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眼中的西伯利亚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derk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19日至8月5日,中国与俄罗斯两国科学院联合组织了西伯利亚考察活动。
  
  “聚宝盆”与生态屏障
  
  西伯利亚是指西起乌拉尔山,东迄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与中国、蒙古、朝鲜为邻的一片广阔地带。它的总面积达到1276万平方公里,除西南端在哈萨克斯坦外,其余全部位于俄罗斯境内。7月19日凌晨,中俄西伯利亚科考队中方共32名队员从北京飞抵伊尔库茨克市,开始了继去年贝加尔湖科考后中国科学家与西伯利亚的又一次“亲密接触”。
  从7月22日至8月4日,中俄两国的生态、地质和区域经济专家对伊尔库茨克州、布里亚特共和国和赤塔州进行了多领域、跨学科的野外考察。此次中俄科考队所考察的外贝加尔湖地区(即贝加尔湖以东以南地区)虽然仅是整个西伯利亚的很小一部分,然而中国科学家表示,通过实地考察,他们对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这次俄罗斯之旅不虚此行。
  科考队中方首席科学家,火山学家刘嘉麒曾到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学术交流,但是此次西伯利亚之行仍让这位年过60的院士感到振奋。“只有到西伯利亚看一看,才能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地大物博”,在考察即将结束时这位科学家对记者感叹到。
  夏季的西伯利亚大地到处被绿色的森林或草地覆盖,清澈见底的河流蜿蜒流过。在一般人看来,这是远离城市喧嚣和亲近大自然的理想场所,但在科学家们的眼中,这里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有关数据表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集中了品种繁多,且储量巨大的自然资源。更为可贵的是,这里是全球尚未充分开发的能源与矿产最丰富的地区。据估算,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各种矿物资源储量占全俄80%以上,潜在价值高达25万亿美元;石油占世界总储量的30%以上,天然气、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以及非金属矿储量也十分巨大。
  此外,西伯利亚地区的江河湖泊众多,仅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的湖盆中就蓄积了世界1/5的淡水,水电资源占全俄罗斯的一半;森林覆盖面积2.75亿公顷,占全俄的41.96%,木材蓄积量为全俄的48.8%,占世界的12%。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教授庄大方说,西伯利亚与中国、蒙古等国相邻,这里的生态状况及其变化,对中国有着特殊意义。这位科学家解释说,西伯利亚泰加林带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的不断加大和全球变暖,这里的林带面积有可能向南方延伸或从北方退缩,这些变化会直接作用于中国的生态环境。例如,泰加林带生物量的改变会影响我国冬季寒流频率和强弱的改变等。
  作为此次科考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科学院与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相关研究所签定协议,中国、俄罗斯和蒙古三方将共建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网络平台。俄蒙两国科学家负责采集其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交通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多项数据,并提供给中方,而中科院的研究人员将集成我国去年发射的地球观测卫星“北京一号”所获取的东北亚地区高分辨率遥感和影像数据及俄蒙两方提供的资料,并通过专业科研网络实现三国科学家的协同研究。庄教授介绍说:“这一系统建成后,三国科学家可随时共享最新研究成果,并对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变化及时作出反应,为我国生态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一片“沉睡”中的土地
  
  西伯利亚是诸多游牧民族的生息地。从16世纪下半叶开始,俄国开始越过乌拉尔山逐步向西伯利亚扩张,由于这一地区过于辽阔,人烟稀少,且交通不便,西伯利亚的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十分缓慢。
  此次中国科学家抵达的第一站——伊尔库茨克市人口约70万,是东西伯利亚最大的城市。历史上圣彼得堡有“通向西方窗口”的称誉,与之相对,伊尔库茨克则被称为“通向东方的窗口”。当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东部服苦役的政治犯和刑事犯就是先在这里集结,随后被发派各地的。
  西伯利亚地区的大开发始于20世纪初。1905年,当连接圣彼得堡和海参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贯穿后,俄罗斯人口开始大量东移。苏联时期,建成了库兹涅茨克煤田、安加拉河-叶尼塞河水电站、西伯利亚大型油气田和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4275公里的贝加尔-阿穆尔铁路,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西伯利亚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
  这次中俄科学家考察的地区为东到布里亚特共和国的通金斯克区,西到赤塔市,北到乌兰乌德市,南到俄蒙边境的恰克图市。从地图上看,这些区域邻近西伯利亚大铁路,属于这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然而,科考队员在考察中看到,除了城市外,公路两边是密布的森林或空旷的草地,每个村庄相隔的距离非常遥远。刘嘉麒院士对本报记者说,相对于当地丰富的资源而言,西伯利亚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陈旧,工业农业发展规模非常有限,总体上看这里还是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一片“沉睡”着的土地。
  记者曾同俄方人员就西伯利亚地区开发的现状交流看法。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贝加尔湖自然资源利用研究所的副博士瓦西里·乌布古诺夫说,与俄罗斯欧洲地区相比,西伯利亚的发展的确比较落后。资金投入和劳动力不足固然是一方面原因,从另一方面看,这也与该地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和长期形成的观念有关。
  在我们看来,当地人的生活习惯的确与中国有很多不同,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和并不旺盛的社会需求达到了一种特别的平衡状态。西伯利亚地区的物价水平其实并不低,超市中的日常用品,家电等都比中国大城市的价格还要高一两倍。不过,西伯利亚城市居民的收入基本用于住房等大项开支。他们的食品来源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家家都有的“别墅”。所谓“别墅”,其实不过是在市郊的一间简陋的木头房子和被木板围起来的一块土地,依靠在业余时间耕作所收获的粮食和蔬菜,就能够保证一个家庭的基本生活。
  “我去过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那里人们的生活并不像想象的富有,而在西伯利亚地区,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尽管还比较低,但是我们拥有美丽富饶的土地,良好的生态,这才是最可贵的。”瓦西里·乌布古诺夫强调说:“在我看来,以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快速繁荣是不能被我们西伯利亚人所接受的。”
  
  中俄合作的前景广阔
  
  在考察途中,中俄科学家访问了位于西伯利亚南部,地处俄罗斯和蒙古边境的恰克图市。这个如今人口不过2万的边陲小城因前一段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而在中国名声大振。这里的居民至今仍念念不忘这座城市对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当我们与市民交谈时,他们甚至还会提醒我们:这里曾是从中国向俄罗斯输入茶叶等物品的起始处。
  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恰克图的互市贸易曾是中俄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1728年,清朝政府与俄国签订《恰克图条约》,确定了两国在这一地区的边界线,此后,两国贸易形式开始从单纯的商队贸易,过渡到了商队与互市贸易并存的局面。小小的沙丘逐渐演变成为大漠以北的商业“都会”,在俄罗斯和欧洲,繁荣一时的恰克图被称为“西伯利亚汉堡”和“沙漠威尼斯”。恰克图互市同两国民众的生活需求和边疆开发结合在一起,主要货物是日常用品。正因为如此,它才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有专家认为,恰克图互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俄两国、特别是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例如,恰克图开市以后,俄国在东西伯利亚兴建了制革厂、羊毛加工厂和呢绒厂;同时它也为两国商人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是中俄关系史上值得回顾的一页。
  尽管曾经的边贸重镇如今风光不再,但是,在今天的西伯利亚地区,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中国和俄罗斯合作开发西伯利亚的巨大前景。中国人在农业、商业和建筑业方面对于当地经济发展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赤塔利乌兰乌德的途中,科考队曾经在途中休息时遇到十几个从西伯利亚地区返回东北老家的中国人。他们是在俄罗斯种菜的农民,有些人已经在异国的土地上耕作了16年。按照他们的说法,俄罗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少,蔬菜价格相对较贵。尽管在外国难免有思乡之苦,但是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区域经济考察组的科学家认为,一方面,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与中国接壤,在生态等领域对我国影响巨大;另一方面,中俄政治、经贸、文化关系顺利发展,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认识不断加深、两国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方面互补性很强。这些都使我们认识到,中俄双方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合作中有太多的事情可做。这种合作不仅局限于科技领域,还应该包括经济、投资、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信这一合作一定会有美好的前景。
  
   (《本刊综合》)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