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效 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形成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c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校现状
  四开镇中心小学校(以下简称四开中心校),位于昭觉县距县城23公里的四开镇,学生全部来自该镇及其他乡镇的农村。学校在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有较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各学科教师没有固定教学办公场所,学校没有放映室、投影仪等设备,电子设备损坏严重,不能及时进行维修维护,并且学校还经常停水停电,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师资力量方面,每班配有1名班主任,2个班配有1名任课教师,学校共有49个班级,仅有1名专职体育教师,另有2名成都体育学院的顶岗实习生承担体育课的教学工作;体育课程方面,学校体育显性、隐性课程资源相对匮乏,学生缺少相关体育活动。
  二、针对性帮扶,提升教学整体水平
  为提升四开片区学校体育整体水平,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教科院)牵头,四川省体育教研员谭步军组织了一批优秀骨干教师和高校在校研究生,组成了一支“体育支教小分队”,合计9人走进了昭觉县四开片区的3所中心校进行集中帮扶指導。其中以大坝乡中心校为主,四开镇中心校和博洛乡中心校为辅。同时以课程建设和大课间体育活动为主要抓手,进一步提高四开片区等民族地区乡村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并开展了以“实施精准帮扶,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全面发展”为主题的“民族地区体育艺术教育暨大课间体育活动和体育艺术社团建设培训活动”,组织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社团和民族文化社团的建设。
  帮扶工作非常艰苦,每名支教体育教师要带几个甚至十几个班级的课,体育课主要包括篮球、足球、排球、花样跳绳、投掷、体能、摔跤、武术、立定跳远、乒乓球等项目的教学内容,课上主要教授学生体育知识和规范技术动作,以增强学生的运动技能。为了更好地开展现场培训活动,每天分别在早上6∶30~8∶00、中午10∶00~11∶00、晚上18∶30~20∶30进行大课间活动。大课间活动期间,支教教师会带领学生们练习阿诗且、达体舞等彝族特色舞蹈。刚开始组织活动时,每天大课间都有学生因体力不支而被迫停止练习的现象,之后经过体育课的锻炼,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后,学生们个个仪态端庄、精神抖擞,加上各学科教师的努力付出,学生的身体素质及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目前,不仅体育课和体育社团所涉及的项目日益增多,各学校的体育器材种类和数量也都通过企业捐助等渠道得到了扩充,包括各种球类、投掷类、灵敏类、速度类、体能类、柔韧类等项目的器材。
  此外,在省教科院的帮扶下,四开片区有了一整套水平一至水平三的体育课程校本教材。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支教教师和当地体育教师都获得了较大较快的成长。
  三、整体提升四开片区体育软实力
  支教虽然只有短暂的1个多月时间,但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给当地学校带来了体育文化方面的精神财富。如,操场上随处可见学生们运动的身影,各种挂在墙上的与体育有关的标语激励着每一名学生,学校也建立健全了各个类型的体育社团以及体育相关制度。
  本次支教活动除了培育有形的运动成果外,还培养了包括良好的精神面貌、丰富的教学方法、浓郁的教研氛围等无形的精神力量与行为习惯,为四开片区学校以后的体育艺术教学提供了参考样板。
其他文献
一、体育课堂的改变与收获  1.转变教学理念  受地域偏远、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体育课及大课间开展不充分、教学内容不系统、课程建设不完善、学年(学期、课时)计划不完整等现状影响,导致四开区乡村学校难以形成系统的教学内容,教师缺乏专业的指导,学生得不到合理有效的锻炼。  自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教科院)帮扶活动开展以来,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越来越规范、完善。尤其是随着每学期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顶岗
一、幼儿炫彩球相关器材与标准场地设计  炫彩球:由特质合成树脂制成,为物质均衡的实心球体,球体炫酷艳丽,有大、小不同的2种规格。  平行尺:炫彩球特有的专用平行量尺。平行尺可以保持在平移炫彩球的过程中炫彩球不发生水平偏移,体现运动的公平性。  投掷圈:一条长边依附于长壁一侧,距投掷线远侧短壁1m处,向另一条短壁延伸长2m、宽1.2m的长方形区域。  投掷圈固定点:投掷圈内含6个已标记的圆点,用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