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dsl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2)学习怀古诗的解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析怀古诗名篇,把握怀古诗类型,掌握怀古诗所抒发的情感。
  (2)学以致用,迁移训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分析法、归纳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摇激发兴趣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怀古诗。
  板书 怀古诗的鉴赏
  首先让我们点击概念,提高理性认识。
  二、点击概念?摇鉴赏方法
  怀古诗就是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故多用典故,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对比等,手法委婉。
  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以上介绍让我们了解了怀古诗常见的手法及结构,那么阅读怀古诗怎样更容易抓住其思想主题?以《蜀相》为例探寻怀古诗解读的方法。
  三、解读范例?摇探寻方法
  首先背诵《蜀相》
  首先找连接点。明确诗中的典故,找出典故中涉及到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相关的连接点。
  板书?摇连接点
  挖掘二者连接点
  ■
  教师引导:杜甫一生失意潦倒:24岁赴洛阳赶考,未能及第,35岁到长安求职,一再碰壁,43岁获得卑微官职,却又在安史前夕被困长安,逃离长安,追随肃宗,一再被厌弃,48岁弃官,11年漂泊流浪,老死破船无人所知。
  失意无比的杜甫,凭吊诸葛亮,抒发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以诸葛自况,通过对比既表现了对诸葛亮的钦佩与赞美之情,还包括因没有实现梦想的而表现出来的惋惜之情。在对比中流露出失落,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
  怀思古人,感伤自己,这就是怀古诗的第一个类型。
  板书 怀人伤己
  小结情感线索(一)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
  无论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还是陆游“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他们都希望建功立业,得遂心愿,可常常仕途不顺,从而落落寡欢。鉴赏时抓住连接点,找出共性,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连接点是什么?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
  2.同病相怜型
  如李商隐《贾生》,连接点是什么?贾谊有才被召见,却轻谈神鬼,不谈政治;李商隐有才,却陷入牛李党争之中不被重用。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小结:不管是对比失落还是同病相怜,怀人伤己诗往往寄予了作者仰慕先贤之敬意,壮志未酬之怅惘,怀才不遇之感伤,建功立业之渴望等情感。
  怀古诗还有其他类型,我们再看刘禹锡的经典名篇《石头城》:
  ■
  凭吊古迹,感伤今世,这就是怀古诗的第二个类型。
  板书 吊古伤今
  小结情感线索(二)吊古伤今
  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不满。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古盛今衰?摇物是人非
  繁华已去,只留荒芜,风景依旧,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进而常常抒发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昔日的乌衣巷和朱雀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残照荒凉。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
  2.借古讽今?摇劝诫世人
  现实的不尽人意让诗人触景生情,追思古事,感时伤事,劝诫世人不可骄奢淫逸,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示例一:杜牧《过华清宫》
  解析: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谴责。
  小结:这类诗作暗含昔盛今衰的感慨,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国运衰微的担忧,昏庸腐朽的揭露,奢侈淫逸的抨击。
  小结情感线索(三)理性反思
  板书 理性反思
  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这首诗作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四、鉴赏要点?摇总结方法
  一个连接点、三条情感线索就是我们这节课把握怀古诗思想感情的一把钥匙,下面我们就尝试用这把钥匙开启怀古诗的大门。
  五、迁移训练?摇高考链接
  咏 怀 古 迹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有人说,《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作简要分析。
  杜甫为什么追念王昭君呢?其实,这是没有找到二者的对接点: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
  答案:1.不同意。2.从诗的表面来看,是咏昭君,实际上是借昭君来感怀,来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3.寄托自己不被重用的忧思和怀才不遇的感伤。
  六、总结全文?摇布置作业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运用本课所学的方法分析此词抒发了作者怎样情感。
  ★作者单位:吉林梅河口市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来自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从当代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一条准则是: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那么,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如何去实施呢?  一、教师的生活化  教师要把自己作为生活中的人的真实体验贯彻到教学中,使教学不脱离生活。如,在教《逍遥游》时,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庄子逍遥无为的思想时,我说:“我非常羡慕庄子的境界,但说句老实话,目前我还是无法达到老
当老师们明白对话的这种理念之后,很多老师也一改传统的教育方式,注意课堂对话,注重课堂交流。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对话现象。比如教师过于依赖教参,学生异样的看法和见解经常被排斥;比如对话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思考;比如对话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纠正和提升,只为对话而对话等等。  最近听了黄老师《我有一个梦想》之后,对如何让语文课堂对话更有效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教师对文本
2013年11月28日,在自贡蜀光中学报告厅,来自石家庄精英中学的张云霞老师为自贡市的语文同仁呈现了一堂“高效6 1”模式的示范课,整个教学流程无不让每一位观者深受触动。作为其中一员,这次观摩课堂的过程,我的收获颇丰,也给我以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全国高中语文新课改已有十年之余,而四川省新课改却刚刚起步,在这三年探索的路上,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深感改革的必要与必然,但除了学习一些理论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积淀文化、学会理解、更好地与人沟通与交流?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不应被字、词、句、篇等固定的模式所束缚,应通过情境创设、角色体验等方式,引领学生去感知语文,体验人物。这样应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一些激发学生对语文兴趣的尝试。  一、新课导入吸引学生萌动的心  在教学过程中,最简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形象化的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语言的功能是奇妙的,有时它的表现力也是有限的;语言大师们常能“玩转”语言,但有时也会遇到“言不尽意”的苦恼,只好把想要表达的意思“寄诸言外”。鉴赏文学作品就应该从语言入手,在对语言进行反复玩味的过程中,逐渐体味隐藏在语言深处的情韵,附着在词语之上的色彩,同时,还要能突破语言的物质形态的局限,去聆听大师们的“弦外之音”,去品尝大师们“寄诸言外”
我曾经听过一句话:“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不好是危险品。”危险品比次品、废品带来的危害大,教师专业能力不论多高,思想不能成长乃至成熟,比一个专业能力一般的人更可怕,其影响的不仅是自己,还会影响别人的工作积极性。笔者认为,在目前时代变迁迅速、巨大的背景下,要解决教师困惑、迷茫、动摇,甚至懒惰、懈怠、应付、消极的问题,必须到传统文化中去寻根,寻找归属感、寻找平衡和追求,主要应通过三条途径
【群文分析】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两首杜甫诗《旅夜书怀》和《阁夜》以及课外的《客夜》和《倦夜》,以“穿透夜色的诗情”为主题,采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旨在指导学生通过涵咏吟诵,把握诗歌韵律,挖掘“夜”的背景意义,体会诗人心怀天下、情系苍生的大爱情感。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对于“诗圣”杜甫也有
《商山早行》,为晚唐著名词人、“花间派”词鼻祖温庭筠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時所作,时年约四十八岁。历来鉴赏者多认为,本词流露出词人苦闷、压抑、悲伤的情绪。笔者读来,却别有一番滋味;词人清早出发,远方赴任船途美景,脚下生风,激昂向上,满怀希望;冷色点缀,暖意盈怀:吟唱出一曲高亢的“行走在人生路上”进行曲。  晨起动身,几多无奈: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清晨,凉风习习,吹动马铃,发出悦
语用教学是从语言文字内部探究教学内容与教学主体之间规律性联系的教学。语用教学是从语文内部的角度来寻找高效语文课堂的实践途径,其核心是寻找文本内部与文本外部的“语用关联点”,尽可能找出和建立阅读与阅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生活的最大和最佳关联。  如何运用语用教学是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然而笔者注意到余映潮老师的课例,很善于从文章的内部出发,对教材进行“表里求索,左右勾联”。余老师曾说:“在课文教学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以为,诗歌教学应与诗歌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相匹配,即要诗歌“诗”教,教出诗的意蕴美感,让学生读出诗意,受到诗意的熏陶。我在教学《乡愁四韵》时,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总结了一些成功的做法。  1.创设诗情氛围  教学是一门艺术,诗歌教学更是如此,需要教师投入激情运用智慧,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殿堂,审美的情景。诗歌的课堂应有诗的情感氛围,因为这种诗情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