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女神”张弥曼:82岁摘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t6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质女孩”迷上远古鱼化石


  今年82岁的张弥曼是南京人,她是家中长女,下面还有个弟弟。爸爸是留美博士,回国后成为一名在神经生理学领域颇有名气的教授。
  爸爸很开明,常带女儿去溪边网虾,到菜地捉虫,到麦田看蚂蚁怎么沿着麦秆爬上去寻找蚜虫,用放大镜观察花的雌雄蕊和昆虫复眼等。“我们可以在父亲面前随意发表意见,甚至和他争吵,而他对我们总是和颜悦色。”受其影响,张弥曼从小对生物、自然科学充满了兴趣,立志长大后成为一名医生,而不是科学家。
  参加高考时,17岁的张弥曼受到“地质报国”的感召,不顾家人反对,决定报考北京地质学院。最逗的是,小时候有一次,她和弟弟在流亡路上偶得《木偶奇遇记》和《谈天说地》两本书。《谈天说地》这本书对幼年的张弥曼是枯燥的,但由于没有别的书看,她就很认真地读了一遍。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后来在大学上《普通地质学》课时,老师居然讲到了这书中的一些内容,这让她感到非常奇妙!
  1955年,刚刚学习了一年地质的张弥曼,忽然被派往莫斯科大学古生物专业学习。其实当时她压根就不知道古生物学是做什么的,就这样为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竟阴差阳错走上了研究古生物鱼类的路。
  为了做学期论文,张弥曼到莫斯科郊外的生物实验站实习,在河岸边采集石化程度尚低的鱼化石。张弥曼经常到莫斯科河岸边的全新世沉积中采集鱼化石,夜里用小船撒下横跨大河的鱼网,清晨把撞在网上的各种鱼类采集下来,用来和化石进行对比,以探究古鱼类同现代鱼类之间的关系。她幽默地描述说,“当时我们留了一些鱼用来对比,把剩下的鱼做了鱼汤,至今还记得,那鱼汤简直鲜美至极!”

  1960年,张弥曼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开始了她的寻“鱼”生涯。她接手的第一项研究,是来自浙江的鱼化石。鲜为人知的是,为了“探宝”,当时每年有3个月她都随地质勘探队在荒野采集化石。作为队里唯一的女性,她和所有人一样背着几十斤重的行囊翻山越岭,“野外勘探是基本功,基本靠腿走下来,一天步行20公里是家常便饭,我不比任何人慢!”
  她从此对这些古生物产生了“恋爱”的感觉:“那些鱼化石拿来一看,就和现在的鱼差不多,但仔细一看,又都不一样,它们究竟和哪一类的鱼有关系?谁也不知道。”为此,她到处请教专家,自己一点点琢磨,解谜的过程也变得越来越有趣,“这个兴趣是逐渐、逐渐来的。”
  张弥曼的办公室里摆着一幅漫画:卡通版的她,走在沙滩上漫步,手里牵着一条长着四条腿的怪鱼。她对鱼说:“杨,我要带你去20世纪!”这幅画是2011年时,一个学生送给她的生日礼物。画中的那条四足鱼,正是张弥曼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杨氏鱼”。这是90年代她和研究生于小波在云南曲靖偶然发现的化石“宝贝”!

“杨氏鱼”研究成果,震惊世界古生物学界

其他文献
痴迷·考古   现年19岁的李学明,是个典型的00后,大庆市大同区人,瘦高的身材,皮肤黝黑,有着同龄人没有的成熟,甚至有点沧桑感。李学明说:“这都是在野外采集文物时被风吹的,考古就是和千万年前的历史文明对话,也是一种孤独的职业。”   2012年,李学明12岁,正是喜欢看动画片的年龄,但李学明最喜欢看的却是《地理中国》《探索·发现》等纪录片,尤其一些考古类纪录片,他更是百看不厌。长期的耳濡目染
美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感情体验。这里有招牌菜谱,也有轻食主义;有地方美食,还有海外佳肴,这里关于美食的点点滴滴都是一生的珍藏。让我们体验一场从味觉到视觉,从舌尖到笔尖的美妙旅程,通过感官带来的神奇,为你解语开怀,达到身心的休憩。  【本期招牌菜】  劲辣香酥鸡翅  香酥不油腻,色香味美,辣味儿绝对过瘾。  主料:鸡翅中300g、干淀粉1勺、蛋清1个。  辅料:葱姜蒜适量、干辣椒适量、料酒1汤
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我乘坐K3次国际列车奔驰了大约7700公里,穿越犹如外星地貌的蒙古戈壁荒漠,沿着色楞格河河谷蜿蜒前行,驰骋在“西伯利亚的蓝眼睛”——贝加尔湖畔,掠过乌拉尔山脉东麓的欧亚大陆界碑。3个国家诸多精华的大陆景观,浓缩于这趟运行了近一个甲子的“神秘的东方列车”沿线。火车旅行的仪式感   二连浩特是中蒙之间唯一的铁路口岸,也是中国吞吐量最大的铁路口岸之一。K3次列车载着我缓缓驶出二
11月12—15日,黑龙江省共青团“伙伴计划”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培训班在哈尔滨正式开班。各市(地)团委社会联络工作负责同志,全省青年之家、部分重点联系青年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负责同志或骨干共计100人参加培训。   此次培训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社会组织政策理论、培育发展、项目设计和运作、与共青团的伙伴关系,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方法、案例分析以及政府购买青少年社
2008年,杰西卡和同学去非洲旅行。非洲落后的境况让杰西卡瞠目结舌,这里的大部分家庭竟然连电都用不上,而用不上电的,大都使用煤油灯。  杰西卡也是非洲人后裔,但她从小在纽约优越的环境之下长大,根本不知道在世界各地,还有这么多人无法获得可靠稳定的电力。那一刻,杰西卡突然充满了责任感,她决定,毕业后去研究照明设计!  “怎样用一种安全的方式,来给人们发电呢?”这天,杰西卡看见足球场上校队的大学生在踢足
闲云裹挟思念,楼阁深藏梦鸾。他深入旅游景点,去谱写理想诗篇。  古朴的藏仙閣、叠嶂的峰峦。她斜倚楼阁边,看鱼儿跳跃,听泉水潺潺,猛抬头,警觉的素颜映入他眼。  咔嚓!他拿出相机,带走优美的画圈,留给她一行诗笺:梦,无底的心渊。  花开花谢又一年,他与她故地约见。她娇媚惊艳,吻落他耳畔:你是我梦中的青鸾。  我更喜欢出水菡萏,娇而不艳,他轻抚她脸。  时间飞逝,他幽梦一帘:她披着婚纱,昵挽新郎的臂弯
为加强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青少年识毒、防毒、拒毒意识和能力。春季开学之际,3月28日上午,团市委联合牡丹江市禁毒支队来到牡丹江技师学院,为师生们带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为主题的禁毒知识讲座。   本次讲座由市禁毒办关警官主讲,她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导入,真实的案例分析,对什么是毒品、毒品的种类、毒品的危害、青少年如何远离毒品、如何识别毒品等问题做了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了毒品危害及禁
2016春节前夕,珠海市举办了一场“珠港澳鉴宝纳福荆鸿篆刻艺术系列展”,展出了我国著名篆刻家荆鸿先生历年来的篆刻精品。展览开幕当天,著名画家、“CCTV央视网区域博览频道书画名家联盟”副理事长魏玉德先生等多位国内书画名家及珠港澳三地爱好收藏艺术的人士与喜欢收藏的企业家共20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  说到荆鸿先生,他可是一位传奇式人物,他先后师从郭沫若、蓝菊荪、宗白华、臧克家、赵阜等大师,50多年刻
卿卿我我”可不是“亲亲我我”,而是“你你我我”的意思。在古代夫妻之间可以亲昵地互称“卿卿”。  琴棋书画,可要注意“琴”不是现在常见的古筝,而是古琴。  懿旨,是古代贵族女性发布的命令,通常指皇太后或皇后、皇妃颁发的诏令。“谕旨”是由皇帝发布的旨意。  昙花一现,“昙花”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昙花,指优昙钵罗花,是梵文音译,传说它生长于喜玛拉雅山,三千年才开花,开花后很快就会凋谢。  矫揉造作,最初说的
秋天的篱笆是一道好看的风景。   天一凉,丝瓜长得快了,没几天翠绿的叶蔓就把篱笆遮得严严实实。绿叶间,明黄色的丝瓜花一朵又一朵地开了,空气中泛着好闻的馨香,把秋天都给染香了。篱笆上,一丛丛的黄花配着绿叶,美又不张扬,像季节唱给秋的歌谣,又像写给秋的情诗,恬淡、美好。   丝瓜花还没落,翠绿的丝瓜就上场了,又细又长的丝瓜在花叶间密密地垂下来,一根就能炒一盘呢。这时节,父亲种的丝瓜也丰收了,隔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