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三部曲指的是:一,培养学生的个体责任意识;二,给学生创设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三,注重评价与激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培养 合作探究 精神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也指学生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时,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与他人合作构建学习小组或团体,既各抒己见、互相探讨,互相协作,又尽量达成共识,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既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又有密切的互动性的学习方法。因为这种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等,所以,不少学科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以期在该学科的教学中能够指导学生顺利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高中地理教学亦如此。
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呢?
一,培养学生的个体责任意识。
个体责任是指学生合作探究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合作探究小组的组长通过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明确个人责任。
高中地理合作探究学习要求每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必须积极地互相支持、配合,必须为本组成员贡献自己的力量;要求每个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团队的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培养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而要培养学生的上述合作探究精神,首先要求每个学生建立起个体责任意识。因为,只有每个学生建立了个体责任意识,才会有团体互助的合作探究意识。试想,如果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尚且不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尚且敷衍了事,那么,又怎会有协助他人完成团队任务的合作探究精神呢?又怎会有“团队优劣,匹夫有責”的集体荣辱感呢?
那么,我们又如何培养学生的个体责任意识呢?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兴趣。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学习高中地理、合作探究学习高中地理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当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感兴趣时,他们就会其乐融融地漫步在世界地理的风光中,徜徉在世界地理的林荫下,遨游在世界地理的长河里,陶醉在世界地理的风情中……
但是,兴趣并非与生俱来。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手段激发。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在众多的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兴趣的方式方法中, “创设情景”是十分重要的方式之一。所谓创设情景,是指在教学时教师围绕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并学以致用等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
创设情境,可以采用多媒体设施,通过音画或者图片或者某地的风光影片或者时事影片等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通常的作法是:让学生在饱览世界某地的风光、或者充分感知世界某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或者充分认识世界某地的恶劣环境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或者充分感知某地频繁的战乱等之后,再用多媒体出示相应的思考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不得互相交流。然后,老师有代表性地抽查学生对预设问题的思考结果,并对学生的答案给予准确的评价。如此,则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极大兴趣,较快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承当个人学习责任的良好品质。
其次,让每个组员轮流担任合作探究组组长。
要想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的合作探究中建立充分的个体责任感,还必须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组织与领导该组成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反言之,如果“在其位“,则理当“谋其政”。给每个组员轮流担任组长的机会,就是要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在其位”“谋其政”的机会与责任感。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每个组员对自己的学习承当完全责任的个体责任感,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为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承担协调、帮助等责任的使命感。因为,合作探究小组的成绩取决于小组内每个成员的成绩,只有合作探究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时,该合作探究小组才算完成学习任务。而被轮流担任组长的组员,当然希望自己组织或者领导的合作探究小组尽快完成学习任务,受到全班同学的赞扬和老师的表扬或者奖励,所以,不仅一定会以身作则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解决自己承担的那一部分学习问题,还会主动帮助合作探究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同完成小组的研讨任务。如此,则不仅培养了合作探究小组中每个成员的个体责任感,还有效地培养了合作探究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团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给学生创设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选择适宜的内容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关键。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样,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用来作合作探究学习内容的。比如,对国内外气候类型的分析,对国内外主要矿产分布的了解等,就不适宜用来作为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那么。我们又将如何给学生创设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呢?
首先,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学生合作探究竞争的活动,主题可以是绘制学校平面图,可以是绘制当地的河流平面图或者湖泊平面图,可以是绘制当地著名的风景区或公园或者小村庄等平面图。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比赛哪个小组绘制得最准、最快、最合理。这样,每个合作探究小组在观察测量的基础上,既要准备好各种绘图工具,又要确定绘图的比例尺、基本图例、指向标和图幅的大小等,在绘图的过程中,每个同学各尽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分工又合作,将平面图又快又好地绘制出来。之后,老师指导全班学生对各合作探究小组绘制的平面图进行评比,甄别优劣,对优者加以鼓励,对劣者提出修改意见。
其次,指导学生以合作探究小组为基本单位,开展 “家乡生态环境调查”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求每个合作探究小组成员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有良好的互相协助、相互配合的团体合作精神。比如,有的同学负责采集家乡河水的样品,有的同学负责采集家乡土壤的样品,有的同学负责考察家乡的植被状况,有的同学负责考查家乡的地方病,有的的同学负责收集、整理已有的资料等,而合作探究组的组长则负责撰写“家乡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报告写好后,小组成员反复讨论报告是否切中要害,是否需要进一步补充相关数据,是否需要在此报告之外再向当地有关部门递交一份呼吁政府部门加强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报告等。
再次,暑假期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出家乡,走进名山古迹。在带领学生观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要求每个合作探究小组绘制所游览的名山古迹中的局部景点分布平面图和局部旅游线路图,并对该旅游景点的某些布局、线路等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如果上述建议能够被当地旅游景区办事处或者当地旅游局采用,则被视为 “优秀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建议学校给予嘉奖。
三,注重评价与激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
德国教育学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高中地理教学亦然。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每次合作探究之后,每个小组之间的互相评比、教师对各小组的合作探究成果的评价在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作用就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那么,我们又将如何评价学生的合作探究成果呢?
第一,我们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第二,我们可以采用个人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第三,我们可以采用小组互相评价与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第四,我们可以采用请教专家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对于在评价中产生的优胜团队,我们既可以给予物质奖励,如奖励作业本等,也可以给予精神奖励,比如颁发“优秀合作探究小组”荣誉证书等。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之三部曲。事实证明,上述三部曲,的确行之有效。故行之于文,供广大同仁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杰《“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学周刊》,2012年第11期
2,陈皆兵《小组合作型的地理“探究式”学习活动有效实施》《文教资料》,2007年第20期。
3,李立《探究新课程下背景下高中地理的合作学习》,《考试周刊》,2009年第34期(下卷)
4,周平湘《地理学科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10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培养 合作探究 精神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也指学生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时,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与他人合作构建学习小组或团体,既各抒己见、互相探讨,互相协作,又尽量达成共识,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既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又有密切的互动性的学习方法。因为这种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等,所以,不少学科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以期在该学科的教学中能够指导学生顺利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高中地理教学亦如此。
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呢?
一,培养学生的个体责任意识。
个体责任是指学生合作探究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合作探究小组的组长通过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明确个人责任。
高中地理合作探究学习要求每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必须积极地互相支持、配合,必须为本组成员贡献自己的力量;要求每个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团队的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培养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而要培养学生的上述合作探究精神,首先要求每个学生建立起个体责任意识。因为,只有每个学生建立了个体责任意识,才会有团体互助的合作探究意识。试想,如果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尚且不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尚且敷衍了事,那么,又怎会有协助他人完成团队任务的合作探究精神呢?又怎会有“团队优劣,匹夫有責”的集体荣辱感呢?
那么,我们又如何培养学生的个体责任意识呢?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兴趣。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学习高中地理、合作探究学习高中地理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当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感兴趣时,他们就会其乐融融地漫步在世界地理的风光中,徜徉在世界地理的林荫下,遨游在世界地理的长河里,陶醉在世界地理的风情中……
但是,兴趣并非与生俱来。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手段激发。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在众多的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兴趣的方式方法中, “创设情景”是十分重要的方式之一。所谓创设情景,是指在教学时教师围绕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并学以致用等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
创设情境,可以采用多媒体设施,通过音画或者图片或者某地的风光影片或者时事影片等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通常的作法是:让学生在饱览世界某地的风光、或者充分感知世界某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或者充分认识世界某地的恶劣环境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或者充分感知某地频繁的战乱等之后,再用多媒体出示相应的思考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不得互相交流。然后,老师有代表性地抽查学生对预设问题的思考结果,并对学生的答案给予准确的评价。如此,则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极大兴趣,较快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承当个人学习责任的良好品质。
其次,让每个组员轮流担任合作探究组组长。
要想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的合作探究中建立充分的个体责任感,还必须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组织与领导该组成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反言之,如果“在其位“,则理当“谋其政”。给每个组员轮流担任组长的机会,就是要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在其位”“谋其政”的机会与责任感。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每个组员对自己的学习承当完全责任的个体责任感,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为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承担协调、帮助等责任的使命感。因为,合作探究小组的成绩取决于小组内每个成员的成绩,只有合作探究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时,该合作探究小组才算完成学习任务。而被轮流担任组长的组员,当然希望自己组织或者领导的合作探究小组尽快完成学习任务,受到全班同学的赞扬和老师的表扬或者奖励,所以,不仅一定会以身作则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解决自己承担的那一部分学习问题,还会主动帮助合作探究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同完成小组的研讨任务。如此,则不仅培养了合作探究小组中每个成员的个体责任感,还有效地培养了合作探究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团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给学生创设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选择适宜的内容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关键。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样,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用来作合作探究学习内容的。比如,对国内外气候类型的分析,对国内外主要矿产分布的了解等,就不适宜用来作为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那么。我们又将如何给学生创设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呢?
首先,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学生合作探究竞争的活动,主题可以是绘制学校平面图,可以是绘制当地的河流平面图或者湖泊平面图,可以是绘制当地著名的风景区或公园或者小村庄等平面图。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比赛哪个小组绘制得最准、最快、最合理。这样,每个合作探究小组在观察测量的基础上,既要准备好各种绘图工具,又要确定绘图的比例尺、基本图例、指向标和图幅的大小等,在绘图的过程中,每个同学各尽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分工又合作,将平面图又快又好地绘制出来。之后,老师指导全班学生对各合作探究小组绘制的平面图进行评比,甄别优劣,对优者加以鼓励,对劣者提出修改意见。
其次,指导学生以合作探究小组为基本单位,开展 “家乡生态环境调查”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求每个合作探究小组成员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有良好的互相协助、相互配合的团体合作精神。比如,有的同学负责采集家乡河水的样品,有的同学负责采集家乡土壤的样品,有的同学负责考察家乡的植被状况,有的同学负责考查家乡的地方病,有的的同学负责收集、整理已有的资料等,而合作探究组的组长则负责撰写“家乡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报告写好后,小组成员反复讨论报告是否切中要害,是否需要进一步补充相关数据,是否需要在此报告之外再向当地有关部门递交一份呼吁政府部门加强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报告等。
再次,暑假期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出家乡,走进名山古迹。在带领学生观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要求每个合作探究小组绘制所游览的名山古迹中的局部景点分布平面图和局部旅游线路图,并对该旅游景点的某些布局、线路等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如果上述建议能够被当地旅游景区办事处或者当地旅游局采用,则被视为 “优秀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建议学校给予嘉奖。
三,注重评价与激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
德国教育学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高中地理教学亦然。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每次合作探究之后,每个小组之间的互相评比、教师对各小组的合作探究成果的评价在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作用就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那么,我们又将如何评价学生的合作探究成果呢?
第一,我们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第二,我们可以采用个人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第三,我们可以采用小组互相评价与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第四,我们可以采用请教专家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对于在评价中产生的优胜团队,我们既可以给予物质奖励,如奖励作业本等,也可以给予精神奖励,比如颁发“优秀合作探究小组”荣誉证书等。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之三部曲。事实证明,上述三部曲,的确行之有效。故行之于文,供广大同仁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杰《“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学周刊》,2012年第11期
2,陈皆兵《小组合作型的地理“探究式”学习活动有效实施》《文教资料》,2007年第20期。
3,李立《探究新课程下背景下高中地理的合作学习》,《考试周刊》,2009年第34期(下卷)
4,周平湘《地理学科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