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基础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e3wer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群体中出现诚信缺失的现象揭示了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不能忽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信”的作用。“信,诚信”处于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基础地位,其对价值观的形成起重要的促进作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诚信的建立离不开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支持。
  关键词 价值观 诚信 历史使命感 社会责任感
  作者简介:陈廷辉,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8-164-02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和谐、包容的精神豍,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应该体现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守法、包容与务实。豎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关系到我国年轻一代的道德风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在构建大学生价值观的诸要素中,诚信恰恰是核心价值的基础,离开诚信的支撑,其他因素的构建将很难实现。
  一、诚信失落现象与思考
  (一)诚信缺失的集中表现
  毋庸违言,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还是存在着违背信用的现象。虽然各个高校都不愿意公布学生择业过程中的毁约率,但是每年从各种渠道还是能够了解到存在着一定比例的毁约率。针对这种情况,各个学校也采取了严格措施,尽量限制、减少毁约率,但是毁约还是普遍存在着。不管是出于客观或者是主观的原因,在整体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背景下,仍然有学生与用人单位毁约,反映了部分学生诚信度下降,以及他们对诚信的随意性处理。另一种情况是助学贷款中也存在着学生不按照约定,毕业工作后不履行合同,拖欠借款,导致一些学校采取非常之举:暂扣毕业证作为履行合同的附加条件。造成学校与学生关系的不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也减损大学生群体的形象。
  这两种情况在大学生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造成失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但是,却反映了部分学生诚信观念淡薄情况。殊不知,信用就是你的通行证,如果学生刚从学校走向社会,就给社会、同事、朋友和亲人留下一个不守信用的印象。那你的这张通行证将变成一张障碍证,到处都会对你亮红灯,这对你的一生可能是致命的打击。如果这样,那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二)出现失信的现象的原因
  首先,我国社会发展处于型转时期。转型期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现象,如屡禁不止的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现象,沽名钓誉、抄袭剽窃、假文凭、贪污腐败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判断。学生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这些社会的阴暗面也必定影响到校园,对学生们世界观的冲击是巨大的。有些学生之所以铤而走险,置诚信于不顾,采取非常手段获得利益与机会,与社会上的这些不正之风关系极大。
  其次,转型期多元价值文化的影响。如当代学生比较注重个体利益,而存在忽视整体利益的情况,甚至不顾及社会公共利益,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权力主义等多种落后价值观念充斥着校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趋向。豏
  再次,人的道德一般分为道德本能和道德判断,而道德本能先于道德判断,道德本能一般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与思维、与人性紧密相连;而道德判断一般是后天形成,带有时代和政治背景,更具有理性的成分。豐而“信”,“信用”、“诚信”却是我们最早的道德启蒙,我们从幼儿园开始,最早的道德教育就是诚实,不说谎。诚信比较接近于我们的道德本能,一般比较容易培育与保持。
  二、诚信与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关系
  (一)诚信有着深厚民族传统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诚信的民族,“信”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的重要因素。《礼记》云:“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孔子曰:“民无信不立”,墨子说“言不信者,行不果”,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王充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鲁迅说:“诚信为人之本”。翻开古代历史,对此的论述比比皆是,无论是处身,还是立命,思想家们对信的论述,彰显我们民族对诚信看得比生命还重的态度,信是一个人处事的根本。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不能忽视中华传统“诚信”的作用。民族传统是千百年来形成的,经过岁月的磨洗,是民族的智慧与结晶。我们一生下来就耳濡目染在这样的习惯于传统中,与传统习惯关系密切的东西,比较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因此容易被认同和理解以至于执行。中国的大学生的价值观,一定要结合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这才是“为有源头活水来”,才能在我们的土地上扎根。
  (二)诚信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诚信是每一人每天都要面对的事情,无论是从何种职业,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你都得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和人际关系,大至于对国家的诚信,小到对同事、朋友、亲人,都需要你诚信。诚实,才能赢得人心、信任,每个人都希望对方是真诚的。真诚对人才能得到真诚的回报。诚实,从每天做起,不像那些见义勇为、大公无私,报效祖国等比较高层次的道德,得有机会才能表现和实现,有些人一辈子可能也不见得能赶上,可是诚信却是最起码的,最普通的,所以更容易成为你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最容易实现。真诚的人容易赢得人心,无论是事业、感情,讲信用的人更有机会获得成功。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若干年后就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在大学期间,如果能养成诚信的习惯,又学习到文化科学知识,一定能极大地促进我们全社会的诚信建设,极大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
  (三)诚信是大学生价值体系的前提
  大学生价值观与诚信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其实,诚信就像是大学生价值观的地基,地基如果不牢靠,价值观这座大厦就不牢靠。只有忠诚于自己的祖国、人民,才可能热爱祖国;有了真诚,才能赢得信任与重用,才能在自己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这样才谈得上去报效祖国。法治的社会首先是一个诚信的社会,市场经济也是一个信用的经济,如果事事得用法律,那不但法律多如牛毛,而且滥诉、纠纷层出不穷,这必定加重社会管理的成本,反而会妨碍社会的发展。所以,守法的公民,必定是诚信的公民,没有对法律与制度的诚信,法律再完善,还是存在漏洞,违法之人还是会钻法律、制度的空子,违法现象难于杜绝。诚信还表现在敢于担当,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而这些正是务实作风的真实体现。试想一个弄虚作假的人,不敢敞开心扉的人,对人对事有所保留的人,其必定是个人利益至上,心胸狭窄的人,不可能去包容别人。一个怀疑一切、不相信一切的人,他的世界是灰暗的、狭小的,生活是孤独的。更可悲的是这样的人常常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老是怨天尤人,老抱怨没人相信他。   三、诚信构建的途径
  (一)历史使命感——诚信的源泉
  “所谓历史感,是指人突然对自己生活的时代有所领悟,把人类今天碰到的种种问题和数千年来我们祖先生活的社会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种企图超越某一个时代,某一种特定文化社会规范来考察历史的意识。”豑历史感是通往使命感的必由之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社会上物欲横流,学生更关心自己的就业与未来,更在乎自己利益与个人诉求。其实,据我看来,这只是个别现象,还有许多学生不是这样。在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他们也困惑、彷徨过。但关键是他(她)们在思考、在探索,期望在纷纭的现实的大潮和历史波涛中掏出金沙。黄仁宇的大历史观豒掀起一阵研究明史热潮、易中天説史专栏与系列书籍成为收视率很高的节目和流行书,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说”让当代人大开眼界。豓能够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本身就说明了人们时时刻刻都怀揣历史感。历史感一直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尤其是在社会的转型期,表现得最活跃的就是大学生。这说明学生们对历史的忠诚以及在历史中求解社会难点问题的期望。
  一种历史感的获得,就是一种深厚的人文关怀,就是一种使命感的驱动。因为任何功利的因素都是浅薄的,都是短暂的,经不住历史的拷问。而只有真诚的人,才能获得历史使命感;只有对民族和国家忠诚的人,才会关注国家的命运。
  (二)社会责任感——诚信的保证
  责任就是一种担当。从宏观视角看,一个健康的社会必定是大多数人都有责任感;从微观视角看,有责任,才能把身边的事情做好,而不论大事或是小事。有责任感的人,首先必定是诚信之人。如果有一种责任感在支配和督促,可能就会转化为一种抱负,激起和召回学生的历史感,这其实是责任的回归。有责任的人就感到生活很实在,学习、工作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做任何事情都能精神饱满。一个对家庭、亲人、朋友有责任感,他必定对社会、对国家具有责任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可以适当引入儒家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内容会有所变化和充实,然而,精神仍然没有变。一个人首先要从道德和文化提高、丰富自己,那就是对自己负责。练好自己的基本功,然后成家立业,在家庭中做表率,把家庭照顾、管理好,就是对家庭负责;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在各行各业中,努力工作,贡献社会,报效祖国。此外,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了解社会,关注民生,体验自己的认识,感知自己的使命。通过这样的过程,知道自己的奋斗目标与方向,担当其自己的责任。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一起危险化学品罐车司机运输过程中偷卖运输原料为切入点,通过对盗窃罪与职务侵占罪的比较论证,深入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利用职务便利与利用工作便利侵占公私财物行为应如何定性。  关键词 盗窃 职务侵占 工作便利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7-077-02  一、基本案情  犯罪嫌疑人杨某、彦某系某危险化学品运输公司罐车司机。2012年1月份至
错案——司法领域最为沉重的话题,这一话题因“赵作海”案的发生一度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然“赵作海”案已经发生,我们现在要做的不仅仅是慰问、赔偿、追究刑事责任。作为司法工作者我们更应当深刻的反思案件发生的原因,及今后在司法工作实践中应当怎样尽量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  通过材料不难发现,“赵作海”案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使用了非法证据作为定案的依据,尤为明显的是使用了非法言词证据作为定案的依据(赵作海的
摘 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刑法修正案(八)》将扒窃等三种行为直接作为盗窃罪定罪量刑依据对盗窃罪的传统理论产生的冲击并分析了在目前形势下将扒窃直接入刑的背景;介绍了《刑法修正案(八)》施行后全国各地的执行情况,提出需要对扒窃的两个核心特征即“公共场所”及“随身携带”进行严格界定,以便对扒窃行为做出限制性解释,避免扩大扒窃入刑的范围。  关键词 冲击 扒窃 公共场所 随身携带  作者简介:刘敬礼,金华市
摘 要 审限制度是我国诉讼法特有的制度,但实践中审限变更事由和期限仍具有不确定性,各地审限延长审批程序不规范、审批缺乏实质审查,疑难案件分流与审限制度分离等问题导致审限制度丧失其应有的立法价值。笔者从近3年基层法院民事审判工作经验出发,以基层法院民事审判庭及派出法庭为调查对象,综合分析审限延长制度在基层民商事审判管理中的运用现状、现有问题,并综合近期各法院审限延长从严管理措施提出对策,以期完善现有
摘要宪政是现代国家基本制度之一,是现代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障。制度原则与法律原则分别是理解宪政的不同理路。雅典民主制与罗马共和制是宪政的重要渊源,通过对宪政理论家戈登对雅典民主制与罗马共和制的分析,更有利于把握宪政这两种内涵的张力。  关键词雅典民主制罗马共和制制度原则法律原则  作者简介:刘俊清,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10级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摘 要 大气污染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我国也雾霾天气频现,尤以京津冀地区为甚,PM2.5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和最新立法进展,以及我国仍存在问题,给出治理大气污染的相关对策。文章数据大部分采用最新数据,结合我国国情,探讨综合治理方法。  关键词 大气污染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  作者简介:韩园园,北京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在读,专业: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P4
摘 要 “单向度的思想”在马尔库塞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尔库塞希望从哲学与人的思维方式等领域出发,通过对发达工业社会“单向度的思想”的分析来达到彻底批判发达工业社会某些异化现象的目的。本文以马尔库塞“单向度”的理论为基点,从横纵两种不同的维度出发,去理解哲学角度马尔库塞的“单向度”思想,考察他在论述“单向度的思想”时的内在症结和合理超越路径。  关键词 “单向度思想” 马尔库塞
摘 要 在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高速发展时期,民办幼儿教师的法律权益正在遭受着潜在的威胁,聘任制下幼儿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当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因救济成本较高而变的困难。本文试通过分析聘任制幼儿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劳动法律关系纠纷,在此基础之上,寻找合理合法的预防方式避免此种矛盾发生。在幼儿教师权利遭受到侵犯时,探讨如何救济,以便使得幼儿教师能够更加安心的立足本职工作,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依法治国进行了全面阐述,特别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对政法机关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做好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权益保障有了新期待和更高要求,任何一个案件处理不好都可能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政法机关息诉罢访、化解矛盾难度加大。本课题欲从涉法涉诉信访工作
摘要: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大学教育的重点,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教育主体的教育、学生自主学习和学校的宏观调控三个层面来把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 学生  作者简介:刘秀华,黄淮学院社会科学系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