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tncx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我院诊治的135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ESD治疗后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和胃肠激素变化,根据患者ESD治疗后是否发生出血将其进一步分为术后出血组12例和术后未出血组123例,分析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135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5.89± 8.79)min,平均术后进食时间为(3.05± 0.98)d,平均住院时间为(6.11± 0.95)d,完整切除率为96.30%,术后出血发生率为8.89%,术后穿孔发生率为5.19%,术后感染发生率为9.63%.经单因素分析发现,ESD治疗胃间质瘤术后出血与高血压、糖尿病、血小板(PLT)、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有关(P<0.05).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CD3+、CD4+、CD4+/CD8+、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和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水平明显下降,而CD8+明显升高(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PCT>2.73 ng/mL以及CRP>62.19 ng/mL(P<0.05),而保护因素则为PLT>151.38×109/L(P<0.05).结论:ESD治疗胃间质瘤患者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但其会引起胃间质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和胃肠激素分泌下降.同时,高血压、糖尿病、PCT>2.73 ng/mL和CRP>62.19 ng/mL是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miR-210在黑素瘤细胞铁死亡中的作用及其可能调控机制.方法:通过qRT-PCR实验检测0.5 μM铁死亡诱导剂RSL3刺激前后黑素瘤细胞系A2058和451Lu中miR-210的表达水平变化情况;在0.5 μM铁死亡诱导剂RSL3刺激的同时,给予antagomiR-210处理抑制黑素瘤细胞系A2058和451Lu中miR-210的表达后,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lipid ROS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qRT-PCR实验、免疫印迹实验和萤光素酶报
目的: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技术对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质量影响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接受头颈部CTA的120例患者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认知功能、氧化应激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行髋关节置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联合肾衰宁颗粒对尿毒症患者钙磷代谢、炎症反应以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11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