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时代”的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交流模式,也给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专业管理教师必须正视“微时代”的影响力,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本文针对基层电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如何应用微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微时代;微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开始普及,网络真正进入“微时代”,网络话语权呈现平等化、平民化的趋势,基层电大在网络“微时代”面临新形势新问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认识新形势,打开新思路,搭建新平台,从而适应新时期大学生需要,增强开放教育吸引力,切实加强基层党建成效。
一、“微时代”新媒体成高校思想工作新方式
微博、微信作为时下最热门的信息平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许多高校在利用微博开展育人工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福州大学官方微博成立以来,粉丝数达25758,成了该校学子了解校园资讯、获取实用信息、表达个人建议的互动平台。此外,福州大学学生处还推出了微信系统。“与微博相比,微信具有支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文字以及支持多人群聊等优势,而且内容条理清晰,不容易被覆盖,阅读起来也方便。”
重庆电大“微电大”微信公共服务平台于2015年4月15日正式开通。教师、学生用手机扫描“微电大”二维码,进入“微电大”,体验“微学习”、“微电大”等各项互动功能。“微电大”的基本功能将围绕“移动改变学习”的战略愿景,以建设“指尖上的电大”为契机,充分发挥系统优势、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信息化推广和应用优势,融合移动互联和新媒体技术,逐步建立完善的服务平台、学习平台、支撑平台,为电大师生和社会成员提供获取信息资源的便捷渠道,助力电大信息化建设,实现管理与服务的一体化、智能化和数字化。
二、“微时代”给电大思政工作带来的挑战
(1)加大了思政工作的难度。微媒体由于其虚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各种负面虚假信息充斥其中,容易影响甚至误导学生,扭曲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利于基层电大思政工作的展开,也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有部分学生过度相信或崇拜网络中的意见领袖,脱离现实社会,对思政工作者的引导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也令思政教育更加被动,更加复杂。
(2)影响大学正常教学秩序。微媒体的广泛应用,学生过分沉迷于虚拟世界,在课堂上会不由自主地登陆微博、微信,查看信息,转发信息,无法专心听课,影响学业。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学生还容易对新媒体产生依赖,不管是上课、自习,甚至吃饭、走路都会打开手机获取信息,成了所谓的“微博控、微信迷”。过度依赖网络,也使部分学生疏远与他人的正常交往,甚至出现社交恐惧症,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3)微博等新媒体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加大。在微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且实现了QQ好友、手机通讯录、微博好友之间的无缝联系,将现实之中的人际交往进行无限延伸,这给学校的舆情监控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二是信息不可控制。一些专业管理教师表示,“微博上一些负面信息和恶搞内容很容易被一些不负责任的人乱转乱发,极易给当事人和学校带来不良影响。”人民日报在《反思新媒体三大弱点》一文中指出新媒体的三大弱点:不专注、不深度、不负责。
(4)微博等新媒体也容易带来安全隐患,危及校园安全。学生在利用微博、微信作为交友工具时,虽然交友范围扩大了,但这种关系一开始并不是真实的,在没有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的情况下,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现实生活中因随便交网友而被骗财、骗色乃至丢掉性命的案例并不少见,有专家建议“微博能交友,使用需谨慎。微信微信,只能微微信。”未来,如何教育学生保护个人隐私,保障人身安全不被侵害,将是高校和管理部门要思考的新课题。
三、“微时代”背景下基层电大思政工作新思路
(1)完善“微平台”建设。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微媒体,扩大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同时,加强平台的吸引力,让更多的师生能够主动参与平台互动。学校在维护改善官方微博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基层电大思政微信公众号,把各类教育、生活服务转移到线上,既可以及时发布各类思政信息,也可以用更加亲切的方式解答各种问题,在相互交流中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2)开设“微案例”教育。学校可以结合各种微媒体平台,开发在线思想政治教育视频课程资源,用简短的“微视频”向学生传递知识要点。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随时参与线上交流,并获得老师的及时反馈。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可以与跟老师更多地思维碰撞,产生新的元素或创意,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3)加强“微信息”甄选。组建多方参与的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管理、运营团队。分别负责微博、微信相关栏目工作,保证微博、微信的更新条数,回复微博上的相关问题,形成信息的互通分享以及发布审查机制,并分时间段对微博转发和评论情况进行监控,确保微博的更新和活跃度,将信息传达给思政工作人员作出反馈,做好舆论引导。
(4)加强“微时代”安全教育。作为专业管理教师要加强学生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可以就微信使用中的自我保护问题开展专门讲座,并在相关网站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还可以针对网络安全与自律问题开设专门的公共课程。大学生与网友、陌生人约会见面要有防范意识,不要单独前往,尤其是女生,千万不能轻易与陌生人、异性网友见面,不得随便与陌生人喝酒、游玩,以免不法分子趁虚而入。大学生通过网络交友要提高警惕,不要让微信成为“危信”。
参考文献:
[1] 张敏.“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3):55-59.
[2] 何光凝.“微时代”高校教师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4(33):256.
作者简介:
王应中(1966~),男,汉族,重庆市江津广播电视大学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远程教育、统筹城乡等。
李晓霞(1966~),女,汉族,重庆市江津田家炳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化学与环境、思想教育等。
关键词:微时代;微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开始普及,网络真正进入“微时代”,网络话语权呈现平等化、平民化的趋势,基层电大在网络“微时代”面临新形势新问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认识新形势,打开新思路,搭建新平台,从而适应新时期大学生需要,增强开放教育吸引力,切实加强基层党建成效。
一、“微时代”新媒体成高校思想工作新方式
微博、微信作为时下最热门的信息平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许多高校在利用微博开展育人工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福州大学官方微博成立以来,粉丝数达25758,成了该校学子了解校园资讯、获取实用信息、表达个人建议的互动平台。此外,福州大学学生处还推出了微信系统。“与微博相比,微信具有支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文字以及支持多人群聊等优势,而且内容条理清晰,不容易被覆盖,阅读起来也方便。”
重庆电大“微电大”微信公共服务平台于2015年4月15日正式开通。教师、学生用手机扫描“微电大”二维码,进入“微电大”,体验“微学习”、“微电大”等各项互动功能。“微电大”的基本功能将围绕“移动改变学习”的战略愿景,以建设“指尖上的电大”为契机,充分发挥系统优势、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信息化推广和应用优势,融合移动互联和新媒体技术,逐步建立完善的服务平台、学习平台、支撑平台,为电大师生和社会成员提供获取信息资源的便捷渠道,助力电大信息化建设,实现管理与服务的一体化、智能化和数字化。
二、“微时代”给电大思政工作带来的挑战
(1)加大了思政工作的难度。微媒体由于其虚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各种负面虚假信息充斥其中,容易影响甚至误导学生,扭曲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利于基层电大思政工作的展开,也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有部分学生过度相信或崇拜网络中的意见领袖,脱离现实社会,对思政工作者的引导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也令思政教育更加被动,更加复杂。
(2)影响大学正常教学秩序。微媒体的广泛应用,学生过分沉迷于虚拟世界,在课堂上会不由自主地登陆微博、微信,查看信息,转发信息,无法专心听课,影响学业。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学生还容易对新媒体产生依赖,不管是上课、自习,甚至吃饭、走路都会打开手机获取信息,成了所谓的“微博控、微信迷”。过度依赖网络,也使部分学生疏远与他人的正常交往,甚至出现社交恐惧症,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3)微博等新媒体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加大。在微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且实现了QQ好友、手机通讯录、微博好友之间的无缝联系,将现实之中的人际交往进行无限延伸,这给学校的舆情监控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二是信息不可控制。一些专业管理教师表示,“微博上一些负面信息和恶搞内容很容易被一些不负责任的人乱转乱发,极易给当事人和学校带来不良影响。”人民日报在《反思新媒体三大弱点》一文中指出新媒体的三大弱点:不专注、不深度、不负责。
(4)微博等新媒体也容易带来安全隐患,危及校园安全。学生在利用微博、微信作为交友工具时,虽然交友范围扩大了,但这种关系一开始并不是真实的,在没有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的情况下,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现实生活中因随便交网友而被骗财、骗色乃至丢掉性命的案例并不少见,有专家建议“微博能交友,使用需谨慎。微信微信,只能微微信。”未来,如何教育学生保护个人隐私,保障人身安全不被侵害,将是高校和管理部门要思考的新课题。
三、“微时代”背景下基层电大思政工作新思路
(1)完善“微平台”建设。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微媒体,扩大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同时,加强平台的吸引力,让更多的师生能够主动参与平台互动。学校在维护改善官方微博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基层电大思政微信公众号,把各类教育、生活服务转移到线上,既可以及时发布各类思政信息,也可以用更加亲切的方式解答各种问题,在相互交流中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2)开设“微案例”教育。学校可以结合各种微媒体平台,开发在线思想政治教育视频课程资源,用简短的“微视频”向学生传递知识要点。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随时参与线上交流,并获得老师的及时反馈。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可以与跟老师更多地思维碰撞,产生新的元素或创意,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3)加强“微信息”甄选。组建多方参与的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管理、运营团队。分别负责微博、微信相关栏目工作,保证微博、微信的更新条数,回复微博上的相关问题,形成信息的互通分享以及发布审查机制,并分时间段对微博转发和评论情况进行监控,确保微博的更新和活跃度,将信息传达给思政工作人员作出反馈,做好舆论引导。
(4)加强“微时代”安全教育。作为专业管理教师要加强学生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可以就微信使用中的自我保护问题开展专门讲座,并在相关网站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还可以针对网络安全与自律问题开设专门的公共课程。大学生与网友、陌生人约会见面要有防范意识,不要单独前往,尤其是女生,千万不能轻易与陌生人、异性网友见面,不得随便与陌生人喝酒、游玩,以免不法分子趁虚而入。大学生通过网络交友要提高警惕,不要让微信成为“危信”。
参考文献:
[1] 张敏.“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3):55-59.
[2] 何光凝.“微时代”高校教师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4(33):256.
作者简介:
王应中(1966~),男,汉族,重庆市江津广播电视大学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远程教育、统筹城乡等。
李晓霞(1966~),女,汉族,重庆市江津田家炳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化学与环境、思想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