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学过程是由作者——文本——教师、学生三个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互动空间,是师生情感与文本作者和文本的情感交流与对话。所以教师要以富于激情的语言和表情,在文本内容中挖掘丰富情感,以设身处地情感共鸣填补文本空白,让情感来丰富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语文素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 教师 文本 内容 形式 空白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以语言作为其表达感情、塑造形象、表现人生的工具和材料,具有情感教育的人文价值,而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因而文学能够最广泛地反映现实的根本现象和过程,具有巨大的情绪感染力量,所情感教育是语文课堂的基本要素,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呢?
一、教师的语言和表情要富于激清
语文教师也许不是诗人,但必须有诗人的激情,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沉浸在角色中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所以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富于激情的语言和表情、手势,让学生享受文学美仑美奂的美感盛宴。这意味着教师必须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语文专业素质,在教学中充满活力与热情。例如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朗读能力,教师就要首先正确熟练地掌握朗读要求和技能,能够以包含深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轻重缓急得当的语速,正确的普通话读音为学生示范朗读,并善于在学生的阅读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分层次、有步骤地引领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并通过朗诵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以自己出色的语文能力散发出个人魅力,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并“亲自师,信其道”,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引发学生效仿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积极主动的进行语文学习、感悟语文、积累和提高语文能力。
试想一个对语文教师职业充满了厌倦和烦恼,连教材都不愿意多看一眼的教师,进入教室以后只是没精打采而不带感情色彩地照着教学参考书,以平铺直叙的语调和面无表情的平淡语气进行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只能是昏昏欲睡,听了半天不知所云,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去积累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素养了。所以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用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才能真正的以情动人,把学生带进作者和文本的情感世界去理解文本,解读文本,热爱所学文本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另外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一定是要纯真理智和自然流露的,而不能为了渲染激情而象一个演技拙劣的演员一样,矫揉造作地进行夸张的表演,这样也许会一时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时间长了,就会引起学生的厌倦,而对语文教学失去兴趣。教师的作用不是给学生讲解语文知识,也不是带着学生学习语文的表现技巧,而要用自己的语文修养和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文学神圣的殿堂。
二、在文本内容中挖掘丰富情感
当代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语言本身就是生命之声,语文活动就是生命的体现,语文不应是虚无飘渺的,不是多媒体的整堂展示,而是充满生命的活力,是师生思想的互动。理想的语文课是学生想其所想,思其所思,畅所欲言,是紧扣语言的特征,师生互动的心灵交流。”所以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重视语文的感染与熏陶作用。教师要在语文教学的文本内容中挖掘丰富情感。把情感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加强师生之间心与心的沟通和情感交流。以情感的激发作为作者——文本——教师、学生之间互动的纽带,以饱满的热情带领学生并激发学生参与理解文本作者的情感,走进文本内容、探究文本情感、拓展文本内涵,
三、以情感共鸣填补文本空白
文学作品以其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引发读者浮想连翩,填补文本的空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入钻研教材,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生背景,反复阅读和理解所要教授的文本,感受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其中蕴含的感情,理解作者那种不宣泄则不快的那种不论澎湃飞扬,还是沉郁悲切的情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带着这种饱满的情绪,通过创设情境,以丰富的,饱满的的情绪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了解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和在文本中所表现的情感发生共鸣,从而达到领悟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以自己独特的理解富有个性的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以无限的遐思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描绘文本中留下的空白,填补文本内容,得到审美情感的熏陶,并学习文本中娴熟的艺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如在学习《外国诗三首》中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篱笆那边》时,就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这首琅琅上口的小诗,了解女诗人生前过着和修女一样与世隔绝生活的生平,理解诗中的情感,体会文中的“篱笆”“上帝”“孩子”这几个意象各代表什么,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以自己的理解分别说明了“草莓”代表了对自由,爱情等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篱笆”代表的是前进路上的障碍,“上帝”代表顽固的传统势力,而“孩子”,刚代表的是一个追求爱情、自由等美好生活的人。以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想象表达了诗中表达的情感,填补了作者留下的想象空间。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学过程是由作者——文本——教师、学生三个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互动空间,是师生情感与文本作者和文本的情感交流与对话。所以教师要以富于激情的语言和表情,在文本内容中挖掘丰富情感,以设身处地情感共鸣填补文本空白,让情感来丰富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1.
[3]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 教师 文本 内容 形式 空白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以语言作为其表达感情、塑造形象、表现人生的工具和材料,具有情感教育的人文价值,而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因而文学能够最广泛地反映现实的根本现象和过程,具有巨大的情绪感染力量,所情感教育是语文课堂的基本要素,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呢?
一、教师的语言和表情要富于激清
语文教师也许不是诗人,但必须有诗人的激情,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沉浸在角色中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所以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富于激情的语言和表情、手势,让学生享受文学美仑美奂的美感盛宴。这意味着教师必须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语文专业素质,在教学中充满活力与热情。例如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朗读能力,教师就要首先正确熟练地掌握朗读要求和技能,能够以包含深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轻重缓急得当的语速,正确的普通话读音为学生示范朗读,并善于在学生的阅读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分层次、有步骤地引领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并通过朗诵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以自己出色的语文能力散发出个人魅力,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并“亲自师,信其道”,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引发学生效仿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积极主动的进行语文学习、感悟语文、积累和提高语文能力。
试想一个对语文教师职业充满了厌倦和烦恼,连教材都不愿意多看一眼的教师,进入教室以后只是没精打采而不带感情色彩地照着教学参考书,以平铺直叙的语调和面无表情的平淡语气进行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只能是昏昏欲睡,听了半天不知所云,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去积累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素养了。所以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用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才能真正的以情动人,把学生带进作者和文本的情感世界去理解文本,解读文本,热爱所学文本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另外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一定是要纯真理智和自然流露的,而不能为了渲染激情而象一个演技拙劣的演员一样,矫揉造作地进行夸张的表演,这样也许会一时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时间长了,就会引起学生的厌倦,而对语文教学失去兴趣。教师的作用不是给学生讲解语文知识,也不是带着学生学习语文的表现技巧,而要用自己的语文修养和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文学神圣的殿堂。
二、在文本内容中挖掘丰富情感
当代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语言本身就是生命之声,语文活动就是生命的体现,语文不应是虚无飘渺的,不是多媒体的整堂展示,而是充满生命的活力,是师生思想的互动。理想的语文课是学生想其所想,思其所思,畅所欲言,是紧扣语言的特征,师生互动的心灵交流。”所以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重视语文的感染与熏陶作用。教师要在语文教学的文本内容中挖掘丰富情感。把情感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加强师生之间心与心的沟通和情感交流。以情感的激发作为作者——文本——教师、学生之间互动的纽带,以饱满的热情带领学生并激发学生参与理解文本作者的情感,走进文本内容、探究文本情感、拓展文本内涵,
三、以情感共鸣填补文本空白
文学作品以其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引发读者浮想连翩,填补文本的空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入钻研教材,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生背景,反复阅读和理解所要教授的文本,感受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其中蕴含的感情,理解作者那种不宣泄则不快的那种不论澎湃飞扬,还是沉郁悲切的情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带着这种饱满的情绪,通过创设情境,以丰富的,饱满的的情绪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了解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和在文本中所表现的情感发生共鸣,从而达到领悟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以自己独特的理解富有个性的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以无限的遐思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描绘文本中留下的空白,填补文本内容,得到审美情感的熏陶,并学习文本中娴熟的艺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如在学习《外国诗三首》中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篱笆那边》时,就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这首琅琅上口的小诗,了解女诗人生前过着和修女一样与世隔绝生活的生平,理解诗中的情感,体会文中的“篱笆”“上帝”“孩子”这几个意象各代表什么,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以自己的理解分别说明了“草莓”代表了对自由,爱情等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篱笆”代表的是前进路上的障碍,“上帝”代表顽固的传统势力,而“孩子”,刚代表的是一个追求爱情、自由等美好生活的人。以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想象表达了诗中表达的情感,填补了作者留下的想象空间。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学过程是由作者——文本——教师、学生三个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互动空间,是师生情感与文本作者和文本的情感交流与对话。所以教师要以富于激情的语言和表情,在文本内容中挖掘丰富情感,以设身处地情感共鸣填补文本空白,让情感来丰富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1.
[3]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