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路径与实践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5458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技法、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犹如书法教师专业成长的三驾马车,只有齐头并进才可能成为一名"书法名教师"。掌握技法是作为书法教师的前提条件,教师要熟谙书法的笔法、结构、章法等;课堂是施教的主阵地,书法课堂教学不只是教教材,还要培育思想、延展内容,既要有技法训练,又要有审美教育和教学评价;而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是促进教师成为"书法名教师"的必备条件。
其他文献
为了获得高纯度的中国鲎血蓝蛋白并探究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从中国鲎血淋巴中提取了血蓝蛋白,并用AKTA蛋白纯化系统进行纯化,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对纯化后的血蓝蛋白进行定性分析,最后从uniprot蛋白数据库下载了22条分属5个物种的血蓝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并构建了N-J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制备的血蓝蛋白纯度较高,从纯化后的中国鲎血蓝蛋白中鉴定到了12种血蓝蛋白的亚基,包括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密码,是中华文化的DNA,书法就是这个DNA的生命实现形态。这种绚丽多彩的生命形态,彰显着DNA的优质内涵与无限潜力。中国书法之表现,除了甲骨文字、金文、简牍文字及碑刻文字之外,秦汉以来民间及官方之建筑中用以砌造及装饰之"文字瓦",更是将汉民族之书法艺术与审美观发挥到了极致。
期刊
书法作为一种视觉造型艺术,不能忽视其触觉性审美的存在。触觉性存在意味着书法同时也是一种"行为性"艺术,这主要指的是书法的创作场域,即书法家书写行为的触觉特性。同时触觉性审美也存在于品评的场域中,即观者的触感审美。
书法教育引领大众审美涉及书法教育和大众审美两个概念。书法教育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类,本文探究书法教育与大众审美的关系,关注大众审美的多向度性、从众性、直觉性、娱乐性和短暂性等突出特征。大众审美的这些特征在书法领域的表现是比较明显的,书法教育在引领大众审美的过程中,哪些可为、应该为、不可为或者该为但不具备为的条件和时机,对此我们形成六条基本判断。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书法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让生性好动的学生喜欢书法,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要充分考虑教材中显性的书法知识,帮助学生领悟书写窍门;还要有意识地强化课堂实践,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书写训练自我提升,形成能力;更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感受、发现汉字本身所蕴含的美,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心性。
中国书法艺术在数千年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自足的含义系统,这套含义系统具有稳定和自足的审美和表现机制。本文从书法表现的形式入手,通过情感和价值,书法作品中人的气质和修养,书法内涵中的时代、民族思想及其观念三个方面对书法的审美和表现内涵作层次式、循序渐进的划分。笔者认为,书法的审美内涵是一个从形式到意义、从眼睛到心灵的不断开拓和生长的意义结构链。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字,具有艺术性的汉字书写造就了书法艺术的诞生,而书法艺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理应在当代受到重视、得到推广。书法教育能增强学生的基本书写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不仅是文化传递的过程,也是文化生成的过程。书法不但有利于学生扎实地学好汉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晚又名悔迟、老迟、勿迟、云门僧等。明末清初浙江绍兴府诸暨县(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能诗工书,尤精绘事。陈洪绶书法在其生活时代已为人珍重,自崇祯壬午入赀为国子监,官翰林之后人皆争与交好,据《绍兴府志》记载:“得其片纸只字珍若圭璧。”1可见其工书甚力。清人胡其毅谓其与南宫之书画千古并传,今其书法愈加受到重视。翁万戈将其书
期刊
目的探讨人性化保护性约束对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患者心理应激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ICU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方式进行约束干预,观察组40例,采用人性化保护性约束进行干预,对两组的干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舒适度方面,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心理应激方面,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
本文阐述了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探究了批判性阅读的本质,结合教学实例介绍了预测、分析、质疑、推断、评判这几种批判性阅读策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探索如何提升学生深层理解文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