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端小事也不糊涂

来源 :共产党员·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ouj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思想家李贽留下了一副名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一副名联,也是很好的格言。吕端为官称相40年,经历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他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英明果敢,匡正祛邪,得到了后人赞颂,留下“吕端大事不糊涂”的美名。但很少有人知道,吕端还是一个为官清廉的典范。他当宰相时,看到一些大臣置田产,思安逸,不理国事,就多次劝谏皇帝要在大臣中力戒奢靡之风,以正朝纲。他不仅为官清廉,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而且从来不置产业,就是应得的那份俸禄也常常拿出一些,周济照顾别人,以至于他去世后,两个儿子竟因生活困难,没钱结婚,只好把房产抵押给别人。真宗皇帝知道这个事情后,很受感动,从皇宫的开支中支出五百万钱帮他们把房产赎了回来,另外又賞了不少金银和丝绸,替吕家还清了旧账。以宰相之尊,而让后人贫困至此,在常人的眼里,吕端又是多么“糊涂”。
  吕端真糊涂吗?其实不然。吕端这种对个人利益、对自身名利淡然处之的“糊涂”,是一种可贵的“糊涂”,是值得后人称道的“糊涂”,是值得后人学习的“糊涂”。从古到今,官员能否处理好国家大事与家庭小事,是检验官品高下的标尺。官员操办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都不是简单的小事,它反映出不同的权力观。是从简操办,还是大操大办,持不同权力观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凡把权力视为肩挑天下责任的人,都会以清简为务,克勤克俭,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去照顾子孙。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教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到唐代的诗人罗隐留下“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再到清朝的林则徐给子孙“留钱做什么”,他们节俭的行为、纯朴的家风,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称颂。
  在家庭小事上不糊涂,做到“家财不为子孙谋”,是我们共产党人一贯的品格和作风,更是一种境界与追求。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处理个人家庭问题上向来是谨慎行事,对子女严格要求,不仅在操办婚丧嫁娶等私事上带头移风易俗,力求简而又简,而且不给后代留下金钱与权位,而是留下精神、志向和美德。朱德曾对女儿朱敏说:“我是无产者。我所用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缴。我没有什么遗物遗产,只有读过的马列和毛主席著作,你们可以拿过去学习。”后来,写朱德传记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要将95008.30马克的稿费交给书中的主人公朱德。朱德得知后指示有关部门:“用稿费买些自然冶金科学新书、化学新书寄回,全部分给北京各大图书馆和有关科研单位。”朱老总节衣缩食,积攒了近两万元的存款,也明确交代这笔存款不是为后代预备的,而是交最后一次党费。朱德逝世后,夫人康克清又补上一点钱,凑够两万元,替朱老总了却了遗愿。朱敏深情地说:“父亲留给我们的财富是世界上最富有、最丰厚的,它让我们生活充实,让我们心地纯净,让我们拥有一颗贴近人民的平常心。”直到今天,当我们体会老一辈革命家在权力面前清简于己、挚爱人民的崇高品格时,总会感到心灵的震撼,总会感到那是在与伟大的灵魂交流。从他们身上,我们懂得了共产党的干部之所以清廉简朴,正是因为他们心中只装着人民群众,只装着天下人的忧乐。
  然而,近些年来,有些党员干部忘记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心里只想着自己,利用手中权力为子女谋利益,大操大办红白喜事,借机敛财;有的公款消费,享受超标准待遇,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人民群众中造成很坏的影响。对此,中央纪委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狠刹“四风”,并且及时在网上通报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案件,这充分证明我们共产党人决不允许奢靡之风存在。这些被通报的党员领导干部很有必要学一学吕端的清廉,坚决做到小事也不糊涂。
  我们提倡的清廉朴素,与封建官吏的嘉行懿德有着本质区别,它不仅是领导干部的人格需要,更是领导干部的党性要求,是自觉地站在向党负责、向人民负责的立场上掌好权、用好权的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历来是我党的最高宗旨,领导干部历来就是人民的公仆。为官以清简为务,就能够在权力与金钱面前,始终保持内在的约束力,清醒地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安于平淡和清贫,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
其他文献
“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开展以来,鞍山市千山区在职党员通过进社区认领公益岗位、担任一定职务、承担工作事务、广泛参与社区各项活动等多种形式,基本构建起了“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多岗位”的党员管理新模式,架起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千山区委把镇党委作为活动核心、社区党组织作为活动基础、党员干部作为活动骨干,充分发挥镇党委主要领导的领导核心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千山区委还选
孩子的世界有多大?在哪里?在你和我的心里。你可以给孩子一个家,我给孩子一个教室。家和教室都是有容量的,而孩子的世界应该是无限的。那么,以有限而包容无限的平衡点在哪里?孩子无限的成长空间来自于哪里?依然是你和我的心里——心中的那份亲情之爱,师长之爱。  这,也是我在继评《窗前的小豆豆》之后,又重读这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原因。因为本文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就是这样一个用无限爱心还有智慧撑起奇迹的人
一天,生产队长召集队干部商量事情,无意中聊到村民李德贵,队长说了一句:“别看他平常蔫头巴脑的,上面还有人哩!”有人多嘴问:“哪个?乡里还是县里的?”队长白那人一眼:“问这干啥?”  这信息在人群中傳得特别快,“李德贵上面有人”就像一阵风似的在村中悄然传开了。李德贵是个憨实汉子,平常话很少,就知道在自己承包的十多亩果园里忙碌,一点不像上面有人的样子。可在一些人看来,越是上面有人的人,就越沉默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