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0-012.9]
体育课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长期以来,一般体育教师只注重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都想法设法,创造条件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为是“软任务”,不考核,而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
一、 重视学生德性养成教育
我们之所以必须重视德性力量,其根本原因便在于德性在塑造学生的心灵程序和人格结构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德性需要培养,培养德性即德育。学生德性的养成,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把传统美德作为道德美德传授给德性主体,以此作为生成道德个性和德性主体重要资源。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德性认知教育,加强学生认知教育是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教师要选好教材,做好认知教育,使德性知识进入学生头脑;另一方面,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发挥主人翁精神,以促进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高尚品格的渴望;第三,加强渗透,寓教于乐。体育教学必须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统一起来,优化德育环境,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人。
二、 体育课堂中德育途径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教学的法规之一,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可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所以每个体育教师都应把贯彻落实课堂常规作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2、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队列队形练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通过发挥体育骨干作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课堂最后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3、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育
教学内容中富有明显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接力跑、拔河赛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最好时机;体操练习和跳跃项目既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品质,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韵律操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陶冶其美的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体育基础知识和游戏教学更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4、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学生以恰当的表扬与鼓励,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又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断能力。
5、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在教学中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其次,要言行一致,再则,要关心爱护学生,做到“诲人不倦”这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
6、寓情于教,以情感人
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如对动作不协调的学生多加鼓励,对生病学生多给温暖;经常进行师生交心活动,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等手段,会使师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感情,这样,思想品德教育在良好情感催化下,学生会自觉愉快的接受,甚至还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气氛中,才能起到激励学生奋进向上、积极进取的作用。
结束语:
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和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
体育课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长期以来,一般体育教师只注重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都想法设法,创造条件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为是“软任务”,不考核,而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
一、 重视学生德性养成教育
我们之所以必须重视德性力量,其根本原因便在于德性在塑造学生的心灵程序和人格结构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德性需要培养,培养德性即德育。学生德性的养成,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把传统美德作为道德美德传授给德性主体,以此作为生成道德个性和德性主体重要资源。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德性认知教育,加强学生认知教育是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教师要选好教材,做好认知教育,使德性知识进入学生头脑;另一方面,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发挥主人翁精神,以促进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高尚品格的渴望;第三,加强渗透,寓教于乐。体育教学必须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统一起来,优化德育环境,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人。
二、 体育课堂中德育途径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教学的法规之一,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可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所以每个体育教师都应把贯彻落实课堂常规作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2、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队列队形练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通过发挥体育骨干作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课堂最后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3、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育
教学内容中富有明显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接力跑、拔河赛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最好时机;体操练习和跳跃项目既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品质,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韵律操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陶冶其美的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体育基础知识和游戏教学更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4、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学生以恰当的表扬与鼓励,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又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断能力。
5、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在教学中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其次,要言行一致,再则,要关心爱护学生,做到“诲人不倦”这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
6、寓情于教,以情感人
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如对动作不协调的学生多加鼓励,对生病学生多给温暖;经常进行师生交心活动,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等手段,会使师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感情,这样,思想品德教育在良好情感催化下,学生会自觉愉快的接受,甚至还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气氛中,才能起到激励学生奋进向上、积极进取的作用。
结束语:
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和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