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精神是师德素养的核心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672855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教育之梦,在三尺讲台上活出人生的精彩。党的十八大报告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对我们每个公民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价值追求。作为公民,主要是通过职业来体现对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因此,敬业不仅仅是每一位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教师师德素养的核心要素,更是个人梦想成真、活出人生精彩的重要保障。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时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他认为好老师应该具备“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四大特质,而这四大特质都只有建立在敬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那么,怎样涵养教师的敬业精神进而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呢?笔者认为敬业精神的培养应该从爱业、乐业、精业、勤业四个方面入手。
  爱业——全面认识教师职业
  爱业是敬业的前提和基础,那些总是抱怨当教师工资低、待遇差、任务重、事情杂、压力大的人是不可能敬业的。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首先要落实到爱教师职业、爱学生上面。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热爱教师职业才能当好教师。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学生才能把学生教育好。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必须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爱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教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爱业,教师要从以下四方面端正认识:
  第一,要认识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是做育人工作的职业,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有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好恶、兴趣爱好的活生生的人,人与人之间只有通过情感交流才能建立起互信的友好关系。所以,教师必须有爱心才能走进学生心灵,只有走进学生心灵才能产生教育效果。教师看学生的眼神应该是慈爱、温情、友善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透着信任、透着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導应该是充满爱心和期待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有爱心、耐心、宽容心是教师职业的主要特点。
  第二,要发现教师职业的优点。每个职业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本身并无好坏优劣之分,好与不好关键在于怎么认识它。其实,与其他职业比较,教师职业的优点是很多的,比如:有寒暑假,假期比较长;工作有规律,工作环境好;收入稳定,并且会随着教龄增长;有利于子女教育,能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工作独立,自主性强;工作具有挑战性和发展性,职称可以从初级一直发展到正高级,发展空间巨大;成天与青少年一起能保持年轻心态;教学相长,越教经验越丰富;师生有长久的情谊,退休没有失落感等。只有尽力去发现教师职业的优点,才会认同教师职业,爱上教师职业。
  第三,要明确教师育人的职责。育人先育心,立人先立德,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教师的劳动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不准学生做的,自己决不能做。教育是陶冶、是潜移默化、是言传身教,教师的职责是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教师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
  第四,要认同教师工作的价值。教师不是只有付出没有收获的“春蚕”“红烛”,教师工作具有物质和精神价值。教师不仅仅是一门职业,是能经历人生、锻炼身心、创造人生价值,更能在教学相长、人际交往、自我实现中使自己不断获得精神享受和能力发展。教师一定要认同教师工作的自我价值,工作是人生最主要的生活经历,是人生幸福最主要的来源,只有爱工作才能做好工作,才能经常从工作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因此,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爱工作就是爱自己”的观念。
  乐业——学会享受教育过程
  乐业才能从工作过程中获得乐趣。现在许多青年教师感叹教师难当,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看待教育工作,没有建立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教师的工作是育人,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学生、家长、同事都是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条件、学习状况不一样的学生和性格素质不一样的家长和同事,必须在尊重的基础上与他们交往,不能因为有的学生成绩不好不讨自己喜欢、不对自己胃口就冷淡、排斥,更不能因为家长说了什么不好听的话就把气撒在学生身上。尊重和爱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以尊重和爱对待学生、家长和同事,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才会感觉到教育教学的过程是一种享受。
  乐业才能享受到工作成功的乐趣。爱因斯坦认为:“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教师只有乐业,才有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动机,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才会收获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幸福感受。
  精业——乐于学习善于应用
  教师是一个学习型岗位,尤其在信息爆炸的信息化社会,一天不学习就会落后。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求教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早就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要传道,就要知道、尊道、循道;要授业,就要学业、精业、勤业;要解惑,就要博学、善思、会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工作。要精业,就必须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教师专业技能。好老师“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教师要想“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就必须勤学知识,苦练技能,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去感召学生,让学生佩服你、崇拜你、喜欢你,这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勤业——教育教学要全心投入
  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教师既要备课上课,又要教育管理学生,还要沟通家长以及应对各类社会工作和评估检查等。尽管教师的工作千头万绪,但主要是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工作能否干得好,关键在一个“勤”字,只有勤业才能干好教育教学工作。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这些都要靠教师全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的勤业态度才有可能养成。教师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勤业精神,兢兢业业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简单的事反复做,你就会成为专家。”教师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能把教师岗位仅仅当作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要把教师岗位作为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有了为事业奋斗的决心,才能想方设法备好课、上好课,才能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绩,才能在教师岗位上达成自我实现的目标。
  敬业精神代表着对个人价值的不懈追求,是教师师德素养的核心。教师只有敬业爱岗,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当好学生的引路人,才可能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也为自己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责任编辑/杨万军
其他文献
想象是一种既立足于现实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笔者是这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创设情境氛围,激发想象力。上课伊始,笔者首先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
指出了国有林场是我国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201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NUESCO)、经合组织(OECD)和欧盟(EU)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机构,分别制定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规则标准、框架体系和行动指南。从质量保障内涵和目标上
如果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作文教学可事半功倍。下面以一节作文评讲课为例,谈谈笔者的做法。  作文题目如下:“不期而遇”,意思是没有约定而遇见。温暖是痛苦时同学的安慰,温暖是失败时老师的鼓励,温暖是挫折时亲人的关爱,温暖是困难时陌生人的援助……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请以“不期而遇的温暖”为题,写一篇作文。  通过批改,笔者发现习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叙事角度出现偏差,“
制备了β_(2)-SiW_(11)Cr/GO复合材料,研究了β_(2)-SiW_(11)Cr/GO复合材料对染料废水刚果红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β_(2)-SiW_(11)Cr/GO吸附降解刚果红,脱色率可达到94.51%,
采用Fe_(3)O_(4)改性的石墨烯和PVDF湿法纺丝并加捻制备螺旋纤维致动器,探究了不同的外部环境刺激(红外光、丙酮溶液、磁场)下,螺旋纤维致动器的刺激响应性。结果表明:螺旋纤
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数据源,运用VOSviewer文献计量软件分析获取“海岛生态”关键词共现图谱和“海岛生态”高频关键词表,结合相关代表文献主要内容,并根据高频关键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