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内走向课外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19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典名著是五千年文化长河中一支秀丽的奇葩,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财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为了达到以上要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编入了几篇古典名著之作。在教学实践中,文章作者不断探索、研究、归纳、整理出了一些通过课内学习走向课外阅读的教学方法,如材料刺激法、媒体辅助法、悬念调动法、同步导读法、榜样引领法、成果展示法、表演引诱法等。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引领小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从名著中体验历史、了解文化、吸取知识、增进智慧、丰富阅历,能为他们终生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古典名著;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2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4-0018-02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就选编了几篇名著之作,如节选自《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节选自《水浒传》的《景阳冈》、节选自《西游记》的《猴王出世》、节选自《红楼梦》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节选自《史记》的《将相和》、节选自《儒林外史》的《臨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世说新语》的《杨氏之子》。“让学生感悟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意在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小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在课外去阅读古典名著,体会古典文学的精髓。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知道要成就一件事情,关键就是要对事物有兴趣。小学生课外阅读也是一样,只要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主动地投入阅读中去。因此教师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从阅读中吸纳知识、增长智慧、享受愉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材料刺激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源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从中可以看出,学习材料的选择对学习的重要性。阅读也一样,好的阅读材料,既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好奇性。只要我们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适当的、带有趣味性的阅读材料,学生就会对阅读材料产生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阅读当中来,并持续地进行阅读。只要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了兴趣,就能热爱阅读、主动阅读。为此,在中国古典名著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我主要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彩色图画的出版物,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中国古典名著中的经典内容,把自己阅读时领略到的趣事、乐事分享给学生听,使他们明白在阅读中不仅能学到很多的知识,还能增添阅读生活的乐趣。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对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产生了兴趣,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去尝试阅读中国古典名著。
  二、媒体辅助法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多媒体“班班通”也已经进入了我们山区的教室,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目前中国四大名著均已拍成了电视剧,被搬上了荧幕。电视剧往往会对学生的阅读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把电视剧的剧情与文字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对照,让学生寻求其中的乐趣,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举荐,由一篇到几篇,由几篇到一本,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学生对电视剧《西游记》熟悉不过,在教学《猴王出世》一课之前,我利用每周三晚自习看电视的时间,通过“班班通”播放电视剧《西游记》,让学生去看。课上,我问学生:“课文内容写的是电视剧的哪一集?”并让学生将课文内容和电视剧画面结合起来进行讲述。学生讲得津津有味,同时也感受到了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后,我推荐学生读名著《西游记》,让他们将电视剧中看到的故事情节与名著中的章节结合起来读,学生兴趣很浓,因此我通过电视剧的辅助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悬念调动法
  从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学习一篇文章时,学生最喜欢听教师给他们讲跟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他们常常被生动的故事情节感染。因此,在名著名篇的学习中,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我时常把相关内容编撰成精彩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他们听。但我常常故意不讲完整,或讲头留尾,或讲果留因,或把中间留白,留一个悬念,吊吊学生的胃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发他们自己去寻找结果,由此借机向学生推荐这本书,从而达到吸引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的目的。如为了让学生阅读名著《三国演义》,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我有目的地在PPT课件中插入相关的媒体视频材料,播放中有意提示学生注意诸葛亮的服装打扮,然后讲一讲他与众不同的坐骑,再讲一讲他的足智多谋。学生听了之后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好奇地问:“《三国演义》中还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看学生进入了接受经典文学的阅读期待中,我趁势鼓励学生自己去读,在课后也发现学生真的迫不及待地去读这本名著了。
  四、同步迁移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好课内、课外两个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的特点,着力用好课堂主阵地,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再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课内的读书方法展开课外阅读,从而构建课内外交错的阅读教学网。在中国古典名著的教学中,我采用课内学一篇,课外带几篇的同步迁移法,促进学生阅读量逐渐积累提升。例如,学习了《景阳冈》之后,我以此为诱饵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我告诉学生:“《水浒传》中像武松这样的英雄好汉共有108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英雄故事,如‘宋江的故事’‘林冲的故事’‘李逵的故事’‘鲁智深的故事’等,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我们可以通过课余时间去读名著《水浒传》了解好汉事迹。”“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有了想了解108位英雄事迹的欲望,纷纷找书阅读。
  五、榜样引领法
  小学生有着超强的模仿力,他们身心发展不成熟,认知能力较差,但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模仿力强。每个身边的人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都是他们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在他们的身上更能体现出来。在校期间,教师是跟他们走的最近的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对于阅读,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让学生在教师的观察中充分了解和体会教师对阅读的喜爱和重视,并以教师的现身说法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首先教师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做好榜样,有意让学生去模仿。学生在效仿的前提下,有意无意中会产生阅读的愿望,对阅读产生兴趣,以书为伴、以书为友、以书为师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为了做好榜样,让学生模仿,在学习《“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之前,我在教室的书架上有意摆上几本古典名著,其中就有《红楼梦》。在学生晨读、做作业时,我有意无意拿《红楼梦》在读,让学生看,故意吸引他们关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每周四的阅读课上,我拿本书在讲台上专注地进行阅读,学生自然会感知书中内容对我的影响力,也就会自觉地专心阅读,融入自读的氛围中来,在书中寻求自己的所需。这样通过师生共读,在兴趣、习惯上对他们产生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六、成果展示法
  小学生都喜欢被夸赞、被肯定,赏识就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要想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时时处处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真正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教师就要对其阅读情况不时进行考察督促。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班队课为学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举行形式多样的活动,或朗读比赛、或开故事会、或心得交流、或词语大连串、或妙语对对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展示后想得到教师的认可,而教师就要善用评语,对他们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如“书圣”“小书迷”“阅读星”“百事通”“阅读小英雄”等称谓都能让他们兴奋一阵。每次评价都以表扬、鼓励为主,这样被好评后的学生就会获得自信。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能给他们激励,使他们从中得到肯定、愉悦和乐趣,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增强他们阅读的信心。
  七、表演引诱法
  大部分小学生都有着极强的自我表现欲。针对这一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自我表现中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在实践中可以结合学校或班级的有些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书本知识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热情。
  如在学了《将相和》一文后,我选拔了表演能力较强的几个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课本剧。借了服装,自制了道具,他们将课本剧表演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其他学生既被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也被生动的故事内容吸引了。活动结束后,我及时向学生推荐了《你好啊史記》这本书,后来发现,有几个学生买了这本书,在同学中相互传阅,并时常相互交流,讲述故事,发表观点。再加上这套书是漫画加白话文故事的结构,学生爱看,也能看得懂,并从中吸取了不少的历史知识。
  八、结语
  阅读是我们获取新知的重要的途径,也是我们得到精神慰藉的重要依托。我们要从小学抓起,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课本中节选的古典名著教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极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从名著中吸取知识,了解文化,体验历史,丰富阅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心心.语文教学中的古代经典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2]陈 洁.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3.
  [3]陈淑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4]杨 琳.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5]怀 雷.小学高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对策研究——以东北师范附属小学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课文是范例,课文是“引子”,在教学中要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在阅读教学中要搭建从“篇”到“本”的桥梁。如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对改编后的选文与原著的语言,以增强学生品味语言的意识,补充原著中的人物事迹还原人物形象,定期开展拓展阅读活动检查阅读效果,帮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促进学生阅读原著,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真正做到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篇带全本”。  关键词:阅读素养;选文;
摘 要:职高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以及自控能力也有不足,因此对职高学生的管理是较为困难的。对于职高的班主任来说,需要在日常管理的工作中找到方法,以此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工作。文章结合作者的实际案例分享了班级管理的心得与体会。  关键词:职高;学生管理;班主任  我踏上工作岗位已经整整七个年头,担任过两届班主任。但对于本人来说,在管理学生方面依然是如履薄冰。职高学生文
摘 要:重视语言积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以识字、写字为重点。语文教师要有效利用教材文本,找到适合学生积累语言的训练点,开展扎实的语言训练,推动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文章从预习先行、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巧用微课、朗读背诵、观察实物六个方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列举相关案例
摘 要:在语文限时片段教学课中,学生往往充当“课堂道具”“群众演员”,以致学无所得,教无所获。为改善这一现状,文章以《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的片段教学为例,简单论述片段教学的课堂结构安排的有效策略,以供同行交流参考。  关键词:片段教学;结构安排;课堂情境;教学延伸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2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8-00
摘 要:传统美德教育在幼儿园实施的形式较生硬,不易于被幼儿接受,成效不高。利用创意绘画载体融合实施的形式,弘扬传统美术道德源泉,能适应幼儿长期教育模式与教学要求,适应教师长远教学理念,符合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创意绘画;实践性知识;教学适应  一、以“真、善、美”解读创意绘画  (一)幼儿园创意绘画以真为本,真体验、真展示  幼儿教育领域被划分为五个范畴: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摘 要: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既贴近生活实际又不乏童真童趣,且富有中国气息,但插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还未被充分开发及有效运用。课堂中,插图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来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文章主要从巧用插图、描述插图、想象插图、命名插图、创作插图几个方面,结合教材和教学实践,谈谈高年级课文插图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部编版;插图教学资源;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小学数学学科的基础性是众所周知。高效课堂在不断呼唤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思考能力等的培养收效甚微。课堂对话的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填鸭式”教学方式的不足,让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积极提问,认真思考,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摘 要:小学数学学科的基础性是众所周知。高效课堂在不断呼唤
摘 要: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的知识、有仁爱之心”,不仅如此,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勤于实践、勇于锻炼、积极反思;既要有明确的整体性目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同时还要有清晰翔实的落实措施,并坚持走专业化成长、发展之路。  关键词:教育;教学;教研;学习;探索;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08
摘 要:智慧课堂作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既意味着立体式、智能化学习环境的构建,又蕴含着智慧体验的生成与教学智慧的发现。基于智慧课堂动态开放、合作探究、互动高效等特征,文章以译林版8A U5 Integrated Skills为例,对初中英语智慧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教学目标设计要以培育学习智慧为核心、教学内容选择须以挖掘教学智慧为路径、教学过程组织须以强化智慧体验为重点等策略。
摘 要:班主任应该怀有一颗懂得学生情感的心,具有一双发现学生问题的眼睛。因为孩子们非常在意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所以班主任老师的举手投足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孩子将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问题学生转化;班主任  所有在班主任岗位工作过的老师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不论多么好的班级,都会有几个比较让人头疼的“问题学生”,甚至有的班主任在交流时戏谑说全班工作基本上就是在围绕着这几个学生展开。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