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问法的应用一是要注意在不同教学环节中选择适当的时机使用,二是问题内容要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紧扣,三是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三点都得到满足,提问法的应用才能真正促进教学效果的强化。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提问法 教学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是开启师生互动和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效果有较直接的影响。提问得法,提问得当,提问时机恰当,则教学效果增色,反之,则教学效果失色。本文拟就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问法的应用谈谈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导入中的提问
  一堂课的导入环节不可小看,一个好的导入可以有效开启一堂成功的教学之旅。好的导入往往能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新内容的学习。提问法在导入时如果用得好,就能有效激发起学生探索的兴趣。一般而言,导入是承前启后的一个环节,此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最好也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即问题的设计要尽量结合旧知识和新知识,体现“温故知新”的原则。另外,问题还要尽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让学生有陌生感。距离学生实际生活太远的问题,让学生难于理解,不易把握,也就难以真正思考。再一点,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不能过于简单,低估学生智商,也不能过难,高估学生认知水平。比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一节时,就可以使用“提问法”进行导入,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要确定三条边、三个角均相等?”这一问题抛出后,可激发学生思考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即通过部分条件即可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学生按此思考,就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的提问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必不可少。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问。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意义非同凡响。但教学过程中,提问并非可以乱来,而要讲究一定的原则。第一,问题要切中教学内容。所提出的问题必须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而且应当在所处环节上能起到推动教学开展的作用。第二,问题难易适中。简单的问题对学生而言就是无疑而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过于繁难的问题则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在计划时间内学生难以解决,反而影响教学进度安排,对教学造成阻碍性影响。第三,提问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以支柱性的几个问题提领课堂教学过程。这里所说的支柱性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这些核心问题中,因此,解决了支柱性问题,也就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一堂课所教学的内容不多,重难点也不多,因此一堂课所提出的核心问题不宜过多。当然,针对同一个重难点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力图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重难点内容,并能在理解基础上实现应用。第四,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回答内容要及时予以点评,使学生获得进步。对学生的提问,不管是面向个人还是面向集体,当学生给予答案之后,都应当及时给予评价,肯定其优点,但也不回避其不足。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已趋于成熟,但仍然期望得到老师的公正评价,当然也还是更希望多得到鼓励。所以,老师针对他们答案的点评,他们都会很在意。客观公正而有鼓励性的点评,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解决问题方式的优势与不足,并及时予以调整修正,从中获得更大的进步。
  三、教学结束时的提问
  教学目标顺利解决后,也不能就此终结教学活动,而要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前再提问。此时提问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巩固之前所学,使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得到进一步消化,拓展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记忆深度。此时的提问有两种情况:一是课堂上即时解决的,即提出问题后,学生当场解决,使学生所学得到当场检验。二是需要课后解决的,即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定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抽时间解决,使学生所学知识在课后得到巩固。
  以上是按教学环节进行的阐述,以下从提问主体角度简要论述。
  提问法的应用,必然涉及提问者、问题、被问者、提问时机四个要素。一个好的提问,应当是这四个要素的最佳配合,即一次好的提问,应当是提问者在最佳时机向被问者抛出最切合教学目标且难易适中的问题。关于问题、提问时机等在前述内容中已然提及。这里就提问者和被问者的关系再做说明。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作为提问者的教师包场,提出问题后,由于内容时间安排过紧,往往不会留过多时间给学生思考探索,还没等学生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教师便迫不及待地给出了答案。学生作为被问者往往失去解决问题的功能,时日一长,学生便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教师不能包办,要把学习活动的主体权归还给学生,将学生引入学习过程,按教师的指引进行探究。按这一思想,提问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应当得到突显。即教师提出问题后,应当留适当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综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问法的应用一是要注意在不同教学环节中适当的时机使用,二是问题内容要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紧扣,三是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三点得到满足,提问法的应用才能真正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
  参考文献:
  [1]丁永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艺术[J].商情,2009(41).
  [2]朱大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1(4).
其他文献
普通中学数学基础差的学生较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是实际的,但主要问题是提高质量的出路何在?下面我就自己从事教研工作的实践和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适当调整要求,使学生听得懂  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这是人人明白的道理。可是在实际中,学生对简单的知识还未掌握,复杂的知识就出现了。老师为此应适当调整教学要求,以退为进,让学生听得懂。  1.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
在不等式的证明中,常采用同向不等式的迭加性和传递性,如证明“a c>b d”可通过“a>b,c>d”由不等式的迭加性去实现.然而在不少问题中出现的是两个异向不等式“a>b,c
摘 要: 课堂教学评价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由于教学评价长此以往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开展,从而造成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面临三个问题:第一,对学生的关注不够;第二,对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思考不够;第三,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鉴于此,作者认为应增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第一,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促进学习的评价;第二,在实际教学中研修实践设计;第三,在教学中运用促进学习的评价模式。  关
摘 要: 素质教育的终极使命即为开发学生的潜力,系统帮助学生锻炼其创新能力。数学作为启智性极强的学科,将会在中学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众多初中数学教育从业者已经将“怎样在实际施教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点课题展开研究,希望通过数学施教帮助广大中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形成基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怎样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搜寻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开始成为数学施教中一个长盛不衰的
摘 要: 学生的作业质量不高,订正作业所花的时间就很多,再加上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时间久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相对下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作业效率,就成为最重要的事。“椰壳效应”这个故事给了我启示:只有孩子喜欢的事情,孩子才会乐意去做。只有对感兴趣的事情,孩子的主动性才会更强。  关键词: 教育 效应 积分 数学学习  我产假结束就接了现在教的这个班,那时我的压力很大,这个班的孩子非常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