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模式”的思考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hengwa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科学课堂注入了活力。以问题为基础来开展教学已经成为当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集中体现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需要通过探究、交流,并讨论如何利用所获取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后,学生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取的知识和思维技能。应当说,这种模式给我们的科学教学注人了新鲜的活力,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是有益的。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绕教学的知识点组织教学,让问题解决为科学知识服务。这让我们的问题教学走进了“死胡同”。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1.问题大多出现在知识获得的首尾。在知识学习之前,某个问题被作为知识导入的引子,一旦完成引入作用,问题往往就被扔在一边。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若有需要再引入一个问题,完成其功能后,又被扔在一边置之不理。在知识获取后,再拿一些新问题供学生练习所获取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被无情地撕裂开来,进而导致学生所学和生活脱节。
  2.所提的问题并非生活中的原始问题,也不是学生提出来的,是教师为了方便引导新知识而精心加工出来的,缺乏生活基础。对学生而言,这样的问题有点突如其来,并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一个习惯:要我学我就学,让我回答就行。
  正是基于以上两种情况,我觉得有必要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知道,问题教学模式直接从实际问题出发来组织教学,将科学知识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科学知识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中,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当然,基于问题学习不是为了问题而设置问题的,设置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课程,如,培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各种能力。所以我们认为应该让问题教学模式更加有效些。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际来阐述让问题教学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
  问题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回归于生活的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胚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科学知识将是十分灵活的知识,因为学生建构知识是出于实际问题的需要。是根据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讨论而产生学习议题后而学习的,这样,知识与一定的实际生活情景联系起来,有了这个联系,知识将变得不再孤立,反而变得灵活起来。同时学生为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需要查找资料,组织信息并进行交流。当他们完成所研究的问题后,最终还是要回归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意味着学生不仅通过自己的思维过程获取了知识,而且还亲历了知识是如何被使用的,这让他们的知识有了迁移的机会。《科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学生兴趣的、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说到底,问题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回归于生活。
  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在上课开始我就问到:“今天中午,你们吃了什么东西?”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接着我又问:“你喜欢什么动物?它们又喜欢吃什么呢?它们可能被什么动物吃掉?”这样,学生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从而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索。当然,我知道,学生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学完就停止,于是提出问题: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这样,又把学生带入到生活实际中去了。
  问题应该是学生的自觉行为。而非被动的
  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孔子也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说的就是学生应该懂得质疑的重要性。而且问题是将学生思维推向深处的动力。但看看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学可以发现,很多学生不会提出问题。他们有的只是等待老师抛出一个个问题,然后作答就行了,好像提问就是老师的事情,和自己无关,更多的学生不会提出问题时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科学教师不应该越俎代庖,要给学生充分质疑的空间,让学生的问题自觉的呈现出来。如,在教学《大气的压强》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找一个带盖的空铁桶,里面装点水,并封闭加热,然后用冷水浇上去,顿时发现铁桶边瘪了,学生顿时陷入一片惊讶,在惊讶之余,我顺势让学生来说说学生心中的疑问。这样大气压强自然顺利成章的引入了。
  2.留给学生大胆质疑的环节。《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创造性的活动,在此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困难。而问题教学通过师生之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促使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帮助学生,又促进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问题教学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中还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先问,他们最想知道跟本节课有关的问题,从而满足学生好学好问的心理需要。
  问题应该是带有中心链条的。而不是零乱的
  心理学认为,学习者起点能力和教学起点的分析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的分析。所以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应该从已有知识到新知识,按照学生科学发现的思维顺序出发,形成一系列探究式问题的体系,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仍然发现课堂中的很多问题是凌乱的,没有一条线索,让学生摸不着头脑。针对科学课堂很多教师盲目发问的现状,我们提出应该设计一些“问题链”来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使之一问接一问,一环套一环,步步深入,由此及彼。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
  如,在教学《二力平衡》时,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链条”:生活中你发现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吗?这些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为什么有些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有些却不能?这些力和物体的运动状态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些力的大小是否相等?这些力的方向怎样?是否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这些力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就能顺着方向去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来。
  由此,作为一门实践性、探究性很强的学科,科学课应该给学生问题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与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才能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的生长。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对抚育间伐的重要性作以简单分析,指出其在森林结构稳定性、平衡性、多样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对当下抚育间伐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相关部门及人员认知不足、
相似的资源约束和政府定位使得荷兰的空间规划经验对于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在简要回顾荷兰空间规划体系沿革的基础之上,系统考察荷兰市镇空间
利用WorldView-2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以南海北岛附近海域为研究区,研究了两种水深反演模型——对数变换模型(Stumpf 2003)和双波段线性回归模型(Lyzenga 1985)。分析了不同底质情况下水深与各波段的相关性,并利用L-M(Levenberg-Marquardt)算法求解模型参数,然后对两种模型反演的水深结果的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于珊瑚底质,Lyzenga 1985模型水深反演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的德育要放在核心和首要地位,而音乐教育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因此,音乐教育应着眼于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注重音乐知识的普及外,更应该注重音乐能力培养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道德和情操。笔者就如何在音乐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应充
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资源危害极大。基于此,本文以湖南省吉首市为例,通过全面调查研究掌握市辖区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及分布情况,以期为林业防控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目的探讨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早期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整群选取的该院2013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71例破裂动脉瘤手术治疗患者病例资料,按Hunt-Hess分级,其中
民族音乐与素质教育音乐欣赏给我们提供接受审美教育的机会,并能使我们树立一种正确的、合理的审美观。音乐是社会生活的感情表达,它的内容和形式是由同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与
以Landsat TM/OLI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1990、2000、2010和2015年4个时相的海南岛海水池塘养殖信息进行提取,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和质心迁移模型研究海水池塘养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近岸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2015年海南岛海水池塘养殖面积持续增长且区域差异明显;空间上表现为从西南向东北的迁移;养殖区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池塘养殖的扩张侵占了红树林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中、术后常见的问题及其处理方法。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2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1例(共45眼)长期溢泪、溢脓、经反复泪道冲洗或经鼻外鼻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