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足与日本、韩国、朝鲜女足比赛能力差异性研究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longd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中国、日本、韩国及朝鲜女足比赛中的技战术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从球队整体、局部位置以及核心队员的比赛能力3个层次,对中国女足与日本、韩国以及朝鲜女足比赛能力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为中国女足提高比赛技战术能力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论:与日本、韩国、朝鲜女足相比,中国女足整体进攻能力较弱;后卫队员参与进攻能力不足,中场队员比赛能力全面落后,前锋队员射门得分能力较弱;核心队员的组织进攻能力弱于对手。建议中国女足坚持普及青训、注重过程、坚持以技术型打法为主导、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中国女足;比赛能力;技战术特征;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 - 7662(2015 )02 - 0050- 05
  中国女足作为世界女足的重要部分,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成绩。近年来,随着亚洲其他国家女足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我国女足发展的滞后,中国女足逐渐失去了亚洲女足的主导地位,日本女足的迅速崛起、朝鲜女足的传统强势以及韩国女足新生代的快速进步,与中国女足发展的缓慢滞后形成了鲜明对比。传统女足在技战术优势的丧失使得中国女足的发展没有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在连续的女足重大赛事失利之后,中国女足的发展陷入低谷。面对亚洲乃至世界女足的激烈竞争,如何再次恢复中国女足的国际地位成为当前女足从业者的重要课题。经过女足低谷期间的不断尝试与探索,提高女足运动员的体能水平[1]、坚持女足短传技术型打法[2-4]以及提高女足比赛创造性能力[5]逐步成为国内外女足专家对中国女足发展开拓创新举措的一致建议。在此背景下,分析亚洲主要对手的比赛能力特征,寻找中国女足与日本女足、朝鲜女足以及韩国女足的比赛能力差异,为中国女足找准与对手竞技能力的差距,促进中国女足整体竞技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中国、日本、韩国、朝鲜4国女足比赛中能够体现双方比赛能力的技战术指标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天津体育学院图书馆文献以及中国知网电子文献检索为基础,以女足比赛能力为主题进行文献资料的检索与分析,归纳能够体现女足比赛能力的技战术指标体系,形成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2.2 视频分析法 采用视频分析法分别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亚洲区女足预选赛中国女足与日本女足、朝鲜女足以及韩国女足的比赛进行技术统计分析。按照球队整体技术统计分析,后卫、中场、前锋3条线位置技术能力分析以及核心运动员的部分技术能力统计分析的模式,对女足国家队与亚洲其他国家女足的比赛能力进行逐层深入的系统分析。其中球队整体技术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控球率、前场控球率、传球次数、传球成功率、直传球次数、直传球比例、直传球成功率、攻入前场1/3区次数、1vs1成功率、射门次数、射正次数以及进球等技术指标;后卫、中场、前锋3条线技术能力分析主要包括传球次数、直传球次数、射门次数、传中次数、传球成功率、直传成功率、射门成功率、传中成功率、空中对成功率以及地面对成功率等体现运动员的技术能力指标;核心运动员的部分技术能力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最多传球次数及成功率、最高传球成功率及次数、最多直传球次数及成功率以及最多接球次数等技术指标。
  1.2.3 数理统计法 将视频分析结果按照比赛场次以及双方分别进行统计归纳,对比赛双方数据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运用视频分析方法对比赛双方的技战术指标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分别从2队比赛中球队整体能力差异,后卫、中场、前锋3条线局部能力差异以及核心运动员能力差异3个层次对中国女足与日本、韩国、朝鲜3国女足的比赛能力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
  2.1 整体比赛能力差异性分析 2012年奥运会亚洲区预选赛比赛中,中国女足分别以0∶1负于日本女足,0∶0战平韩国女足,0∶0战平朝鲜女足,采用视频分析法对以上比赛双方进行整体技术统计,主要包括控球率、前场控球率、传球次数、传球成功率、直传球次数、直传球比例、直传球成功率、攻入前场1/3区次数、1vs1成功率、射门次数、射正次数以及进球等技术指标,对比赛双方技术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2者整体比赛能力的差异性。
  传球次数、传球成功率、直传球次数和直传球成功率指标反应了球队的组织进攻能力[6]。中国女足与日本女足无论在控球率、传球成功率、传中、射门以及1vs1成功率上都相差无几。但是在传球次数、直传球次数以及成功率、攻入对方1/3场区次数上都有明显差别。这些数据说明日本女足在比赛中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求进攻的机会,向前意识强烈;与中国女足相比,韩国女足在对方半场的受压迫状态下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控制能力。中国女足与韩国女足相比,传球次数、传球成功率、直传球次数、直传球成功率低于韩国女足,比赛的控制能力、比赛质量以及比赛过程都不及韩国女足;与中国女足相比,朝鲜女足在对方半场的受压迫状态下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控制能力。中国女足与朝鲜女足相比,传球次数、传球成功率、直传球次数、直传球成功率低于朝鲜女足,比赛的控制能力、比赛质量以及比赛过程都不及朝鲜女足。
  2.2 后卫、中场、前锋3线比赛能力差异性分析 依据比赛阵型将球队划分为后卫、中场及前锋3条线,采用视频分析法对以上比赛双方进行阵型3条线的平均技术统计,后卫、中场、前锋3条线技术能力分析主要包括传球次数、直传球次数、射门次数、传中次数、传球成功率、直传成功率、射门成功率、传中成功率、空中对成功率以及地面对成功率等体现运动员的技术能力指标,对比赛双方后卫、中场、前锋3条线技术能力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中国女足与对手的位置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现代女足整体性进攻打法对后卫队员的比赛能力提出更高要求[7]。与日本女足后卫队员相比,中国女足后卫队员之间的传球次数更多、成功率也较高,参与进攻的积极性较高;其地面对抗能力与日本女足相当;软肋在于向前传球准确性较低,边路传中能力较差,空中对抗能力不足;与韩国女足后卫队员相比,中国女足后卫队员技术能力发挥不亚于韩国女足;在空中对抗成功率中占有优势,表明中国女足后卫队员空中对抗能力远高于韩国女足后卫队员,但是中国女足后卫队员的地面防守能力差于韩国女足后卫队员;中国女足后卫队员传接球技术能力不如朝鲜女足,朝鲜女足后卫队员较中国女足后卫队员更为大胆插上,参与进攻中国女足后卫队员空中对抗能力远高于朝鲜女足后卫队员,表明中国女足后卫队员的平均防守能力高于朝鲜女足后卫队员。   中场队员作为攻防枢纽,对球队的整体比赛表现至关重要[8]。与日本女足中场队员相比,中国女足中场队员全面落后。传球次数、直传球次数以及成功率少于日本女足,说明中场队员在寻找进攻空挡与进攻机会能力不足,传中次数与成功率数据表明中国女足边路进攻能力差。空中对抗成功率表明中国女足在身体对抗上面与日本女足差距巨大;中国女足中场队员在组织进攻能力方面低于韩国女足中场队员,韩国女足中场队员在进攻方面直接攻击能力强于中国女足中场队员;韩国女足中场队员的全面技术能力以及整体合作能力高于中国女足,而且在组织进攻方面韩国女足中场队员能发挥关键性作用;与韩国女足中场队员相比,中国女足的面对抗能力相当,但是在空中对抗中处于很大劣势;中国女足中场队员在组织进攻能力方面低于朝鲜女足中场队员;朝鲜女足中场队员在进攻方面直接攻击能力强于中国女足中场队员;朝鲜女足中场队员的全面技术能力以及整体合作能力高于中国女足,而且在组织进攻方面朝鲜女足中场队员能发挥关键性作用;与朝鲜女足中场队员相比,中国女足空中对抗能力相当,但是在地面对抗中都处于劣势。
  与日本女足前锋队员相比,中国女足前锋队员传中组织进攻方面稍强,传球成功率略高;地面对抗能力与直传球成功率跟日本女足队员前锋队员相差无几,但是在本职工作射门能力却低于日本女足,射门能力较低,缺乏短传渗透进攻能力,空中对抗能力较差;与韩国女足相比,中国女足的前锋队员在直传球次数上远低于对手,说明韩国女足前锋队员向前渗透进攻的意识强烈,直传球成功率2者相当;在空中对抗成功率上的数据表明,中国女足前锋队员空中对抗能力远远差于韩国女足,并且地面对抗能力也低于韩国女足;与朝鲜女足前锋队员相比,中国女足的前锋队员传球技术能力低于对手。在团队协作上与全队衔接更加紧密;中国女足前锋队员射门能力低于朝鲜女足前锋队员,中国女足前锋队员空中对抗能力高于朝鲜女足,但是地面对抗能力低于朝鲜女足。
  2.3 核心队员比赛能力差异性分析 采用视频分析法对比赛双方的核心队员进行个体技术统计,核心运动员的技术能力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最多传球次数及成功率、最高传球成功率及次数、最多直传球次数及成功率以及最多接球次数等技术指标。对比赛双方核心队员的技术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比赛双方核心队员能力的差异性。
  核心球员决定着球队的技战术特征[9],其比赛能力是球队在比赛中良好运转的重要保证。表5显示中国女足场上表现最佳的多为后卫队员,中场队员承担核心较少。而日本、韩国及朝鲜女足其核心队员都是中场队员,表明3队都以中场为核心组织进攻。从组织进攻中的效率来看,中国女足的组织核心队员的技术能力发挥不如日本、韩国及朝鲜女足,失误次数较多是影响中国女足核心能力的重要因素。中国女足组织核心能力不足以支撑整个中场环节的良好运转与比赛控制,而这也是造成比赛被动局面的重要原因。世界女足的男子化发展趋势[10]要求中国女足在坚持技术型打法特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以及比赛智能的综合发展。日本女足普及青训、注重过程的发展理念[11]同样适用于中国女足。中国女足需要增强技术能力训练,尤其是在受迫状态下的比赛控制能力,改变面对世界强队控制能力不足、被动防守的比赛表现。加强体能训练,以高强度间歇耐力为训练重点,任何技战术能力的实施都必须以充沛的体能为保障。注重核心运动员的培养,确定球队战术核心以及制订比赛战术预案。
  3 结 论
  1)与日本、韩国、朝鲜女足相比,中国女足整体比赛能力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性。突出表现为比赛对方半场控球率、直传球成功率、攻入前场1/3区域次数以及射门次数上弱于对手。
  2)中国女足后卫队员横传或回传比例高,直传球比例及成功率低于对手,提示参与进攻能力弱于对手,对抗能力各有优势;中国女足中场队员比赛能力全面弱于对手,尤其是进攻能力差异较大;中国女足前锋队员射门得分能力低于日本女足与朝鲜女足,对抗能力低于韩国女足。
  3)核心队员比赛能力分析表明,中国女足核心队员的组织进攻能力弱于对手,对比赛的控制能力较差。缺乏比赛能力突出的核心队员也是当前我国女足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秦旸,刘志云.中国女足与亚洲4国女足跑动能力比较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1):47-51.
  [2] 耿彪.中国女足在2006 2011年主赛事中攻防技战术运用的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3] 毛卫国,祝志国,张海峰.中国与世界优秀女子足球队进攻能力比较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1):73-76.
  [4] 贺权.中国女子足球队与韩、日、朝三国女足技、战术运用效果分析[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5] 鲍烨,薛玉喜.北京奥运会中、日女足进攻技战术对比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5):500-501.
  [6] 倪宏竹.第15届女足亚洲杯中澳朝日4队技战术分析[J]. 山东体育科技,2007,29(1):23-26.
  [7] 张兴泉,刘兴,程公.第6 届女足世界杯日本队进攻特征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1):112-116.
  [8] 陶光华,顾家续.第六届女足世界杯赛日本队攻防特征分析[J]. 体育科技,2013,34(4):61-64.
  [9] 李春君.广州亚运会中日韩女足技战术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6:66-68.
  [10] 王军.21世纪世界女足竞技实力分析和展望[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2):70-75.
  [11] 岳建军,阎智力,季浏,等.中日女子竞技足球运动发展机制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1):32-37.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