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生日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今年正好还赶上个“情人节”。大家都说我“赚”了,因为“有这么多人在给你过生日”,可是我却觉得“亏”了……言归正传,我想问的是:大家有时说“农历正月初一”,有时说“阴历正月初一”,这农历和阴历是一回事吗?——富阳莘澄
先祝你生日快乐!然后,我们来弄清楚到底什么叫“阳历”、“阴历”。
阳历又叫太阳历,是根据地球和太阳的关系制定的历法。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转一圈是365.25天,这便是一个“太阳年”。但是0.25天可怎么过呢?早晨起床到中午吃饭就算过去了一天?这不乱套了!人们想出了办法,即规定一年为365天,每隔三年设一个366天的闰年,这样一平均,就符合365.25天的公转周期了。
阴历又叫太阴历,太阴就是月亮。月亮的“脸”总是在变:从看不见(朔),到一弯新月,到一轮满月(望),到一弯残月,再到看不见,周而复始,周期为29.53天。同样,这零头的日子也没法过,于是,制定历法的人规定了“大月”和“小月”,分别为30天和29天。月亮12轮“变脸”之后,就算一年过去了。
现在通行的“公历”就是一部典型的阳历,它的“月”跟月亮的圆缺变化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伊斯兰教所用的“回历”,则是纯粹的阴历。
那么咱们中国人的农历属于哪一种呢?你看,农历中每个月的十五日,夜空中总挂着胖乎乎的圆月亮——这显然是阴历嘛……先别急,想想看,如果按照阴历的算法,一年大约354天,跟公历年相差11天,这样一来,用不着多少年,我们就要在大夏天里摇着扇子过春节了!但这种情况从来没发生过,原因是我们聪明的前人采用了加闰月的方式(具体方法是每19年中加入7个闰月),使得有些年份是12个月(朔望月),而有些年份是13个月,平均下来每年的长度正好与一个“太阳年”相符。
现在可以得出结论了:我们的农历不是“阴历”,而是一部日月兼备的“阴阳历”——这还蛮符合咱民族性格的。
有什么问题想问欧博士吗?请致信本刊编辑部或直接发“伊妹儿”至doctoro@yahoo.cn
先祝你生日快乐!然后,我们来弄清楚到底什么叫“阳历”、“阴历”。
阳历又叫太阳历,是根据地球和太阳的关系制定的历法。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转一圈是365.25天,这便是一个“太阳年”。但是0.25天可怎么过呢?早晨起床到中午吃饭就算过去了一天?这不乱套了!人们想出了办法,即规定一年为365天,每隔三年设一个366天的闰年,这样一平均,就符合365.25天的公转周期了。
阴历又叫太阴历,太阴就是月亮。月亮的“脸”总是在变:从看不见(朔),到一弯新月,到一轮满月(望),到一弯残月,再到看不见,周而复始,周期为29.53天。同样,这零头的日子也没法过,于是,制定历法的人规定了“大月”和“小月”,分别为30天和29天。月亮12轮“变脸”之后,就算一年过去了。
现在通行的“公历”就是一部典型的阳历,它的“月”跟月亮的圆缺变化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伊斯兰教所用的“回历”,则是纯粹的阴历。
那么咱们中国人的农历属于哪一种呢?你看,农历中每个月的十五日,夜空中总挂着胖乎乎的圆月亮——这显然是阴历嘛……先别急,想想看,如果按照阴历的算法,一年大约354天,跟公历年相差11天,这样一来,用不着多少年,我们就要在大夏天里摇着扇子过春节了!但这种情况从来没发生过,原因是我们聪明的前人采用了加闰月的方式(具体方法是每19年中加入7个闰月),使得有些年份是12个月(朔望月),而有些年份是13个月,平均下来每年的长度正好与一个“太阳年”相符。
现在可以得出结论了:我们的农历不是“阴历”,而是一部日月兼备的“阴阳历”——这还蛮符合咱民族性格的。
有什么问题想问欧博士吗?请致信本刊编辑部或直接发“伊妹儿”至doctoro@yaho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