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斗毒蛇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PV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天是野猪最欢乐的时光,交配后的野猪行动不便,公野猪就到处找蛇吃。蛇白天喜欢躲在阴湿的洞里。蛇洞一般很难发现。野猪的嗅觉和听觉十分发达,当它嗅到洞口有异味,就把长长的尖嘴伸进洞口呼呼吹气。靠近洞口的蛇便不由自主懒洋洋地爬出来,野猪就一口咬住吃掉。蛇不出来,野猪就用长而尖的獠牙把石头掀开,把蛇拱出来吃掉。
  在草丛里卧着一条粗大的黑斑腹蛇,整个身子盘在一起,足有2米长。它要为死去的子孙报仇。远处好像传来微微的风声,那蛇突然竖起头,膨大的颈部支撑着三角蛇头,伸出火苗似的信子。一头野猪迈着四蹄大摇大摆走来,它足有500斤重。野猪怔怔地停下来,用小眼睛瞄了毒蛇一会,“嗷嗷”叫了几声。
  野猪绕着毒蛇慢慢地转起来,黑斑蛇的头也随着转动,紧盯着野猪的一举一动。突然,野猪一侧身向蛇头扑去。那蛇却先喷溅出雾状的毒汁来。蛇头急速落下,哧地一下,如一道黑光从野猪肚皮下钻过。等野猪反转身,那蛇如草上飞,已钻进一簇带刺的荆棘丛中了。荆棘如网如织,贪婪的野猪箭一般追过去,却不能接近蛇。
  黑斑蛇转过身来,竖起蛇头,吐出红信子向野猪挑衅。野猪蹲着不动,小眼睛盯着毒蛇。野猪性情粗野,对峙了一会儿,便烦躁地用獠牙拱地,使劲把土甩向毒蛇。蛇趁野猪拱土仰头之时,从荆棘中飞出,如流星般从野猪胯下钻过,爬上一棵榔榆树,头冲下盘绕着。
  野猪气急败坏,纵身上扑却弄了个嘴啃地,又气呼呼地啃树干,小眼睛都急红了。此时,黑斑蛇发出一种微弱的奇特声响。不一会儿,不知什么地方钻出几条小黑斑蛇来。野猪见了这几条小蛇激动地欢叫了几声,上前叼住一条,然后屁股往地上一蹲,有滋有味地吞嚼起来。
  那盘在树上的大黑斑蛇,趁野猪贪吃之际,闪一道黑光,俯冲下来,直对野猪胯下狠狠咬去。这一招,十分厉害,野猪痛得直跳,毒蛇紧紧咬住不松口,野猪跌倒又起来,厮咬黑斑蛇。这头野猪似乎有生以来从未遇到过如此致命的一击,它几乎懵了,疼痛几乎使它发狂,它已忘记了去咬毒蛇,只顾大口喘气,大声嚎叫。过了一会儿,大概毒性发作了,野猪的胯下及身上肿胀得滚圆。它疼痛难熬,惨叫了一声,便痉挛般地一窜,带着一股疾风转着圈狂奔,只几步,便一个倒栽葱,呻吟了几下,气绝而死。那条大蛇也已浑身是伤,但仍死死咬住野猪不放,最后也不再动弹。恶斗以两兽俱亡结束。
  此刻,莽莽苍苍的林海重又归于寂静。而新的蕴涵着神秘色彩的相依相克的绞杀又开始悄悄孕育着,大森林将无声地记下这一幕幕悲壮的始末。
  
其他文献
年年岁岁总相似,又是岁末饮酒时。饮酒,看似简单,其实也是有学问的。它与一个人的阅历、学识、地位及品格修养等密切相关。酒品,实乃人品。所以,古语云:“饮酒者,乃学问之事,非饮食之事也。”又说,“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说文解字》言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也;一曰造也,吉凶所造起。”  纵观古今人物,酒无所谓善与不善,既然仪狄(或曰杜康)造酒,千百年来绵延不绝,酒当有其功劳。《汉书·食货志》载
1949年前后,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展,革命老区的民歌,也被解放大军的各级文工团和各地的战士传唱全国,尤其是陕北一带的道情民歌。这中间就有一首《蓝花花》。   我第一次听到《蓝花花》是在1950年。解放不久的家乡,出了许多新鲜事,这年夏秋间,街口的大树上突然出现了家乡父老从来没见过的高音喇叭。一到傍晚,男女老少带上小板凳或就地蹲在街道两旁听广播,我等小朋友则兴致勃勃地穿梭于人群中。高音喇叭
五丈原依然神秘——古原如旧,庙宇森立。有所变化的是多出了一条盘山公路,几道拾步路阶,以及些许水泥抹面的广场。现代化的建筑无可挑剔的洒脱,然而,游人的心境似乎并不为这个,而在于落叶秋风中感受一种环境,寻找一种精神。   三国时期最富有悲剧色彩的一幕——五丈原诸葛禳星,便在这里上演。牵强附会的枝蔓显然是文学家罗贯中的夸大。但54岁的诸葛亮被司马懿拖死此地,却是不争的事实。蜀不及魏,亦不及吴,无可
阿干镇,距兰州数十里,该镇的山寨街至今还保留着兰州人于解放前修建的一些民间建筑,当地人称“兰州老街”。    鲜花与青草间的故事     阿干镇产煤,一辆辆的运煤车从街道上疾驰而过。街道很窄,路面上尽是煤末,街道两旁的房屋也都不是很高,一副黑乎乎的样子。    这就是老街了,街道的两旁都是清一色的古旧的平房,没有一幢楼,东边的房屋后边是一道山梁,山脊是淡红色的,上面有很多裂痕,据说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