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校教研系统重心下移,力促教研走向校本。囿于专业支持力量杯水车薪,学校教研活动呈现三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一是教研走向校本要求教研队伍迅速做大做强,学校教研做不到;二是教研走向校本必须使教研与教学同步,长流水不断线,学校教研做不到;三是教研走向校本必须经常性地贴近教师,紧跟课堂,及时回应教学问题,学校教研想做但做不到。教研吸纳全体教师参与和介入教学全过程是教研走向校本的标志,同时也是教研走向校本的“瓶颈”。在常规技术条件下,教研全面走向校本的困难难以逾越。
利用网络办公平台联合备课,构筑“多主体”教研
我校实行的是“分头钻研,个人主讲,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的集体备课方法。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将凝聚集体智慧的教学预案发送到专门的“办公平台”“共享目录”中,并在预案的一侧写上个性思考,在预案的结尾处写上教学实践反思。在网络联合备课中,每个教师作为一个主体参与教研,而当源自每个主体积聚的备课综合力量辐射到每个个体时,其功效绝非是“自扫门前雪”时可以相提并论的。
每次备课时,先由教研组长和教师在备课前商量确定备课主题,组长进行备课分工,制订备课计划。随后进行主题学习。组长先根据主题找好与备课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下载供教师们学习。教师们在个性理解主题的基础上,组内交流,探究主题内涵,为研究教材和备课做准备。接下来进行各教师主体的网络备课。每位教师根据主题在网上自主完成教学设计。内容包括在设计中的疑惑、查阅的资料、课件使用、个体的教学设计、设计意图等。教师们互相就个体设计过程中的困惑进行交流,并学习、讨论、交流主题内容的资料,统一课堂设计的主题要点。最后由部分教师陈述教学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统一意见后修改定稿,保存在电脑中备用。
具体到各班上课时,教师们再根据本班实际进行个性化处理。每一次上课之后,教师们都要进行书面反思,并上传到校园网上和年级组其他教师们探讨,最终成稿后上传到“鲁小野草”教师发展平台中存档。
利用“夕拾论坛”开展对话跟帖交流,创设“跨时空”教研
凭借校园网上的“夕拾论坛”,学校将教育探讨与研究网络化,每一个案例都以“主题”的方式在“夕拾论坛”上发布,让教师们围绕主题,深入思考。学校聘请特级教师和教研员组成在线专家,与教师们讨论交流。
语文学科诸如“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地积累”、“我看教学中的遗憾”、“学生语感的积淀该如何着手”,数学学科诸如“怎样教育问题学生”、“让对话教学走进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信息技术学科的“游戏面前,该拿什么来拯救可爱的孩子们”、“如何应对千奇百怪的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等等一系列问题均是来自于教学第一线,都是教师最感兴趣的问题。对于论坛研讨主题我们还尝试着一次次更新。由学科中心教研组开展调查研究,学科教师共同收集本学科内所有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和真实问题,筛选后确定为本次活动的主题。将主题告知每位教师,要求每位教师围绕主题搜集信息资料,学习相关教学理论,记录自己的收获及疑问。由学科中心教研组长主持,组织论坛教研沙龙。学科教师人人参与,畅谈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与专家对话,与同行对话,在观点的对接与碰撞中感悟、生成新认识。
我们还将说课、评课、磨课置于论坛中,让网络教研激活课堂。我校的评课不是交流各自的听课笔记,而是由教师先说说自己的听课体会。网络论坛说课、评课,磨课,最大程度地减少了面对权威的拘谨和水平差异过大的紧张,减少了面对面的窘迫。教学的认识在讨论中更澄清了,教学的思想在碰撞中更明晰了,教学的疑惑在交流中释然了。
利用教育博客开博广引,开创“全员性”教研
博客是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办学效能的有效途径。我校借助“鲁小博客在线”网站,为师生免费提供了一个广泛的交流平台和交流方式。
根据博客日志是否原创以及质量高低、数量、访问次数、评论数等,我们组织评比优胜奖。评比分学生组和教师组,学生博客又分低年级段与高年级段两组。教师博客设立最佳文字奖、最具人气奖、最具实践性奖、最佳教育专题博客、最佳原创日志奖等奖项。活动自开展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的积极性。
利用教研组星级评比机制,巩固校本教研“主阵地”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提升学校教研水平、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机体。为更好地发挥教研组的能动性,调动教研组的群体智慧,学校组织了星级教研组评比。教研组充分利用网络设施,定时安排学科教研组活动,在网上公布教研组工作计划、发布教学沙龙组织通告、发出教研组观摩课邀请、上传上课教案和实录、交流听课观课心得等。学校根据校园网各个教研组“教研活动”栏目中的内容,随机抽查,了解活动情况,并作为期末教研组考核的依据,力促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研讨活动公开化。
结合“书香校园”建设,学校还在网上发起了青年读书会——三味书社。每个教研组都建设一个网上读书空间。“书女吧”、“‘悦’吧”、“书香舍”、“芳草地”、“思想厨房”……走进一个个美丽的书社,我们都能看到教师们学习的足迹:有课改理论、教育理论以及学科教学理论的学习体会,有优秀电影的观后感,有教学案例的讨论剖析,有发人深省的寓言品读,也有与兄弟学校进行教学研讨活动后的思想反馈……三味书社营造出浓浓的读书学习氛围。
几年来,学校充分依托网络优势,发挥数字校园的特色,将教学研讨和网络应用结合起来,走数字教研之路,极大地提高了教研效率,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现在数字教研方式已经成为学校教师学习生活的一种习惯。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鲁迅小学)
利用网络办公平台联合备课,构筑“多主体”教研
我校实行的是“分头钻研,个人主讲,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的集体备课方法。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将凝聚集体智慧的教学预案发送到专门的“办公平台”“共享目录”中,并在预案的一侧写上个性思考,在预案的结尾处写上教学实践反思。在网络联合备课中,每个教师作为一个主体参与教研,而当源自每个主体积聚的备课综合力量辐射到每个个体时,其功效绝非是“自扫门前雪”时可以相提并论的。
每次备课时,先由教研组长和教师在备课前商量确定备课主题,组长进行备课分工,制订备课计划。随后进行主题学习。组长先根据主题找好与备课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下载供教师们学习。教师们在个性理解主题的基础上,组内交流,探究主题内涵,为研究教材和备课做准备。接下来进行各教师主体的网络备课。每位教师根据主题在网上自主完成教学设计。内容包括在设计中的疑惑、查阅的资料、课件使用、个体的教学设计、设计意图等。教师们互相就个体设计过程中的困惑进行交流,并学习、讨论、交流主题内容的资料,统一课堂设计的主题要点。最后由部分教师陈述教学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统一意见后修改定稿,保存在电脑中备用。
具体到各班上课时,教师们再根据本班实际进行个性化处理。每一次上课之后,教师们都要进行书面反思,并上传到校园网上和年级组其他教师们探讨,最终成稿后上传到“鲁小野草”教师发展平台中存档。
利用“夕拾论坛”开展对话跟帖交流,创设“跨时空”教研
凭借校园网上的“夕拾论坛”,学校将教育探讨与研究网络化,每一个案例都以“主题”的方式在“夕拾论坛”上发布,让教师们围绕主题,深入思考。学校聘请特级教师和教研员组成在线专家,与教师们讨论交流。
语文学科诸如“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地积累”、“我看教学中的遗憾”、“学生语感的积淀该如何着手”,数学学科诸如“怎样教育问题学生”、“让对话教学走进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信息技术学科的“游戏面前,该拿什么来拯救可爱的孩子们”、“如何应对千奇百怪的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等等一系列问题均是来自于教学第一线,都是教师最感兴趣的问题。对于论坛研讨主题我们还尝试着一次次更新。由学科中心教研组开展调查研究,学科教师共同收集本学科内所有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和真实问题,筛选后确定为本次活动的主题。将主题告知每位教师,要求每位教师围绕主题搜集信息资料,学习相关教学理论,记录自己的收获及疑问。由学科中心教研组长主持,组织论坛教研沙龙。学科教师人人参与,畅谈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与专家对话,与同行对话,在观点的对接与碰撞中感悟、生成新认识。
我们还将说课、评课、磨课置于论坛中,让网络教研激活课堂。我校的评课不是交流各自的听课笔记,而是由教师先说说自己的听课体会。网络论坛说课、评课,磨课,最大程度地减少了面对权威的拘谨和水平差异过大的紧张,减少了面对面的窘迫。教学的认识在讨论中更澄清了,教学的思想在碰撞中更明晰了,教学的疑惑在交流中释然了。
利用教育博客开博广引,开创“全员性”教研
博客是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办学效能的有效途径。我校借助“鲁小博客在线”网站,为师生免费提供了一个广泛的交流平台和交流方式。
根据博客日志是否原创以及质量高低、数量、访问次数、评论数等,我们组织评比优胜奖。评比分学生组和教师组,学生博客又分低年级段与高年级段两组。教师博客设立最佳文字奖、最具人气奖、最具实践性奖、最佳教育专题博客、最佳原创日志奖等奖项。活动自开展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的积极性。
利用教研组星级评比机制,巩固校本教研“主阵地”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提升学校教研水平、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机体。为更好地发挥教研组的能动性,调动教研组的群体智慧,学校组织了星级教研组评比。教研组充分利用网络设施,定时安排学科教研组活动,在网上公布教研组工作计划、发布教学沙龙组织通告、发出教研组观摩课邀请、上传上课教案和实录、交流听课观课心得等。学校根据校园网各个教研组“教研活动”栏目中的内容,随机抽查,了解活动情况,并作为期末教研组考核的依据,力促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研讨活动公开化。
结合“书香校园”建设,学校还在网上发起了青年读书会——三味书社。每个教研组都建设一个网上读书空间。“书女吧”、“‘悦’吧”、“书香舍”、“芳草地”、“思想厨房”……走进一个个美丽的书社,我们都能看到教师们学习的足迹:有课改理论、教育理论以及学科教学理论的学习体会,有优秀电影的观后感,有教学案例的讨论剖析,有发人深省的寓言品读,也有与兄弟学校进行教学研讨活动后的思想反馈……三味书社营造出浓浓的读书学习氛围。
几年来,学校充分依托网络优势,发挥数字校园的特色,将教学研讨和网络应用结合起来,走数字教研之路,极大地提高了教研效率,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现在数字教研方式已经成为学校教师学习生活的一种习惯。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鲁迅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