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us术中支架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m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Fontus术中支架与传统的Conus术中支架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TAAA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比较两种支架疗效的优劣。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符合排除标准的32例TAAAD患者,15例术中应用Fontus支架(Fountus实验组),17例术中应用Conus支架(Conus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围术期及术后随访6个月的临床资料。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中情况包括主动脉根部及弓部的术式、附加手术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总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左椎动脉缺血时间方面,Fountus实验组要明显优于Conus对照组[(26.7±9.1)min比(32.3±7.8)min,P=0.04;(26.7±9.1)min比(59.6±18.8)min,P<0.01]。两组在围术期死亡率和术后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感染、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床旁血液透析、重症监护室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Conus对照组相比,Fountus实验组在术后胸腔引流量[(769.5±429.1)ml比(935.6±368.2)ml]及输血量[(750.6±281.4)ml比(1015.4±428.9)ml]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在主要心血管病事件、感染、再住院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Fontus实验组降主动脉假腔闭合率明显高于Conus对照组[(0.93±0.25)%比(0.76±0.17)%,P<0.05]。Conus对照组出现1例支架内漏。

结论

Fontus支架在TAAAD术中的初步应用发现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与传统Conus支架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还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进一步验证。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通道长度对制备泡沫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长度的小直径橡皮管水平连接两个注射器,研究通道长度对制备泡沫稳定性的影响。选用5 ml注射器,液气比1∶4,并在室温环境下进行了5组不同长度橡皮管的实验。实验全程摄像,每组设置重复实验4次,对稳定性指标(析水时间、半衰期、泡沫半衰期体积量和析水率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 cm,4 cm,6 cm,8 cm长橡皮管实验下,泡沫的各个析水率时
目的总结颈动脉分叉部肿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并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7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颈动脉分叉处肿块患者46例,其中6例行保守治疗,40例行外科手术切除,手术切下肿块均送病理检查。记录患者术后及随访时的并发症,并观察患者生存情况。结果外科手术切除40例,死亡率2.5%(1/40)。肿块大小为2~6.5 cm×2~5 cm×1~4 cm。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静脉血栓(RV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收治的9例原发性RVT患者的资料。结果9例患者中,初诊误诊1例,初诊漏诊5例;均成功行肾静脉水平以上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均溶栓并长期标准抗凝,症状缓解7例;滤器植入1个月内取出,复查血栓完全清除3例、清除率≥50% 4例、清除率<50% 2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RVT患者
期刊
目的观察外源性一氧化氮(NO)对体外培养的正常及损伤模型中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干预变化,并探讨其修复机制。方法建立HUVEC的损伤模型,利用外源性NO供体硝普钠(SNP)进行干预。实验分为三组:正常HUVEC组(正常组);H2O2诱导HUVEC损伤模型组(损伤组);SNP干预H2O2诱导HUVEC损伤模型组(干预组)。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Hoechst33258蓝色荧光染色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