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深度互动的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F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互动一般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所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课堂互动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而且,学生作为课堂互动的主体之一,可以以三种身份出现,包括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学生。课堂互动作为一种新颖而特殊的形式,主要有情感互动、认知互动和行为互动。然而,具体的课堂互动,主要表现为外显的言语互动和内隐的感情互动。那么,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又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在语文课堂中构建深度互动呢?
  一.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的内心沟通和情感交流
  目前,大多数语文课堂上都存在着教师与学生缺乏内心沟通和情感交流的现状,因为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般作为课堂的主宰者,负责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时间和目标任务,因此,老师一般都舍不得浪费更多的时间去和学生交换意见,更谈不上和学生去做好内心沟通和情感交流,显然,这种课堂教学缺乏真正的互动性,这种互动只是贴着“新课标理念”标签的互动,只有形式没有实质性的表现。
  2、课堂互动空间小,缺乏深度互动
  大多数情况下,在小学高年级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候主要是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机械式的进行回答,而对于一些普通问题,学生经常会出现类似或者雷同的答案,缺乏激烈的讨论,很少会出现强烈反驳的现象,另外,老师对于提出的问题也没有进行精心构造,缺乏深度,无法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想象和扩展思路的空间。
  3、缺乏相应的课堂奖励机制,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目前,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因为学生回答不了问题而罚站或者批评,甚至受到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嘲讽,这就导致大多学生往往不会主动去回答问题,有些学生也害怕因为回答错误遭到学生的取笑,另外,即便回答正确了也没有什么好处。
  4、学生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学习一般都比较乏味,无非就是写写字,练练作文,阅读一些文章,所以学生缺乏一定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情绪低落、心不在焉,甚至将心思花在别的事物上,而老师也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很少讲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让课堂无法做到深度互动。
  二.在高年级语文课堂中构建深度互动教学的策略及方式
  1、增强师生之间的内心沟通和情感交流
  针对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内心沟通和情感交流这一问题,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知识,而且要主动和学生去沟通和交流,去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依据每一位同学的个性去开展互动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中精心创设一些交际情境,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去侧面了解学生的心理,这种做法会让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的积极性和情绪也会被调动起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会增加,学生就可以带着情感走进交际情境之中,并做进一步的探索和体验,这种情境交际有很多方式,一是,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对一些情境做详细的描述,然后启发学生随着教师的描述走进情境;二是,教师可以通过陈设一些相关的食物、绘制一些情境图画、展播录像节目、播放声音、制作相应的道具来渲染气氛,利用教师或者学生的语言描述进行简单的表演等等;三是,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看到的表演,主动走进情境。
  2、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扩大课堂互动空间
  所谓发散性问题通常是指一些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可选择性及延展性的问题,教师提出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针对问题做出选择,这样不仅将学生带入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而且不再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不仅让学生处于主观能动的地位,而且可以扩大课堂的互动空间。
  3、设置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针对以上现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主动去引导学生,并且通过设置一些奖励机制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跟学生共同协商去创设一种奖励机制,比如对于回答问题积极的学生进行一些小物品的奖励,或者鼓励学生有不同意见和想法,并对取笑别人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等,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大胆地回答问题,真实地去表达自己的感情体验,勇于暴露自己的正式思维和想法,这样可以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中构建深度互动。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中构建深度互动,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而且可以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感情状况,在课堂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真正创设能焕发生命活力的互动课堂。
  吴平,教师,现居广东茂名。
其他文献
党际关系问题的实质是政党制度内的问题。比较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政治生态文化,它们在党国关系、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以及观念文化等方面都迥然不同。这决定了生长于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做事能力是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和原则.发挥好英语的交际性与实践性功能,多引导学生在彼此交流互动中深化识记理解,鼓励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
期刊
陈晓勇,知名作曲家,1955年生于北京,198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于苏夏教授,同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德国汉堡国立音乐戏剧大学利盖蒂(Gyorgy Ligeti,1923~2006)的作曲大师班,成为其关门弟子,1989年毕业。现定居汉堡,并担任汉堡国立音乐与戏剧学院作曲教授。2005年被选为汉堡自由艺术院院士,2006年3月回国受聘为上海音乐学院特聘作曲教授。2007年11月受聘于奥地
摘 要: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近几年来更是得到了不少国家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推行文化现行的发展战略,因此文化建设成为了当前我国各个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中原城市来说,需要充分利用中原文化,推进其公共艺术建设。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原文化城市;公共艺术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灵魂,它关乎着民族的兴衰。文化可以为民族提供价值方面
生活是学生经验的唯一来源,有研究结果表明,将英语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教师收获更佳的英语教学效果.笔者将结合自身经验,归纳在高中英语教
期刊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本科院校特别是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个问题本科院校怎样辅助音乐专业本科生提高就业数量和质量变得尤为重要。文章结
扬琴,自明代后期传人中国,经过几百年的革新与发展,跻身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中,并随着传统民间音乐形式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经过前辈乐师的不断积累和实践,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及风格的扬琴流派,其中以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最具代表性。1981年,在武汉召开的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上,参会专家一致通过,将上述四个扬琴流派称为中国传统扬琴音乐的四大流派——它们在扬琴改革
期刊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通过快乐创造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发展积极的人格,乐观的精神与奋进的
期刊
白人至上主义者的名单最近一直在加长.约翰·C.卡尔霍恩,西奥多·比尔博,乔治·华莱士,戴维·杜克,伯尼·桑德斯,特蕾莎修女.还有些人提出,像阿默斯特学院这样的大学是白人至
期刊
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职业院校校报作为一种独特的培养平台,在技能型人才素质提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提高新闻传播能力,寻找出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