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丢书”活动的环境需求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在伦敦地铁上出现的藏书戏码被引入国内,并在“北上广”三地同时上演。活动发起者号称将一万本图书随机放置在地铁、航班和滴滴顺风车上,供人们分享阅读。
  虽然“地铁丢书”活动刷爆了朋友圈,但是这种简单照搬的模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结果是许多没人看的书被保洁员收走。人们质疑最多的是:在早晚高峰挤得人都转不开身的地铁里开展此项活动,这场“文化秀”是不是选错了地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在英国,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而我国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7.84本(含电子书)。“丢书”活动在中国的水土不服,除了地铁空间不同,或许也与阅读空间的大小有关。
  但我认为,阅读本应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任何来自外界的强加都会适得其反。在这场大规模的“丢书”活动之前,就有人小范围地尝试过,但没有取得成功。有人认为,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在上学阶段就被搞坏了—那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是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而是制造“阅读障碍”,让人对阅读失去兴趣,甚至望而生厌。若“丢书”活动仍是被热潮裹挟的“要我读”,又岂能获得共鸣?
  阅读应该是一项安静的活动,发乎心,动乎情,怡然自得。伦敦地铁“丢书”就是一项安静的活动,“地下图书”活动始于2012年,每周在伦敦的车站放置约150本书,已经习惯成自然。“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饰演赫敏的艾玛·沃特森,不过是恰巧参与了这项活动,锦上添花而已。不像我们这儿还没开始就先鸣炮三响,搞得轰轰烈烈,被人诟病“只有营销,没有情怀”。
  当“地铁丢书”成了一种时髦,就失去了阅读本来的意义;当公益活动夹杂了商业意图,同样也就变了味儿。所以“丢书”活动应该是让人走心,而不是为了吸引眼球。不管是时间、地点的选择,还是书籍的种类篇目,都应切合实际,真正满足读者的需要。
  有人说,书应该“丢”到圖书馆里才是。这也只说对了一部分,书应该送到“我要读”的地方,才能触动心怀。真想“丢”书,送到望眼欲穿的乡村儿童手中,岂不更好?
其他文献
阳光折射出斑斓的色彩,一点点染满了整片天空。  儿时的我非常调皮,总喜欢在梦醒时分揉揉惺忪的睡眼,大喊一声:“妈——”然后,眯着眼睛等待母亲的到来。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也不管母亲是醒着还是在睡梦中。直到耳边响起那熟悉的应答声,母亲把我拥入怀里才算安心。我喜欢沉浸在母亲那慈爱的应答声中,更喜欢在母亲温暖的臂弯里甜甜地入睡。我贪恋那种说不出的亲昵和美好。  长大后,我渐渐有了叛逆心,不再贪恋母亲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