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视角·话语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你最近正在完成一部关于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专著,我们能否从它开始?
  文:好。这本书主要研究二、三十年代文学与妇女的关系,确切地讲,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新女性与新文学”的关系。“新女性”是一个性别化的新概念。在这之前,文学与女性不大相容,文学只是男性的特权——“女子无才便是德”嘛。我看过一些中国学者研究明、清的书,了解到孔教的“男女有别”自明代开始盛行;“德”与“才”在男性身上是统一的,但在女性身上愈来愈对立,例证之一是关于“女德”的书愈来愈多,“贞女传”之类的故事也愈来愈多。
  王:在民间,“文化”似乎主要就是以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的。
  文:那么先来看“德”,我发现它主要是对女性身体的要求:比如贞洁,裹脚,身体不能外露,最极端的就是自杀。所以“德”主要体现为对身体的考验、控制。这是一种“实践”——从女性来看,谁接受了社会的这种要求,谁就要以身体来实践它。那些自杀的女性,现在看来是被迫害者,但她们自己会否认这一点。冯骥才的《三寸金莲》,那里面的女性就不能说是百分之百的受害者;作者写出了她们承受的压力,但也刻划了她们支持那个制度的心理。
  王:这也就是你们常说的“身体的政治”。看来哪里都一样,男性权力的实现,是需要女性以身体来配合的;而在中国,这种权力实施却往往以天理人伦也就是“德”的名义进行。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叙事策略”。那么“才”呢?
  文:“才”不受身体的束缚。“才”是超越身体的一种能力——以文字来超越。因此要压制它。“才”只被视为男性的领域。女人可以写作,但不宜发表。如发表,那就等于暴露了身体和隐私,等于裸体在街上走。因此又有了“火中救书”之类的故事。我们被告知之所以有女人的书流传下来,那是因为从火中把它救了出来,而女人的本意是要烧掉它的!
  王:是吗?看来你有点像福柯,也是在从事一种“关于沉默的考古学”呵。
  文:我只是想看得更透一点。因为到了二十世纪,“德”与“才”在女性那里仍是对立的。比如冰心、庐隐、丁玲等人的早期作品,如果那里有一个作家,那一定是个男的;而女性写的东西,往往以日记、书信的形式出现,处在文学与半文学之间,她们就是不能直接写出一个女作家来。这说明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依然强大。如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那里的女性一是有病,二是关在屋子里,三是写写日记,她不能发展自己的生活,更不能发展自己的文学。庐隐的《丽石的日记》也是这样。谢芜量写过一本《中国妇女文学史》,用文言文写的,大概出版于一九一六年。他认为中国文学中女的要比男的贡献大,例证是《诗经》中女性写的比男性写的多,而且最好的诗是女性写的。并且他认为在中国文学中“婉约”派的成就要大于“豪放”派的。
  王:这是不是说男性在这方面的成功,是因为“偷”了女性的声音?
  文:对,他是这个意思。但是到了左翼文学出来后,女性写作就受到了压抑。他们批评女性写作过于个人化,不去写社会,等等。可见“德”与“才”仍是一个基本模式,一直支配到二十世纪。但是这个模式是与现代化的要求相矛盾的。王:那么现代女性写作,是对这一模式的消解为前提的?文:我认为如此。我认为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们大都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例如残雪的一篇小说以隐喻手法写一老太太身体里长草,这暗示着身体的荒废。陈染的小说也有很强的女性意识。
  王:你对大陆女性主义批评怎么看?
  文:我很佩服她们,比如李小江、戴锦华她们做的工作。她们既能介入国际上的女性主义,又能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既能搞理论,又能从事实际调查,而我在这里却不能这样做。在中国时我到天津师大,那里的妇女中心给我看了一些录相,记录她们到乡下调查,和妇女们一起谈话,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工作。还有像残雪这样的女作家,在美国也是少见的。她的女性视角很隐蔽,但作品很有分量。《大家》杂志上戴锦华与王干的对话也很有意思。无论王干提出什么,戴锦华都不同意。她很有个性,讲起话来有自己的锋芒。总之,我相信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在参加社会和文化的实践中,会创造出一种中国的女性话语来。
  王: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作品你是否也接触过一些?
  文:接触过一些,她们的作品,从当时来看是“非理性”的,但现在看来是“理性”的。过于理性易于理论分析,但是太容易分析也就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女性主义批评也有个公式化问题:好,这是女性主义,通过了,盖个章。这样的批评不行。
  王:还有一个“差异性”问题。女性写作同其它写作一样,不会只是一个模式吧?
  文:我同意。在女权主义开始之际,在美国,出于政治目的,强调女性是一个整体。现在,我们不能牺牲这个目的,但要意识到差异性。在美国,六十年代的女性主义者很容易认出,现在便不那么清楚了。这样我认为更真实,也更有意思。但是今天的女性主义者也存在着问题,那就是她们不太尊重上一代女性主义者。她们认为今天的男女平等是理所当然的,没意识到它是经过斗争争取来的。她们现在主要关心文化,而不是社会和政治。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比如,为什么现在女性犯罪的较多?
  王:即使研究文化,也很难把它与社会和政治隔绝开来。就像弗洛伊德研究梦时发现,“梦”总是由一系列看上去互不相干的事件或因素所决定的。我想在今天一些中国的批评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那就是只有当我们开始面对现实,我们才开始面对文学。当然,这里的“现实”主要指的是牵制文本生产的语境,是目前中国动荡、复杂的话语实践。面对这样的现实,封闭的文学研究就有点失效,人们在考虑怎样打破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传统界限。这次我到美国,感到“文化研究”(CulturaStudies)在美国各大学中已成为一种风气,对此你能否谈谈?
  文:我走向“文化研究”是不那么大胆的。今天在我们美国大学中的文学、历史等学科,都是从十九世纪德国教育模式那里来的,从任何意义上看,这种模式都不自然了。即使有学科限制,在研究中也不必过多考虑。那些能够跨越各种限制,又精通各学科惯例的人能被轻视吗?问题不在理论,而在时间和专业。在美国的中国研究中,像我这样的人,得花很多时间来学习语言阅读原文,所以在真正可以做的事情上总是受限制的。几年来对于“地区研究”也有一些争论,我同意任何范畴都应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比如“历史”与“文学”应包括所有历史与文学。但对我这个文学教授来说,却没有精力去读世界上所有的文学,只有中国才是我基本的研究范畴。“中国”这个概念比“文学”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更重要。我对参加关于中国的任何讨论都有兴趣,但当涉及到文学,我只有阅读过文本并且熟悉了与之相关的文化时,才能介入讨论。因此,“文化研究”这个设想本身有它内在的限制。另外,我的担心是,从事“文化研究”往往意味着对地区文化深度的稀释,有时它也意味着用全球性话语取代地方话语,也就是用西方话语代替非西方话语。
  王:好,现在我们转入另一个话题。文棣,作为一个汉学家,你能否谈谈美国的汉学界正在关心什么,或者说你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文:我想最大的问题是一个研究者的“立场”或“视角”问题。客观性已不被相信,但在(非西方)研究中似乎又是必要的立足点。特别是在人类学的研究中,那种“客观观察”的观念已争论了多年。你知道人类学领域比其它学科更能显示出权力政治来,因为西方的人类学研究的是非西方和非现代社会——这些都属于“他者”(TheOther)。那么面对非西方社会,你是参与、介入呢,还是仅仅提供报告与分析?杜克大学出版的《位置》(《Positions》)是一份很重要的杂志,经常发表研究中国的文章。在去年冬季号有一篇斯蒂芬·哈瑞尔(StevenHarrell)的文章,他是搞人类学的,这篇文章写他到云南、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去考察。那么,他想保持客观而不能——文章中透出一种不断地尝试又不断地失败的挫败感。
其他文献
外伤后脑干出血合并基底节梗塞1例报告北京矿务局总医院李丰升报道患者男性,43岁,因视物成双伴左上、下肢力弱半月入院。曾有头颈部外伤,当时呕吐1次,无意识障碍,1小时后视物成双,次日晨
目前中国互联网络的四大骨干网:邮电部的 Chi-nanet、电子部的金桥网、中科院的智能网,以及国家教委的教育网中,根据国家的规定,能做商业经营,发展收费公用用户的是前两家。
产生正弦交流电有多种方式,本文将通过具体例子来说明其中的四种方式.一、“线圈转动”切割磁感线产生正弦交流电例1如图1所示,边 There are several ways to generate sinu
全国著名的教育家丁有宽老师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称为师爱。师爱是教师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  后进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这些孩子大部分家庭生活水平比较低,许多学生的父母一心想着多挣一些錢来提高生活水平,长年忙着在外打工或经商。他们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交给老师教育就完事了,没有时间配合老师进行共同教育。而这
关于《CCMD-2-R》中有关司法精神病学诊断标准的几点商榷意见郑瞻培目前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工作在全国普遍开展,为了统一认识,需要有全国统一的疾病诊断标准,CCMD-2-R增添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是
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惠特曼曾经写过一首诗:  一个孩子向前走去,  他遇到的一切,  都变成他的一部分……  童年的经历,总是影响和伴随着我们的整个人生。  海明威小时候,总是跟随当医生的爸爸出诊、打猎、钓鱼。爸爸带他穿越森林,蹚过小河,去拜访遥远而陌生的村庄。长大后,他把这些难忘的场景写进了自己的小说里。  老舍的母亲十分好客。童年时耳濡目染,长大后,老舍和母亲一样热情好客,有许多特别的好朋友
头痛型癫痫发作时SPECT检查1例广州市精神病院余金龙,马静山报道患者,男性,7岁。因发作性头痛伴呕吐5个月于1994年1月5日入院。患者于1993年8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头痛,以前额部明显,每隔4~7天发作1次
今天是爷爷的六十大寿,姑姑、姑父和表哥都来我家给爷爷祝寿。中午时分,蛋糕终于上桌了。望着又大又漂亮的蛋糕,冬冬馋得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他刚想动刀叉,却被上大学的表哥给
期刊
新一届的“中国服装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日前已结束报名,最终结果将在10月中旬揭晓。在众多的参评人物中,有技术人才,也有中层管理者;有设计师,也有营销专员。他们有哪些感人
78例局限性脑梗塞的早期血压福建省三明市急救中心张黎明,林应光,林万芳,鄢淑珍报道本文观察了近2年来送到我院的78例局限性脑梗塞病人症状发作后头8小时内的自然血压变化。年龄40~90岁,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