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tdongw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制定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用于指导农业耕种。
  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早在东周前期,中国劳动人民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沿袭千年的“中国第五大发明”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先民就已经掌握了“立竿测影”的方法。量度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称为“土圭”,一般是石做的,竖在地平面上,测量记录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据此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时间点。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和秋分。《周礼·春官·典瑞》记载:“土圭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意为土圭可以精密地标识四时季节和时日月份,建筑城池时则用以测定方位。因此,后世也把土圭称为“量天尺”。
  随着经年累月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也更加科学。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它们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中,已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名称,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最全的记录。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历》已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从而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迹—“黄道”上的经度)0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划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前者称“节气”,后者称“中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当然,现代人们已经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了。
  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太阳周年运动规律,所以节气这个体系即使放到现行的公历中,日期亦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相差一两天。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至”是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季和冬季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前后。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26′,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26′,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个体系中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太阳直射点变化的转折点。因为是从天文角度上来划分的,所以适用于中国全部地区,四立便不尽然。尽管它们也从天文上反映季节的开始,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的季风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都极为显著,各地气候悬殊,因此各地四季的开始日期和其持续时间并不相同—有些地区四季分明,有些地区不甚明显,甚至某一个地区整个季节都不出现。例如,黑龙江省瑷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便没有夏季,青藏高原上流传着“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的说法;华南福州以南则没有冬季;有些地区几乎全年都是夏季,北宋苏轼曾有诗句“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清人李调元亦曾在《南越笔记》中引述邱文庄《奇甸赋》云:“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亦放”,描写的都是岭南地区迥异于中原的季节风物。云贵等高原地区又是一番景象,冬短而无夏,昆明就有“四季如春”之称。因此“四立”虽亦是从天文上划分得来,却有很强的地域性,并不适用于全国。
  农耕时代的岁月图卷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腹地,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仅看“二十四节气”的字面意思,它们大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借此掌握农事季节、指导农事活动,足可看出它们与农耕社会之间极为紧密的关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歌》
  一首《二十四节气歌》,传递着先民们观察自然、记录自然、适应自然的实践智慧。读懂二十四节气,可以说触摸到了中国文化中关于时间的那条血脉。
  反映气温的节气有立春、立夏、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立冬、小寒、大寒。它们反映了不同季节气温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冬、立夏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耕作具有明显指导意义。农谚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又有“立夏无雨,碓头无米”的说法,这是因为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这一年年景如何,到了立夏基本已成定局了。
  反映气象的节气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它们大部分集中在春播和秋播季节,强调水分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而“谷雨”这个节气的名称,便来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可见这个时期的降水对农作物生长何等重要。   反映日照的节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秋分标志了日照时间与夜间时间等长的节点,夏至日照时间最长,冬至最短。春分与秋分之间,正是一年之中农业生产最繁忙的时候。
  时至今日,我们再回头去看二十四节气,仍能清晰地看到一轮又一轮“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岁月轮回,宛如描摹入微的农耕生活连环画。
  岁月流转,渐成风俗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东方式哲学深植于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人们相信“尽人事以听天命”,顺应天时,加以人力,希望能获得可能范围内最好的结果。因此上至帝王朝廷,下至农夫走卒,或出于功利、或由于随性,往往会在某些节气日做某件具有仪式感的事儿。天长日久,代代相传,这一件事情也就带有了不平常的记忆与意义,这就是“风俗”。
  立春为一年之始,自古深受重视,早在3000年前我国已有迎春仪式,流传至今仍有“咬春”、“鞭春牛”等习俗。“咬春”又名“啃春”,北方吃春饼,南方吃春卷,寓意一年之计,万象更新。“鞭春牛”则更显著地寄寓着人们对五谷丰登的渴盼—塑一只土牛,牛腹中塞满五谷,一旦打破土牛,谷物就流了出来,人们收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于是虫蚁开始活动,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因此惊蛰之时,各地往往会有不同的除虫仪式。譬如广西金秀的瑶族,在惊蛰时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其实“虫”是玉米,取其象征意义而已。
  农谚有云“立夏看夏”,故中国自古就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此外,中国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相传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江西一带则于立夏饮茶,认为若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
  冬至又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在这一天里,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来庆祝“长至节”。
  中医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是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人类机体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与二十四节气同样紧密相连,因此人们哪怕在生活小节中同样重视时令节气,有“喝茶当喝清明茶,进补要在冬至补”的说法。
  文人雅玩:消寒图与花月令
  在我国先民的眼中,岁月轮回,四时更替,时间本身就是极富趣味与诗意的。冰融雪解、草长莺飞,乃至仓廪丰饶、一叶知秋,就像天工画就的工笔册页,描摹不完、欣赏不尽。与节气相连的文化衍生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消寒图与花月令。
  消寒图全称“九九消寒图”,最早见于南北朝梁代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它是进九以后记载日子流逝、阴晴变化的“日历”。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因此消寒图无论是简单的“画铜钱”,还是含蓄雅致的画梅花,都一定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每天提笔点染一笔,八十一笔之后便是冬去春来。它本是古人消磨漫长冬季、舒缓烦闷心情的产物,若能围炉数九、提笔画梅,也不失为冬日一桩韵事。
  花月令脱胎于“二十四番花信风”,即将一年四季中一些名花的开花、生长状况,以诗歌或者经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既利于花事农事,亦便于寻花赏花。明代人追求生活的精致與艺术化,评花赏花蔚然成风,当时著名的“花月令”有屠本畯《瓶史月表》、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所引《花月令》、程羽文《清闲供·花历》《一岁芳华》、夏旦《药圃同春》等。“花月令”虽多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但因其往往与诗词、书画、工艺结合起来,早已远远超出了“记录花开时候”这一层意义。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中华先民对时间的体悟与理解,一点一滴都渗入那一部历书的字里行间。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年中数十个特别的日子,更包含着历法节日、农耕时序、民俗活动、民间宜忌、饮食养生等诸多内涵,纵然时移世易,却依然深植在国人的记忆和习惯之中。也许,这才是“非物质”一词的真意。
其他文献
丰子恺先生的全家福前排从左到右依次为:丰子恺夫人徐力民、丰子恺之姐丰梦忍、丰子恺后排从左到右依次为:次女丰宛音(林先)、幼女丰一吟、幼子丰新枚、长子丰华瞻(瞻瞻)、次子丰元草、三女丰宁馨(软软)、长女丰陈宝(阿宝)  案头上新收到一本书《爱的教育—丰子恺的艺术启蒙课》,是丰子恺先生的长外孙宋菲君老师寄来的,书里面点点滴滴都是宋老师回忆跟随外公受教、学艺的故事。宋菲君是丰家第三代里的第一个孩子,从贵
楊竹西小像 纸本墨笔27.7×68.8cm 元 倪瓒、王绎 故宫博物院藏  元、明、清时期,中国肖像画同山水画、花鸟画的发展一样,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曾鲸创立的“波臣派”、以禹之鼎等人为首的“白描派”以及焦秉贞等人为首的“西学派”等一系列肖像画派的出现,反映出这一时期肖像画发展的繁盛局面。从“波臣派”的群体画家,到清末虚谷、任颐等一系列优秀文人肖像画家的出现,他们不断将肖像画的表现手法进行变革和改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  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缘与争绯。蜀后主每于宫中裹小巾,命宫妓衣道衣,冠莲花冠,日寻花柳以侍酣宴……  中国先民簪花装饰究竟始于何时,已难考索。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原始社会,生活资料极度匮乏,摆在人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料。对人类生存最重要的东西,往往也最易引起关注。这就可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这些诗歌意象纷呈,众美备至,为后世中国文学艺术开启了无数法门。  在我国艺术史中,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不仅数量多,且成就颇高,《诗经》大概是最常被引用为创作题材的经典之一。《诗经》入画的时代很早。据《太平广记》记载:“唐太和中,文宗好古重道,以晋明帝朝卫协画《毛诗图》,草木
本秀场由《学霸日记》联合小学霸们共同搭建,如有雷同,纯属抄袭!  幻想家①号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第二小学五(4)班 陈春秋  亲爱的老师大人:孙艳红  机器人时代  2050年,在大街上看到整天忙碌的已經不再是人类,而是许多的机器人!  机器人分为保姆机器人、人工机器人和战争机器人等等。  保姆机器人  “丁零,丁零,该起床了,该起床了!”睡得正香的我被保姆机器人——“小多”叫醒,我立刻穿上衣
阿佛洛狄忒(罗马名:维纳斯)是古希腊人信奉的爱与美之神,也是奥林匹斯山上“最美的女人”,当然,这称号是她通过贿赂裁判得来的。据说,海洋女神忒提斯与佩琉斯的婚礼唯独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参加。因此,不和女神在婚礼上留下了一个金苹果,声称要送给全天下最美的女神。天后赫拉、美神阿佛洛狄忒与智慧女神雅典娜参加了选美角逐,她们邀请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作为裁判。为了夺得“最美”头衔,三个女神纷纷使出“杀手锏”,天后赫
摘要: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新型经营主体在经营中通常会遇到“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为此,中央提出,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资金重点要支持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然而,现实中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发展存在着诸多困难,需要建立有效的契約来缓解非对称信息产生的不利效应。为此,本研究遵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分析范式对财政支持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从事粮食作物适度规模的新型经营主体、战略合作
试想,某天陨石撞地球,世界末日来临,一小部分人却幸存下来,他们以荒岛求生的方式,开始重新洗牌演变社会阶层……《一出好戏》在搞笑荒诞中,用“博弈论”和“丛林法则”建立起新的社会体系。首次执导电影的黄渤,看似效仿经典的《鲁滨孙漂流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楚门的世界》《蝇王》等的文本再创作,实则是黄渤与一些知名导演的集体构思,它颠覆了以往真人秀的伪命题,使得魔幻现实主義的生存游戏更加真实。暗藏玄机的人
摘要:以番茄品种金棚10号为试材,分别用0.3 mmol/L水杨酸(SA)、0.25 mmol/L亚精胺(Spd )、0.5 mmol/L没食子酸丙酯(PG)引发处理1 d,待幼苗长至2叶1心时进行低温处理。结果表明,SA、Spd、PG 引发种子处理能显著降低低温胁迫下番茄幼苗细胞质膜透性、MDA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增强幼苗耐冷性,其中以PG处理的效果最好。  关键词:番茄
在古老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燕赵大地,有一个消失的古王国—『中山国』。2000余年来,由于史料缺略,文物遗迹湮没地下,它成为一个『神秘王国』。    在古老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燕赵大地,有一个消失的古王国—中山国。2000余年来,由于史料缺略,文物遗迹湮没地下,它成为一个“神秘王国”。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时代有“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千乘之国中的中山国是唯一由戎狄建立的国家。战国乱世,中山国与燕、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