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网络优势 拓展校本数字化教研管理模式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243775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校教研系统重心下移,力促教研走向校本。囿于专业支持力量杯水车薪,学校教研活动呈现三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一是教研走向校本要求教研队伍迅速做大做强,学校教研做不到;二是教研走向校本必须使教研与教学同步,长流水不断线,学校教研做不到;三是教研走向校本必须经常性地贴近教师,紧跟课堂,及时回应教学问题,学校教研想做但做不到。教研吸纳全体教师参与和介入教学全过程是教研走向校本的标志,同时也是教研走向校本的“瓶颈”。在常规技术条件下,教研全面走向校本的困难难以逾越。
  利用网络办公平台联合备课,构筑“多主体”教研
  我校实行的是“分头钻研,个人主讲,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的集体备课方法。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将凝聚集体智慧的教学预案发送到专门的“办公平台”“共享目录”中,并在预案的一侧写上个性思考,在预案的结尾处写上教学实践反思。在网络联合备课中,每个教师作为一个主体参与教研,而当源自每个主体积聚的备课综合力量辐射到每个个体时,其功效绝非是“自扫门前雪”时可以相提并论的。
  每次备课时,先由教研组长和教师在备课前商量确定备课主题,组长进行备课分工,制订备课计划。随后进行主题学习。组长先根据主题找好与备课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下载供教师们学习。教师们在个性理解主题的基础上,组内交流,探究主题内涵,为研究教材和备课做准备。接下来进行各教师主体的网络备课。每位教师根据主题在网上自主完成教学设计。内容包括在设计中的疑惑、查阅的资料、课件使用、个体的教学设计、设计意图等。教师们互相就个体设计过程中的困惑进行交流,并学习、讨论、交流主题内容的资料,统一课堂设计的主题要点。最后由部分教师陈述教学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统一意见后修改定稿,保存在电脑中备用。
  具体到各班上课时,教师们再根据本班实际进行个性化处理。每一次上课之后,教师们都要进行书面反思,并上传到校园网上和年级组其他教师们探讨,最终成稿后上传到“鲁小野草”教师发展平台中存档。
  利用“夕拾论坛”开展对话跟帖交流,创设“跨时空”教研
  凭借校园网上的“夕拾论坛”,学校将教育探讨与研究网络化,每一个案例都以“主题”的方式在“夕拾论坛”上发布,让教师们围绕主题,深入思考。学校聘请特级教师和教研员组成在线专家,与教师们讨论交流。
  语文学科诸如“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地积累”、“我看教学中的遗憾”、“学生语感的积淀该如何着手”,数学学科诸如“怎样教育问题学生”、“让对话教学走进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信息技术学科的“游戏面前,该拿什么来拯救可爱的孩子们”、“如何应对千奇百怪的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等等一系列问题均是来自于教学第一线,都是教师最感兴趣的问题。对于论坛研讨主题我们还尝试着一次次更新。由学科中心教研组开展调查研究,学科教师共同收集本学科内所有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和真实问题,筛选后确定为本次活动的主题。将主题告知每位教师,要求每位教师围绕主题搜集信息资料,学习相关教学理论,记录自己的收获及疑问。由学科中心教研组长主持,组织论坛教研沙龙。学科教师人人参与,畅谈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与专家对话,与同行对话,在观点的对接与碰撞中感悟、生成新认识。
  我们还将说课、评课、磨课置于论坛中,让网络教研激活课堂。我校的评课不是交流各自的听课笔记,而是由教师先说说自己的听课体会。网络论坛说课、评课,磨课,最大程度地减少了面对权威的拘谨和水平差异过大的紧张,减少了面对面的窘迫。教学的认识在讨论中更澄清了,教学的思想在碰撞中更明晰了,教学的疑惑在交流中释然了。
  利用教育博客开博广引,开创“全员性”教研
  博客是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办学效能的有效途径。我校借助“鲁小博客在线”网站,为师生免费提供了一个广泛的交流平台和交流方式。
  根据博客日志是否原创以及质量高低、数量、访问次数、评论数等,我们组织评比优胜奖。评比分学生组和教师组,学生博客又分低年级段与高年级段两组。教师博客设立最佳文字奖、最具人气奖、最具实践性奖、最佳教育专题博客、最佳原创日志奖等奖项。活动自开展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的积极性。
  利用教研组星级评比机制,巩固校本教研“主阵地”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提升学校教研水平、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机体。为更好地发挥教研组的能动性,调动教研组的群体智慧,学校组织了星级教研组评比。教研组充分利用网络设施,定时安排学科教研组活动,在网上公布教研组工作计划、发布教学沙龙组织通告、发出教研组观摩课邀请、上传上课教案和实录、交流听课观课心得等。学校根据校园网各个教研组“教研活动”栏目中的内容,随机抽查,了解活动情况,并作为期末教研组考核的依据,力促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研讨活动公开化。
  结合“书香校园”建设,学校还在网上发起了青年读书会——三味书社。每个教研组都建设一个网上读书空间。“书女吧”、“‘悦’吧”、“书香舍”、“芳草地”、“思想厨房”……走进一个个美丽的书社,我们都能看到教师们学习的足迹:有课改理论、教育理论以及学科教学理论的学习体会,有优秀电影的观后感,有教学案例的讨论剖析,有发人深省的寓言品读,也有与兄弟学校进行教学研讨活动后的思想反馈……三味书社营造出浓浓的读书学习氛围。
  
  几年来,学校充分依托网络优势,发挥数字校园的特色,将教学研讨和网络应用结合起来,走数字教研之路,极大地提高了教研效率,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现在数字教研方式已经成为学校教师学习生活的一种习惯。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鲁迅小学)
其他文献
一、更新《纲要》的必要性    从1982年起,我国国家领导一直关注着计算机教育这个关系国家发展前景的新领域。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儿童计算机活动时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此后出台的一系列会议文件都重点强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2000年11月,教育部同时下发了3个涉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件,正式把课程名称确定为信息技术课程,确定了其在全国高中、初中与小
2008年,北京市朝阳区开始实施信息化应用“星火计划”项目,旨在扶持和推广全区信息化应用特色项目,挖掘典型,推广经验。对我校而言,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近在咫尺。  我校是朝阳区一所非常普通的小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学生人数435名,教职员工46名,其中35岁以上教师占学校教师总人数的67%,40岁以上教师占学校总人数的57%。学校教师整体年龄结构偏大。  1994年,我校开始计算机教育。当
当信息技术第一次走进课堂教学,人们惊异于技术手段给我们的课堂所带来的变化。在这种热潮中,技术的作用渐渐被“神话”。历经数载,前期的新鲜感和激情已慢慢褪却,而逐渐被过程中呈现出的诸多问题所取代。于是,开始有了质疑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到底发挥什么作用?信息技术进入学科教学,是否真的能够破解传统教学中所有的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究竟是大家追捧的“神话”,还是“为了整合而整合”的“庸俗化”……种种
课堂练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练习连接教与学,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而形成操作素养。目前,课堂练习仍以封闭型居多,一般由教师事先预设,练习设计单向、练习内容单调、练习结果单一,缺少对学生个体差异需求的考虑,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设计和个性化发展的考量。这既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寻求课堂练习的个性化操作结果,是学生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