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罗马字未能推广之原因考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语罗马字是清末汉字改革运动以来第一个接近成熟的拼音文字方案,是我国汉语拼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然而在当时国语罗马字却未能推广开来,其方案本身的缺陷、当时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的冲击等都是其未能成功推广的原因。
  关键词:国语罗马字;推广;原因
  作者简介:姜安(1981-),男,江苏丹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
  一、引言
  上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国语罗马字运动是我国文字改革历史的重要时期,它采用罗马字母音素拼写国语北京语音,开创了我国拉丁化汉语拼音的新篇章。周有光先生说:“它的文字体系的完整性,符号观点的国际化,以及对汉字所取的革命态度,都是过去士大夫所及不到的……它终究把汉字改革运动推进到新的时期,提高到新的水平”[1]43。然而国语罗马字却未能够在当时推广开来,其原因值得仔细推究。
  二、国语罗马字的产生过程
  清末民初“汉字改革”运动如火如荼。1923年《国语月刊》出版了“汉字改革号”,发表了赵元任的《国语罗马字的研究》,公布了“国语罗马字”的草稿。同年8月29日“国语罗马字研究委员会”成立,指定钱玄同、黎锦熙等11人为委员。1924年,国语统一会决定以北京语音作为国音的标准,称为“新国音”。之后刘半农发起的“数人会”经过一年22次聚谈,议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于11月9日由国语统一会发表。然而一直没能够得到当时教育部的重视。1928年9月,国民革命军统一南北,在蔡元培等人的竭力争取下,南京政府的大学院才将这一方案公布。但国语罗马字拼音却只是以“注音字母第二式”的身份出现的,如大学院布告中所说:“且可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以便一切注音之用”。这为它未能通行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三、国语罗马字的优点
  国语罗马字是清末汉字改革运动以来第一个接近成熟的拼音文字方案,不仅考虑到文字体系的完整性和汉语本身的某些特点,符号的选择上还具有国际化观点,理论和技术上较以前的各种拼音方案都有创新和发展,许多特点都为后来的“北拉”和汉语拼音方案所继承。国语罗马字的创作者赵元任等都是造诣极高的语言学家,他们为此方案在一年间开会22次,集思广益,反复修改,在科学性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关于汉语北京音系三个不送氣的清塞音的语音性质的说明,认为“它们是轻而软的[b d g],近于德语,而不是[p t k]”[2]。又如指出舌尖元音的存在,并用y表示;区别ong和ueng两韵等。
  四、国语罗马字未能推广的原因
  4.1方案过于精密
  当时人们认为它“噜苏笨重”,鲁迅说“好象那拼法还太繁”,“但繁的很了,就变了难,有些妨碍普及了”[3]110。尤以四声的拼法最为显著,如下:
  阴平:
  (1)用基本形式。如hua花。
  (2)声母为m,n,l,r者加h,如mhau猫。
  阳平:
  (3)开口韵在元音后加r,如char茶。
  (4)韵母第一字母为i,u者,改为y,w,如chyn琴;但i,u两字母为全韵时改为yi,wu,如pyi皮。
  (5)声母为m,n,l,r者用“基本形式”,如ren人,min民。
  上声:
  (6)单元音双写,如chii起。
  (7)复韵母首末字母为i,u者改为e,o,如jea假,hao好;但既改头则不再改尾,如neau鸟。
  (8)ei,ou,ie,uo四韵准第(6)条,如meei美,koou口。
  去声:
  (9)韵尾为-i,-u,-n,-ng,-l者,各改为-y,-w,-nn,-nq,-ll,如tzay在等。
  按此规则,学习者光记住罗马字母是不行的,还要有基础的语音知识,这实在不利于推广。
  4.2以北京语音为拼音基础,对国语罗马字在全国推广不利
  国语罗马字按北京语音的四声标调,从学术的角度上来说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当时的北京话只是一种方言,并未成为通用语,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说:“现在在码头上、公共机关中、大学校里,确已有着一种好像普通话模样的东西,大家说话,既非国语,又不是京话,个个带着乡音、腔调,却又不是方言”。以北京音为基础音十分不利于非北方方言区的普通民众的学习,他们很难把国语罗马字与自己口语上的语言联合起来,心理上也就不会接受国语罗马字。
  4.3“注音字母第二式”的身份也是其为能推广的一大原因
  当时政府仅以“注音字母第二式”的名分来公布国语罗马字。这包含了两层意义:(1)政府把它定位成一种注音字母,是用来为汉字注音而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2)它只是第二式,是第一套注音字母的补充,是“添记于注音字母之后”[1]71的,其作为汉字注音的功能还必须排在第一套注音字母的后面。可见当时政府对国语罗马字的轻视态度了。加之时局混乱,政府无能,推广第一套注音符号尚感吃力,更别说再去推广第二套了。
  4.4“北拉”的竞争
  “北拉”由瞿秋白、吴玉章等中国共产党党员和苏联汉学家郭质生、龙果夫等联合创制,其最初的推广对象是在苏联的中国工人,但瞿秋白们并不限于此,而以通俗化、劳动化、方言化为标准,以代替汉字为终极目标,这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1933年,经上海语文工作者推广后,立刻受到热烈欢迎。
  “北拉”很多地方都与国语罗马字不同。国语罗马字标四声,“北拉”则不标,它认为全国方言声调不一,不标有利于方言者学习。国语罗马字以北京话为拼音基础,“北拉”却以方言的拉丁化为目标。国语罗马字采用从上而下的方式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用一种标准语言统一中国语言,而“北拉”则是想把方言发展成一种通用语,是从下而上的。无疑,“北拉”方案更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北拉”的创制者和支持者从一开始就批评甚至否定国语罗马字。瞿秋白在《罗马字的新中国文还是肉麻字新中国文》一文中从声母、韵母、声调、拼音规则等角度把国语罗马字批评的一无是处。王玉川在《到携手之路》中说“拉丁化论者对于国语罗马字的是由挑战而变为打耳光”[3]169。1935年12月,蔡元培、陶行知等六百八十八位文化界人士联名发表了积极拥护拉丁化新文字的意见书——《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文章对国语罗马字持否定态度。这篇意见书宣告了文化界对“北拉”的认同,也宣告了国语罗马字的失败。
  “北拉”发展迅速,两三年间各地的拉丁化新文字团体就有70多个,出版的书籍达60 多种,甚至在紧张的抗日战争时期也得到了持续推广。而国语罗马字则逐渐无人问津。
  五、结语
  综上所述,国语罗马字未能够推广,大部分是由于时代的影响。正如王力(1936)在《汉字改革的理论与实际》中所说:“文字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是社会的产品,只有社会的大力量才能改造它。它的成功条件就是势力,好坏的程度只是次要的问题……。可惜政府始终不曾真的努力于汉字的改革,公布国语罗马字时,只许用为‘注音第二式’,连这‘注音第二式’也是到了蔡元培先生手里才有公布的福分”[4]81。
  国语罗马字虽然未能在当时推广,但是其影响是巨大的,其学术价值是无比宝贵的。
  参考文献:
  [1]周有光. 汉字改革概论[M]. 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1.
  [2]张清常. 比比看——“汉语拼音方案”跟罗马字母斯拉夫字母几种主要汉语拼音方案的比较[J]. 世界汉语教学, 1990(1).
  [3]倪海曙编. 中国语文的新生[M]. 北京:时代出版社,1949.
  [4]倪海曙.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编年记事(上)[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研究所,1979.
其他文献
摘 要:魏晋时期,隐逸之风盛行,因为时事、命运的荒谬而出现了一大批隐逸的文人,但是在这些人中,却有一人与他人不同,那就是陶渊明,本文就以他的《归园田居》(其一)来分析其中所蕴含的隐逸情怀,分析为什么说陶渊明是开创了“田园之隐”。  关键词:隐逸情怀;陶渊明;田园之隐  作者简介:吴琪(1995-),女,辽宁省大连人,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文、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毕飞宇的小说《玉米》讲述了玉米、玉秀、玉秧三个女人在农村中的生活,集中反映了农村女人在男权阴影下的苦难生活和心理变化,本文将浅析《玉米》中的人物性格,集中探讨女性与权力这一深刻的话题。  关键词:女性与权力;毕飞宇小说;《玉米》  作者简介:付春霞(1982-),女,汉族,河南商丘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本科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
摘 要:村上春树《品川猴》讲述了日本一位青年女子出现不时忘记自己姓名的情况,在区政府“心之烦恼咨询室”咨导员的帮助下,抓住偷走自己“名牌”的“品川猴”最终恢复关于自己姓名的记忆的故事。本文拟从小说关键词入手,来阐明小说寓意所在。  关键词:村上春树;名牌;品川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  一、前言  《品川猴》收
基金项目:江门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陈白沙诗歌语言研究》,项目编号:JM2015B09。  摘 要:陈白沙一生创作了两千多首诗歌作品,本文从词汇角度举例说明,陶渊明的诗歌中常出现的词汇在白沙诗歌中同样经常使用,这说明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对白沙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陈白沙;诗歌;语言  作者简介:周文(1972-),男,五邑大学教师;余佳(1993-),女,硕士,广东省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教师。  
摘 要:诠释学在文学理论中占重要地位,是解读读者、作品、作家关系的重要钥匙。本篇通过对诠释的三个主体——作者、读者与文本进行方向探究与角色归属,辨析其在诠释中的交互作用,认为作者为文本创作阶段与文本交互关系中的主体,而文本诠释阶段则为读者与文本联系,于詮释理论主体作基础探究。  关键词:诠释;诠释主体;作者意图;读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也被尊为中华文化之根。道家文化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和当代中国,乃至全球其他主要文明。人类到目前为止所进行的思想探索、哲学探索和科学探索,并没有突破老子思想的边界,道家的思想已经触及了宇宙内的一切物质及意识领域的变化与关系,也已经创立了顶层的宇宙观,这种极大的包容性给道家后辈向边界拓展的时候,不存在任何障碍。所以道家是无界的,极大包容的,揭示人为自然之子的宇宙现实,该尊天地之道的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中英语言委婉语在使用功能、话题和应答方面的对应特征分析中,以文化视角对社会文化域中的语言映射差异在相关的对比过程中,进行分析和探究,最终的目的是推动语言在对应社会发展的过程里,推动双方之间的交流。  关键词:中英语言;委婉语;社会文化域;语言映射  作者简介:徐楠(1980.8-),女,山东青岛人,硕士,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5
摘 要:《野草在歌唱》是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小说的女主人公玛丽是“暗夜的独行者”,在经历了童年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后,不堪忍受闲言碎语,她又走向了失败的婚姻生活。面对着懦弱无能的丈夫,黑人仆人的暧昧言行,她困囿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深深的焦虑中惶惶度日。这特殊的个人成长环境和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为玛丽的悲剧染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后玛丽终于勇敢地正视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选择走向死亡,却恰恰是
摘 要:本文拟从《倾城之恋》与《香港的情与爱》出发对两篇作品进行具体分析,二者虽然在人物与场域选取上均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笔下或世俗或理想的爱情叙事走向也有所区别。王安忆用文本证明自己和张爱玲艺术观和人生观均存在分歧,却有意无意地呼应了自己和张爱玲的确有着某些共性。  关键词:张爱玲;王安忆;爱情;世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
1.艺术衍生品市场  艺术衍生品正以迅猛之势走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国内版权行业的逐步完善,艺术衍生品市场发展如火如荼。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衍生品把更新颖的艺术观念和更精致的美学气质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借助日常化、生活流的方式将艺术语言和精神传达给更多的人。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主动获取知识、接受艺术熏陶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而艺术衍生品作为艺术的载体,正以迅猛之势走入寻常百姓家。对生活品质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