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者朋友们好,欢迎走进本期的《CAM论坛》。4月21日-22日,在上海车展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2011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城市及产品发展论坛”也在上海举行。来自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代表、国际组织代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代表等参加了论坛。目前全球电动汽车示范城市的进展和成果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如何更好更快地推动电动汽车城市示范工作?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未来方向如何?为此,本期特邀论坛现场的三位嘉宾来和我们一起探讨这些话题。
示范推进卓有成效
主持人:目前全球电动汽车研发进度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
田中伸男:在当前传统能源压力日趋紧张的同时,一场电动汽车革命正在悄然发生。我们期望到2050年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销售量达到每年一亿辆,若以每款车型销售25万辆计,实现这一个目标需要400款车型。目前国际能源署已经和13个国家的相关机构建立联盟,广泛收集和更新数据。
从目前的统计数据看,新能源车研发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果。全球不少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生产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车型已经超过200款,其中量产车型30款,甚至出口的比例也不小。在这次上海车展上,我们就能看见几乎每家参展商都展出了新能源汽车产品。
这几年汽车制造商的研发投入平均每年10亿美元左右,我们期望到2020年能比现在增加一倍以上。未来我们需要更多企业资金投入、政府政策支持以及各种激励计划,从而带动消费者的市场关注。
张小虞: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各国政府大力支持和汽车企业参与下,电动汽车产业正在走向商业化运行、产业化轨道,有很多国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汽车能源的调整是全球范围内的调整,各国政府共同承担责任和义务。只有全球汽车产业在官产学研用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推动下,才能真正实现全球汽车产业从内燃机汽车到电动车的转型和发展,也才能持续地推动整个汽车产业发展。
主持人:近两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方面的发展投入不小,都取得了哪些成果?
万钢:的确,在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实践当中,中国与世界是同步的。从本世纪初以来,科技部关于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累计已经超过20亿元,带动社会和企业的投入超过百亿元,围绕着混合动力、纯电动,以动力电池驱动电机为关键技术开展了产学研联合攻关,形成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并基本建立起以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形成了较强的基础研究、产品开发、设施检验、评价的能力。研究制订了56项电动汽车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电动汽车产品的规模化示范和初步的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国从2009年年初启动了大规模电动汽车推广计划,目前已有25个城市成为国家级电动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2010年北京、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这六个城市已经正式成为私人购买电动汽车补贴试点城市,电动汽车私人消费得到了历史性突破。到2010年年底,共有50家汽车企业的180多个车型进入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的推荐汽车目录。
但是我们目前仍然存在着技术不够成熟,成本相对较高,可靠性、耐久性还没有充分检验,社会配套体系也不够健全等问题,未来仍然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开展大规模商业化示范、应用来实现市场化的进程。
加强国际合作
主持人:中国在新能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投入巨大,进步飞快,但只靠中国可能远远不够,如何开展国际合作呢?
万钢:今年上海车展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汽车市场是全球性的,各个国家和厂商都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加强国际合作非常重要,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应对挑战。
我们欢迎所有汽车制造商参与国际示范项目,电动汽车国际合作项目已经有十多个国家的政府正式表态参与了,上海和美国洛杉矶也已经建立了示范城市,另外据我所知德国的一个城市也和武汉建立了示范对口项目,希望通过国际性的示范城市来推动我们的合作。
田中伸男:对于国际能源署来说,我们可以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我们从各个国家收集数据,形成定期的分析报告,由于各个国家数据统计存在差异,因此未来如果更好地协调数据和建立统一的国际标准,都需要我们加强合作和沟通。
主持人:作为政府部门的领导,万部长觉得从政府角度应该如何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万钢:目前各国政府对于电动汽车发展的支持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我们有责任为电动汽车的发展做好服务。第一,电池、电机等技术的突破和进步需要政府部门的长期投资;第二,政府要做好电动汽车的示范运行保障工作,为电动汽车走进家庭提供支持;第三,要制定相应刺激政策;第四,推广适合本土发展的商业模式,让电动汽车在和谐的氛围中发展。
主持人:未来中国电动车发展到底是充电模式还是换电的模式?哪个模式更有市场前景?
万钢:电动汽车今后采取哪种模式应该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而不是从政府角度决策。在全国25个城市的示范运行中,不同的模式得到了验证,比如大客车和中巴车就是适用于换电池的模式;在小型的家用汽车上,很多用户更加倾向于晚上在家里直接充电。将来在出租车、物流车、租赁车等都会采用更加合适的换电池模式。
政府部门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提供服务的作用,我们会按照汽车供应商、运营商和消费者他们认为最合适的一种模式,来推动新的商业模式产生,这也是建立一个电动汽车示范城市,特别是国际示范城市的重要目的。
主持人:“十二五”规划中对电动车专项规划重点放在哪里?
万钢:我国政府已经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发展重点的七大战略性产业之一,“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了新能源汽车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科技部仍然会注重电池、电机、电子控制等电动汽车关键部件的研发,支持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主流发展,同时支持好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
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要以企业为主题,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汽车制造商、零部件商、大中小企业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形成联盟,来推动电动汽车事业的发展,同时做好示范城市的推广工作。
张小虞: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发展,是中国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唯一选择。第一,在当前多变的挑战和需求下,电动汽车的发展应该是战略性的,而非权宜之计,是传统汽车的升级换代;第二,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汽车工业不可能孤军奋战,必须依靠很多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第三,必须具有创新性,例如从铅酸电池到镍氢电池,再到锂离子电池,这一发展过程需要不断创新;第四,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能源结构的调整是在全世界范围的调整,中国汽车工业要想发展,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在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上有所作为。
示范推进卓有成效
主持人:目前全球电动汽车研发进度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
田中伸男:在当前传统能源压力日趋紧张的同时,一场电动汽车革命正在悄然发生。我们期望到2050年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销售量达到每年一亿辆,若以每款车型销售25万辆计,实现这一个目标需要400款车型。目前国际能源署已经和13个国家的相关机构建立联盟,广泛收集和更新数据。
从目前的统计数据看,新能源车研发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果。全球不少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生产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车型已经超过200款,其中量产车型30款,甚至出口的比例也不小。在这次上海车展上,我们就能看见几乎每家参展商都展出了新能源汽车产品。
这几年汽车制造商的研发投入平均每年10亿美元左右,我们期望到2020年能比现在增加一倍以上。未来我们需要更多企业资金投入、政府政策支持以及各种激励计划,从而带动消费者的市场关注。
张小虞: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各国政府大力支持和汽车企业参与下,电动汽车产业正在走向商业化运行、产业化轨道,有很多国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汽车能源的调整是全球范围内的调整,各国政府共同承担责任和义务。只有全球汽车产业在官产学研用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推动下,才能真正实现全球汽车产业从内燃机汽车到电动车的转型和发展,也才能持续地推动整个汽车产业发展。
主持人:近两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方面的发展投入不小,都取得了哪些成果?
万钢:的确,在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实践当中,中国与世界是同步的。从本世纪初以来,科技部关于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累计已经超过20亿元,带动社会和企业的投入超过百亿元,围绕着混合动力、纯电动,以动力电池驱动电机为关键技术开展了产学研联合攻关,形成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并基本建立起以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形成了较强的基础研究、产品开发、设施检验、评价的能力。研究制订了56项电动汽车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电动汽车产品的规模化示范和初步的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国从2009年年初启动了大规模电动汽车推广计划,目前已有25个城市成为国家级电动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2010年北京、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这六个城市已经正式成为私人购买电动汽车补贴试点城市,电动汽车私人消费得到了历史性突破。到2010年年底,共有50家汽车企业的180多个车型进入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的推荐汽车目录。
但是我们目前仍然存在着技术不够成熟,成本相对较高,可靠性、耐久性还没有充分检验,社会配套体系也不够健全等问题,未来仍然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开展大规模商业化示范、应用来实现市场化的进程。
加强国际合作
主持人:中国在新能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投入巨大,进步飞快,但只靠中国可能远远不够,如何开展国际合作呢?
万钢:今年上海车展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汽车市场是全球性的,各个国家和厂商都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加强国际合作非常重要,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应对挑战。
我们欢迎所有汽车制造商参与国际示范项目,电动汽车国际合作项目已经有十多个国家的政府正式表态参与了,上海和美国洛杉矶也已经建立了示范城市,另外据我所知德国的一个城市也和武汉建立了示范对口项目,希望通过国际性的示范城市来推动我们的合作。
田中伸男:对于国际能源署来说,我们可以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我们从各个国家收集数据,形成定期的分析报告,由于各个国家数据统计存在差异,因此未来如果更好地协调数据和建立统一的国际标准,都需要我们加强合作和沟通。
主持人:作为政府部门的领导,万部长觉得从政府角度应该如何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万钢:目前各国政府对于电动汽车发展的支持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我们有责任为电动汽车的发展做好服务。第一,电池、电机等技术的突破和进步需要政府部门的长期投资;第二,政府要做好电动汽车的示范运行保障工作,为电动汽车走进家庭提供支持;第三,要制定相应刺激政策;第四,推广适合本土发展的商业模式,让电动汽车在和谐的氛围中发展。
主持人:未来中国电动车发展到底是充电模式还是换电的模式?哪个模式更有市场前景?
万钢:电动汽车今后采取哪种模式应该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而不是从政府角度决策。在全国25个城市的示范运行中,不同的模式得到了验证,比如大客车和中巴车就是适用于换电池的模式;在小型的家用汽车上,很多用户更加倾向于晚上在家里直接充电。将来在出租车、物流车、租赁车等都会采用更加合适的换电池模式。
政府部门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提供服务的作用,我们会按照汽车供应商、运营商和消费者他们认为最合适的一种模式,来推动新的商业模式产生,这也是建立一个电动汽车示范城市,特别是国际示范城市的重要目的。
主持人:“十二五”规划中对电动车专项规划重点放在哪里?
万钢:我国政府已经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发展重点的七大战略性产业之一,“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了新能源汽车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科技部仍然会注重电池、电机、电子控制等电动汽车关键部件的研发,支持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主流发展,同时支持好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
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要以企业为主题,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汽车制造商、零部件商、大中小企业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形成联盟,来推动电动汽车事业的发展,同时做好示范城市的推广工作。
张小虞: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发展,是中国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唯一选择。第一,在当前多变的挑战和需求下,电动汽车的发展应该是战略性的,而非权宜之计,是传统汽车的升级换代;第二,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汽车工业不可能孤军奋战,必须依靠很多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第三,必须具有创新性,例如从铅酸电池到镍氢电池,再到锂离子电池,这一发展过程需要不断创新;第四,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能源结构的调整是在全世界范围的调整,中国汽车工业要想发展,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在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上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