版文学书才拍摄同名电影的例子。可惜热闹的80年代之后,台湾电影陷入黑暗的冰河期,大批相关工作者转行,文学小说与电影擦撞出来的火花渐渐熄灭,直到这几年才重新燃起丝丝光热。事实上,电影与小说联姻并非易事,有许多相关的执行技巧,但传承与训练的断层使得年轻导演如今想改编文学作品,必须再从头开始摸索。如何说服作家放手让导演改编作品,正是其中最难的一环。
写过偶像剧剧本的高翊峰认为,小说创作是很个人、私密的行为,电影却是集体的脑力激荡,必须让原著接受第二次甚至多次的再创作。不过,高翊峰也坦承,在改编过程中,作家经常会有意外的收获,例如他写作《肉身蛾》时,并没有太强烈的色彩与空间感,但是在林志儒导演的镜头下,大量浓厚的颜色、强烈的景色,让他看到了原著的另一面。由导演跨行文学写作的作家李志蔷,毫不讳言,新生代作家虽然对参与电影充满兴趣,但缺乏接触电影圈的管道,也不了解电影界的生态。踏进文坛后,他有幸结识许多文友,在理念上充分交流,更乐意担任起双方的桥梁,《单车上路》于是得以集结三位作家的力量。电影题材是否必须多多取经文学小说,走出导演挖掘自我故事的自溺?虽然导演都一致表示,读小说是他们拍电影之外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但对于改拍文学作品,却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吴米森笑道,如果早知道《松鼠自杀事件》这部剧本后来会被郝誉翔发展成长篇小说《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他可能就没有勇气尝试拍摄了。
近年来,许多作家争相参加优良剧本的甄选,甘耀明与李崇建的《没有围墙的学校》与《移动的学校》,被导演赖峰奇相中,目前正在改编。虽然这波电影热未能提升相关原著销量,对于文学书市场也并无整体帮助,但作家与电影结盟曙光乍现,对初苏的电影业与安静已久的台湾文学界,注入了一股清新振奋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侯文咏因《白色巨塔》、《危险心灵》(皆为皇冠出版)等多本旧作在2006年先后改编成电视剧,让他的文学书重新盘据畅销排行榜久久不下,有媒体甚至预测,侯文咏可能成为继琦君之后,最能影响不同世代读者的作家。
台湾读者开始理性阅读
除了影视原著让去年文学书市展现不同的面貌,文学书的生态还出现了一项前所未见的特殊现象:畅销榜双峰。《风之影》(圆神出版)一书突破《达·芬奇密码》电影上映以及其前传《天使与魔鬼》强大的重围,站稳畅销书榜,甚至几度胜过《天使与魔鬼》,惊人的销售成绩,让原来默默无名的《风之影》,得以与《达·芬奇密码》系列的重头书并列书市焦点。这一态势有别于过去《哈利·波特》(皇冠)、《魔戒》(联经)出版时,文学大书总是一枝独秀的状况。
这表明,台湾读者对于小说的选择日益自主、成熟,阅读品味也渐朝多元化发展。现在,小说得奖、名人推荐或改编成影视作品上映,不见得能够稳操胜券,反而是经过大众口口相会的“好看的故事”,销量爆增,宣传效果的强大无可比拟,不仅《风之影》如此,《追风筝的孩子》如此,《达·芬奇密码》最早亦是因口碑相传热卖起来的,《天使与魔鬼》虽然备受瞩目,但也不能掩去《风之影》的亮眼,显示了台湾读者不再盲目受流行或影视话题的影响。
如今出版社已经了解:故事本身才是决定读者喜爱或购买文学书与否的关键,于是他们为了吸引民众进入书中世界,纷纷各出奇招。《天使与魔鬼》延续《达·芬奇密码》的解谜揭密风格,制作专属网页强力连结到各个入口网站、向爱书人与年轻族群发送信息,以游戏激起网络使用者的好奇与挑战心。《风之影》的作家在台湾毫无知名度,但经过圆神仿照西方各国以及《中国时报》“开卷周报”,举办“图书漂流活动”,在网络与实体通路大量发送试读本与电子报之后,效果显著,加上出版社以青少年主角为诉求,打动了购书族群里最大宗的中学生,小说中强调书有灵魂、把书传送给其他人的概念,又恰与“图书漂流活动”不谋而合,种种做法都使得《风之影》的故事原型深植人心、大受欢迎。
一部小说要被接受,除了译者、编辑的功力之外,还需要让外界知道书里的故事多么有趣迷人。如今,出版社、书店与网络书店不是推销文学书,而是通知人们:有好故事来了的消息。怎样做个负责尽职的报马仔?出版与书店业者都尚在学习之中,不过,好故事一次不会只说一个,文学书畅销榜出现两个或以上的龙头,相信必然也是未来的趋势。
2006年,台湾的文学书市场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以往电影原著小说几乎都要沦为电影的附庸,去年却有不少出版社尝试夺回诠释权。1月起,这一趋势已露出端倪,2005年出版的《断背山》(时报),因为李安连夺金狮、金球两大电影奖项,一时洛阳纸贵,成为读者抢购的畅销书,出版社趁机推出新版书封,不仅成功营销这本短篇小说集,使得作者安妮·普露在台湾的知名度大增,也让《断背山》一书的阅读热潮自成一格,拥有许多独立的文本讨论,不致被淹没在狂热的电影现象中。
《达·芬奇密码》(时报)更是电影票房与原著销售量双赢的例子,并且是罕见的书先出版,然后引领电影话题,尤其前传《天使与魔鬼》连带热销,外界认为是畅销书的效应,而非电影的影响,相当难得。而稍后的《穿着PRADA的恶魔》(高宝)、《香水》(皇冠)、《佐贺的超级阿嬷》(圆神)、《一公升的眼泪》(高宝)等书,甚至不以电影为最重要营销策略,主打时尚、惊悚、励志等大众能够共鸣的话题。《佐贺的超级阿嬷》则邀来作家现身说法,社会各界反应热烈,电影原著至此已然走出了一种新方向,台湾的文学与大众影视口味,终于找到了交汇点,顺利互动,这些文学书也不再因为强势的影视效应失去主体性,在舆论与群众心中拥有一定的地位与意义。
作家与导演激烈碰撞产生火花
虽然导演纷纷将触角伸向文坛的青年作家,寻求合作,但本土创作的电影原著,销量远不如翻译的电影书。6月,导演林志儒改编作家高翊峰《肉身蛾》(宝瓶出版)的同名电影,入选台北电影节。10月,导演陈正道邀请小说家许正平担任原创故事编导,推出《盛夏光年》,票房极佳。金马影展则有导演吴米森以郝誉翔所写剧本拍摄的《松鼠自杀事件》参展,11月由三位作家李志蔷执筒、张友渔原著、许荣哲编剧的《单车上路》也上映,台湾电影界努力吹起一阵新文学风潮,电影受到瞩目,可惜文学原著还是未能站稳畅销排行榜。
最广为人熟知的导演+作家拍档当属朱天文与侯孝贤,他们曾陆续出现许多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除了琼瑶、张爱玲等作家的小说,还有王祯和的《嫁妆一牛车》、《玫瑰玫瑰我爱你》,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莎哟那啦再见》,廖辉英的《油麻菜籽》、《不归路》,李昂的《杀夫》,白先勇的《玉卿嫂》,陈雨航的《策马入林》,萧飒的《我儿汉生》、《我这样过了一生》、《小镇医生的爱情》等,都是先出版文学书才拍摄同名电影的例子。可惜热闹的80年代之后,台湾电影陷入黑暗的冰河期,大批相关工作者转行,文学小说与电影擦撞出来的火花渐渐熄灭,直到这几年才重新燃起丝丝光热。事实上,电影与小说联姻并非易事,有许多相关的执行技巧,但传承与训练的断层使得年轻导演如今想改编文学作品,必须再从头开始摸索。如何说服作家放手让导演改编作品,正是其中最难的一环。
写过偶像剧剧本的高翊峰认为,小说创作是很个人、私密的行为,电影却是集体的脑力激荡,必须让原著接受第二次甚至多次的再创作。不过,高翊峰也坦承,在改编过程中,作家经常会有意外的收获,例如他写作《肉身蛾》时,并没有太强烈的色彩与空间感,但是在林志儒导演的镜头下,大量浓厚的颜色、强烈的景色,让他看到了原著的另一面。由导演跨行文学写作的作家李志蔷,毫不讳言,新生代作家虽然对参与电影充满兴趣,但缺乏接触电影圈的管道,也不了解电影界的生态。踏进文坛后,他有幸结识许多文友,在理念上充分交流,更乐意担任起双方的桥梁,《单车上路》于是得以集结三位作家的力量。电影题材是否必须多多取经文学小说,走出导演挖掘自我故事的自溺?虽然导演都一致表示,读小说是他们拍电影之外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但对于改拍文学作品,却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吴米森笑道,如果早知道《松鼠自杀事件》这部剧本后来会被郝誉翔发展成长篇小说《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他可能就没有勇气尝试拍摄了。
近年来,许多作家争相参加优良剧本的甄选,甘耀明与李崇建的《没有围墙的学校》与《移动的学校》,被导演赖峰奇相中,目前正在改编。虽然这波电影热未能提升相关原著销量,对于文学书市场也并无整体帮助,但作家与电影结盟曙光乍现,对初苏的电影业与安静已久的台湾文学界,注入了一股清新振奋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侯文咏因《白色巨塔》、《危险心灵》(皆为皇冠出版)等多本旧作在2006年先后改编成电视剧,让他的文学书重新盘据畅销排行榜久久不下,有媒体甚至预测,侯文咏可能成为继琦君之后,最能影响不同世代读者的作家。
台湾读者开始理性阅读
除了影视原著让去年文学书市展现不同的面貌,文学书的生态还出现了一项前所未见的特殊现象:畅销榜双峰。《风之影》(圆神出版)一书突破《达·芬奇密码》电影上映以及其前传《天使与魔鬼》强大的重围,站稳畅销书榜,甚至几度胜过《天使与魔鬼》,惊人的销售成绩,让原来默默无名的《风之影》,得以与《达·芬奇密码》系列的重头书并列书市焦点。这一态势有别于过去《哈利·波特》(皇冠)、《魔戒》(联经)出版时,文学大书总是一枝独秀的状况。
这表明,台湾读者对于小说的选择日益自主、成熟,阅读品味也渐朝多元化发展。现在,小说得奖、名人推荐或改编成影视作品上映,不见得能够稳操胜券,反而是经过大众口口相会的“好看的故事”,销量爆增,宣传效果的强大无可比拟,不仅《风之影》如此,《追风筝的孩子》如此,《达·芬奇密码》最早亦是因口碑相传热卖起来的,《天使与魔鬼》虽然备受瞩目,但也不能掩去《风之影》的亮眼,显示了台湾读者不再盲目受流行或影视话题的影响。
如今出版社已经了解:故事本身才是决定读者喜爱或购买文学书与否的关键,于是他们为了吸引民众进入书中世界,纷纷各出奇招。《天使与魔鬼》延续《达·芬奇密码》的解谜揭密风格,制作专属网页强力连结到各个入口网站、向爱书人与年轻族群发送信息,以游戏激起网络使用者的好奇与挑战心。《风之影》的作家在台湾毫无知名度,但经过圆神仿照西方各国以及《中国时报》“开卷周报”,举办“图书漂流活动”,在网络与实体通路大量发送试读本与电子报之后,效果显著,加上出版社以青少年主角为诉求,打动了购书族群里最大宗的中学生,小说中强调书有灵魂、把书传送给其他人的概念,又恰与“图书漂流活动”不谋而合,种种做法都使得《风之影》的故事原型深植人心、大受欢迎。
一部小说要被接受,除了译者、编辑的功力之外,还需要让外界知道书里的故事多么有趣迷人。如今,出版社、书店与网络书店不是推销文学书,而是通知人们:有好故事来了的消息。怎样做个负责尽职的报马仔?出版与书店业者都尚在学习之中,不过,好故事一次不会只说一个,文学书畅销榜出现两个或以上的龙头,相信必然也是未来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