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活动总是在发现问题、产生疑问,进而学习、解惑的过程中发展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知识和技能,以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本节课的新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主动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信息反馈,不断调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更好地实现应有的教学目标。
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往往有相当的难度。可以说它即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提高其主体地位,力求实现课堂提问的科学安排和艺术组织,因此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是:
一、适时性原则。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慰。
因此所谓适时性原则就是指提问时机的选择要合适,单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问题切入点的设计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课堂结构和教学效果的成败,所以说提问的切入点十分重要。那如何选择问题的切入点呢?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这样才能在学生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入积极地思维状态。比如《Go for it》Unit 9的长篇短文《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就可以利用短文中的图片,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Who are these people? 2. Where are they? 3. What do you need to play this game? 4. What do you think the story is about?从而让学生抛开对长篇短文的畏惧心理,积极进入对短文的学习。
二、适度性原则。
所谓适度性原则是指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易适当。如果太难,只有优等生才能回答出来,那么中等生及学习暂困生将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如果问题太容易,连学习暂困生都不用动脑筋就知道答案,那么成绩好的学生听来肯定是索然无味。因此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让大部分学生想一想都能回答出来。同时应注意在不同的知识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差别,有些问题是给学习暂困生答的,还有些问题是给优等生答的,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 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促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这会使学生感到由衷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三、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提问中应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很多很好的问题,可是却怕影响教学效果,仅将目光集中在几个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对其余学生视而不见,哪怕是最简单的问题也不给其他同学机会,这样一节课下来之后,相信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不敢恭维的。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和愿意回答每一道问题的,因此提问时选择适当的提问对象也是课堂提问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课堂教学设置的问题有这么几个层次。第一类是问“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判断型的问题。这类问题是最简单的,只要稍微动动脑筋,一般每个学生都可以回答出来,因此,这类问题的提问对象应是或主要是学习暂困生。第二类是问“是什么”和“怎么样”的描述型的问题。第三类是问“为什么”的分析型问题。这两类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识记有关知识甚至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解释和分析其中的原因,一般来说这类问题对学习暂困生是比困难的,因此,这两类问题的提问对象应主要是中等生。第四类是问“你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问题,对一般的学生来说,要较好地回答出这类问题很难,因此这类问题的回答只能由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来完成了。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及授课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注意到这三个原则的话,相信学生在每一节课后都能有较大的收获,这也大大提高了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皆大欢喜吗?
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往往有相当的难度。可以说它即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提高其主体地位,力求实现课堂提问的科学安排和艺术组织,因此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是:
一、适时性原则。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慰。
因此所谓适时性原则就是指提问时机的选择要合适,单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问题切入点的设计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课堂结构和教学效果的成败,所以说提问的切入点十分重要。那如何选择问题的切入点呢?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这样才能在学生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入积极地思维状态。比如《Go for it》Unit 9的长篇短文《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就可以利用短文中的图片,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Who are these people? 2. Where are they? 3. What do you need to play this game? 4. What do you think the story is about?从而让学生抛开对长篇短文的畏惧心理,积极进入对短文的学习。
二、适度性原则。
所谓适度性原则是指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易适当。如果太难,只有优等生才能回答出来,那么中等生及学习暂困生将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如果问题太容易,连学习暂困生都不用动脑筋就知道答案,那么成绩好的学生听来肯定是索然无味。因此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让大部分学生想一想都能回答出来。同时应注意在不同的知识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差别,有些问题是给学习暂困生答的,还有些问题是给优等生答的,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 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促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这会使学生感到由衷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三、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提问中应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很多很好的问题,可是却怕影响教学效果,仅将目光集中在几个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对其余学生视而不见,哪怕是最简单的问题也不给其他同学机会,这样一节课下来之后,相信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不敢恭维的。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和愿意回答每一道问题的,因此提问时选择适当的提问对象也是课堂提问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课堂教学设置的问题有这么几个层次。第一类是问“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判断型的问题。这类问题是最简单的,只要稍微动动脑筋,一般每个学生都可以回答出来,因此,这类问题的提问对象应是或主要是学习暂困生。第二类是问“是什么”和“怎么样”的描述型的问题。第三类是问“为什么”的分析型问题。这两类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识记有关知识甚至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解释和分析其中的原因,一般来说这类问题对学习暂困生是比困难的,因此,这两类问题的提问对象应主要是中等生。第四类是问“你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问题,对一般的学生来说,要较好地回答出这类问题很难,因此这类问题的回答只能由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来完成了。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及授课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注意到这三个原则的话,相信学生在每一节课后都能有较大的收获,这也大大提高了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皆大欢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