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世界与其构成原理

来源 :北方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ji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哲学从宇宙中创造出世界。迄今为止,按变化和恒常性关系组合原判断,出现并存在的世界共有四个:世界一:变化之外的恒常性和积木的世界,“谎言产业”甚为重要,产品是连接变化和恒常性的中介者;世界二:变化之中的恒常性和钟表的世界,其主导产业是泛工业化,产品是拥有各种技能的人;世界三:恒常性中的变化和纸币的世界,其主导产业是以知识为核心的信息生产,产品是与现实世界并行的其他世界;世界四:在变化之中创造变化与广告的世界,其主导产业制造超人,产品是神话。
  [关键词]恒常性;哲学;四个世界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8)01-0016-09
  20世纪最知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经济学家与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不管是对是错,其影响都比通常所想象的大得多。事实上,统治世界的不是别的。掌权的人,即使他们认为自己不受知识分子的影响,也常常是已故经济学家(思想上)的奴隶。”有过此类性质论述者也许不止凯恩斯一人。不过,凯恩斯的话传播最广、影响最大。认为主要是经济学家影响那些当权者,其实并不确切。企业当权者自然受经济学家影响,而社会当权者即或接受经济学家思想,也是接受经济学背后的哲学内涵。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学对政治家灵魂深处的作用,是其强调经济人主体意识的哲学观念,正如凯恩斯的经济学给政治注入的更多是社会系统性原理一样。
  世界当然是由人类参与的宇宙过程,人类参与包括人类认知活动界限和人类精神活动内容。今天的宇宙考古学早已熟知宇宙起点,当代天体物理学对宇宙结构认知也逐步深入。宇宙活动自然是世界的一部分。万物在地球上创生演化和人类经历的一切过程,当然是世界的外延。经此番描述,我们又必须登堂入室分析世界的内涵。学术走到这一步,能够担此重任的人类精神部类则非哲学莫属。依笔者之见,能将此事说得一清二楚非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莫属。怀特海把整个宇宙区分成变化和恒常性两部分。把怀特海的语言翻译成现代哲学用语,世界即恒常性和变化的结合与契合。所謂恒常性只是结构信息和结构原则罢了,它们并无物质表达与能量充塞,只是清一色的信息态符号形式。但作为世界的构成,却只有进入人类意识之中才能是其元素。世界的二分法是恒常性和变化,这是颠扑不破的铁律。恒常性又必须是精神现象。世界就是由恒常性的基本属性区分的若干阶段。由此可见,世界在演化。世界的每一阶段不仅由哲学发现,且纯粹由哲学创造。本文的任务就是要展开和阐释这四个世界的哲学基础及其具体形态。
  一、世界一:变化之外的恒常性与积木的世界
  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惟妙惟肖地描述了一个称为洞穴隐喻的故事:“让我们想象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让我们再想象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着路边已筑有一带矮墙。矮墙的作用像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的一道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去表演。”“接下来让我们想象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有的还举着用木料、石料或其他材料制作的假人和假兽。而这些过路人,你可以料到有的在说话,有的不在说话。”
  如果这些囚徒一生就生活在这样的洞穴之中,一生被捆绑着不能回头和站立,他们只能看到影像,听到回声,他们必然把影像和回声当成世界真实和经验的所有内容。
  如果有一个囚徒被解除桎梏,可以转头环视,他一定以为自己看到的是幻象,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如果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他将会眼花缭乱,以至什么也看不见。他会恨那个将其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真实事物。若是他在外面的世界待久了,重新回到洞穴,对于那些把影子和回声当真实的囚徒而言,他的所见绝对不可理解。
  柏拉图所描述的洞穴生活不只是一个玄想境遇。处在原始图腾阶段的人类,就生活在这样一种“洞穴”之中。洞穴的四壁既有个体认知能力低下,又有整体组织方式桎梏,他们坚持认定自己面对的世界完全由变化之外的动力,变化之外的动因,变化之外的目标所决定。世界的变化,以及变化本身均由世界之外的恒常性决定。因而他们不具备自主能力,像积木一样由某种神秘力量摆布。如果人所观察到的千变万化、万种千姿,均是洞穴之外事物投影到我们世界的幻象,那么人也照样是变化之外的真实真相的投影。人类活动和其他事物的种种表征,当然也都是类似于积木一样的结构和造型。世界没有自己的动因、动力、目标。
  这样的世界正是柏拉图哲学的精髓和概括。他认为,理念形式是绝对的和永恒的实在,而世界中实在的现象却是不完美和暂时的反映。我们的世界被另一个世界玩弄于股掌之中,另一个世界即柏拉图的彼岸世界。世界一就是由彼岸世界决定此岸世界真实性的世界。原始二元性的图腾崇拜,欧洲封建制度王权的天命神授,中国皇帝的龙人双性,以及一切由历史决定的权力合法性,均为世界一的变种。
  柏拉图创造了世界一的哲学,这一哲学的系统性原理同样蕴含在其哲学论证中。从彼岸世界的恒常性到此岸世界的变化性,是一种互补的对立,必然要有中介实现两种属性的过渡。在洞穴隐喻故事里,柏拉图设计了一个幸运者,即那个被解除桎梏的囚徒,他为其他迷恋幻象的洞穴居民带来真相。这同样构成一个隐喻。笔者认为,柏拉图把自己隐喻为这个幸运者。难怪他坚持统治民众的国王应由哲学家担任。这无疑表示从彼岸世界到此岸世界的中介应是哲学家而非他人。
  历史和现实中的世界一,正是这种由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中介者来实现的独特社会结构。凡是坚持变化之外的恒常性决定世界变化的人类社会和政治结构,均以生产这个中介者为主要任务的人类活动。在绝大多数人类历史过程中,此中介者即统治这类社会和人群的最高统治者,或称皇帝,或称国王,或称沙皇,或称某某,某某某。因最高统治者充当的中介者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为。在这一点上,柏拉图有些含混不清。哲学家尽管无所不知,甚至无所不在,但却无法无所不能和无所不为。只有实现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为,才能是真正的“假神”,世界上其他事物才能是绝对的积木。   总结和认知世界一的历史,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处在这一阶段的人类只生产一种产品:即生产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中介者——假神。这个过程十分漫长、艰苦、十分黑暗、虚伪。说它十分漫长,是因假神一旦生产出来,会无所不用其极地维持其假神地位;说它十分艰苦,是因凡有可能称为假神的人,均会无所不用其极地争当此角色;说它十分黑暗,是因每一假神均会无所不用其极地蒙蔽那些被它当成积木的人;说它十分虚伪,是因作为中介者的假神必然无所不用其极地装神弄鬼。
  世界一的社会有一“谎言产业”。所谓的谎言产业即全社会的社会活动皆在证明处于恒常性和变化之间的唯一者必然是代表恒常性统治芸芸众生的神。秦始皇一生除战争之外,做了三件大事:修长城、建阿房宫和始皇陵,既是这种产业的典型,又是开端。隋炀帝时期修建的大运河,唐代武则天和唐高宗的乾陵,清代圆明园等均为此谎言产业的明证。
  人类进化一直伴随着世界的进化。世界的进化有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即世界必须从自在的存在,到自为的存在。世界自为存在的条件即世界产生了理性和解构。当柏拉图创造变化之外的恒常性与其所代表的世界后,理性隨之进入古希腊所代表的文明类型。创造了理性可谓创造了人类,即人类的真正创生。而理性本质正如苏格拉底那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即通常所言的反思。认识自己不仅包括认识人类个体,也包括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当世界一的本质被柏拉图总结、揭穿、描述、认知之后,古希腊人开始用世界一的范式来总结、揭穿、描述、认知自己所处的外在环境和人类自己。
  变化之外的恒常性作为一种思维范式,同样能产生认识世界的知识体系。最典型的是欧几里得几何学。欧几里得几何学是最早和最成功的公理体系。由自明的公理推导出定理和命题,进而完成整个知识体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有效手段。欧几里得几何学基本概念即此种变化之外的恒常性。点是没有部分的,线是没有宽度的,面是没有厚度的。这些概念体现了变化之外的恒常性。与欧几里得几何学几乎同时的希波克拉底医学、老普林尼的博物学等,皆为基于同样原理建立的知识体系。当人们开始思索自己周边世界时,世界开始解构过程。
  世界一的解构始于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他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再明确不过地显现其对世界解构的追求。他的著作更具开拓性地带来了世界的分化和理性的光芒。他创造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音乐、生物学、经济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学及伦理学等。他的学说以整体性面貌带来世界二的哲学范式:变化之中的恒常性。世界由世界一进化到世界二,毫无争议,始于亚里士多德。然而,却直到欧洲完成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世界二才建立了自己的范式,开始了辉煌的历史进程。
  二、世界二:变化之中的恒常性和钟表的世界
  亚里士多德既用理论,又用实践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他敢于突破师长模式和独立思考的勇气标志着自己是自为的存在(“自为”一词直到萨特《存在与虚无》一书中,才得以完善其内涵与外延)。亚里士多德将其哲学定义为一种“原因”,宣称其为“研究真实宇宙原因的科学”。柏拉图则将其定义为“理念的科学”,理念是指所有现象的基础原理。师徒二人均认为,哲学是研究宇宙的科学,不过,亚里士多德是透过研究各种特定事物的实质来研究宇宙,而柏拉图则认为,宇宙与其他特定事物不相连,在柏拉图看来那些事物皆为宇宙竖立的样本或模型罢了。对亚里士多德而言,研究哲学意味着从研究特定现象提升为研究事物的实质;但对柏拉图而言,研究哲学则代表从研究普世理念提升为研究这些理念转化的特定样本。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方式既是归纳的也是演绎的,而柏拉图的研究方式在本质上源自于先验的原则。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间根本理念的对立,不正是本文中所说的变化之外的恒常性和变化之中的恒常性的对立吗?
  世界一到世界二最重要的标志,为人不再是被某种神秘力量操纵的积木。人的创生并不在于自身生物性特征,而在于个体人成为恒常性的载体。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和《伦理学》中实现了这一伟大又神圣的目标。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论证了希腊城邦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是一个自然共同体。他还认为,城邦先于家族,而家族又先于个人。人在生成次序中位于最后,在存在次序中则为最先。他的著名论断“人本质上是政治动物”,即对这种理念的充分肯定。政治的动物即拥有自己存在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康德哲学中逻辑优先性和时间优先性的区别即来源于此。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中,进一步确认人是追求幸福的生命过程。伦理学的真实含义即研究人如何实现自己的幸福。幸福就是浸透和充满的生活。美德又分为“理智的美德”和“伦理的美德”或“道德的美德”。就亚里士多德而言,“理智的美德”是一种沉思的生活,即理性地将其发现真理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理智美德以理性沉思活动为目标,是对思想的思想,人在这种活动中获得悠闲自适,且持久不变的精神愉悦,这是人生最高的幸福。“伦理的美德”,是一种在理智指导下的行为美德,即通过理性控制感情和欲望而表现出的德性。此处渗透着休谟目的论伦理学的精髓。“理智的美德”作为理性产物和理性核心,一旦落实到个人身上,“伦理的美德”自然相伴而行。人类个体和群体于此产生。
  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在亚里士多德学说中达到顶峰。这种精神经犹太哲学家斐洛,传到古罗马的巴勒斯坦,深刻影响了犹太智者。基督教在古罗马传播是欧洲社会变革的原动力。使徒时代奠定的组织原则即天主教,形成教皇——红衣主教——主教——神父的科层制,到12、13世纪,成为社会发展和思想深入的严重桎梏。随之而来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这种组织模式,新教即狭义的基督教应运而生。基督教主旨是《圣经》无误原则。新教无教派之上的组织。各教派和教会自行传播圣经原则。此为人类社会第二阶段,即禁锢社会原型,也即变化之中恒常性的最高典范。工厂的出现正是这种组织原则的集中体现。《圣经》作为一种恒常性成为欧洲社会的新标志。世界二开始成熟。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理论。包括如下内容:自然方位——每个元素均会处在相对于地心的不同位置,地心也是宇宙的中心。重力/轻率——为保持相对位置,物体会受到向上或向下的力。直线运动——受到力作用物体会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密度的关系——速度与介质的密度成反比。真空不存在——物体在真空中的速度无穷快。以太普遍存在——空间中所有点均充满这种物质。无限宇宙——宇宙空间没有边界。连续介质理论——原子间是真空的,物质不可能由原子构成。精质——地球上方的物体非由地球物质形成。永恒宇宙——太阳/行星均是正球体,且不会改变。圆周运动——行星沿正圆形轨道运行。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并非要说明其研究成果均能被今天的物理学所验证,而是指出他的物理学研究范式,完全是建筑在世界变化之中的恒常性原理之上。   变化之中的恒常性证明关系是一种实在。正是在此理念支配之下,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尤其是牛顿,在扬弃精神指导下,开启了近代物理学的辉煌时代。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挑战了人类中心性的信念,让宇宙归人关系实在论轨道。伽利略试验证明,感受到引力的物体并非呈等速运动,而是呈加速度运动;物体只要不受到外力作用,就会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开普勒发现行星在运转过程中,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面积相等,证明了开普勒三定律,对牛顿产生重大影响。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经典力学体系,即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地球上一切有关力学的问题均可迎刃而解,宇宙就是像钟表一样决定于其中的恒常性。
  钟表的比喻放之四海而皆准。16世纪之后,解剖学的发展证明人的身体就是一架挂钟。大脑是挂钟的发条,挂钟的指针和刻盘就像四肢和面孔。人类社会是一架挂钟,社会的政治子系统就是这架挂钟的发条。社会其他机构,如工厂、机关、学校、医院、监狱、托儿所等,则是其零件。国际政治同样是一架挂钟,殖民主义政治正反映这种理念。西方国家将自己理解为挂钟的发条,人们争当各种钟表的重要部件。
  在世界二的时代,物质资料生产突飞猛进,工业革命、医学革命、化学革命、教育革命、学术突破等,均在这个时代争奇斗艳,透过光怪陆离的外表,我们必须看到,这个时代的真正产业是生产人的产业。人被禁锢在各社会机构之中,被塑造成各种各样的人才。
  人类行为的解构和个体人的创生被18世纪末叶一位世界巨人书写进经济学里程碑碑文之中。这位巨人是亚当·斯密,这部巨著则是《国富论》。亚当·斯密发现了一只“看不见的手”,正是这只手默默推动国民经济迅猛发展。此即民族国家的政府给每个经济人更大自由,给市场更多权力,给社会分工更广阔空间,世界钟表会变得更复杂、更多样、更美妙、更富活力。世界由简单延续变成发展,甚至变成爆炸。国与国之间的真正比拼也由“装神弄鬼的政客炫耀肌肉”,变成是否真心实意按世界二范式来运转自己的国家。这个世界的主要产品当然就是由分工造就的人群生产的物质和能量。世界二的科学巨匠牛顿和经济学巨匠亚当·斯密的故乡——英国就率先垂范走到世界前列。
  世界二同样也催生了民主政治诞生。在世界一的积木摆盘上,不仅那些代表恒常性的君主不容许芸芸众生参与宫廷夜宴的餐桌,“行尸走肉”们的社会目标只是幻想自己被天上掉的馅饼砸中。只有那些有条件走入世界二的地域和国家,拒绝过去并建构属于未来的新天地时,才能营造出每个人均能充当一种功能的钟表。同样也在英国,敏感哲人洛克完成巨著《政府论》,阐述论证民主政治架构基本原则。理论的创造为政治技术完善提供有力支持。英国自然成为世界二的样板,是一架名副其实的钟表。
  阐释世界二起点时,笔者满怀敬意和惊讶地介绍亚里士多德精确预见了新世界的曙光。但这种巨大超前性不仅让同代人惊愕不解,即使在此后上千年间,也是应者寥寥。古希腊被古罗马人征服后,世界的黑暗更需由政治强人来摆布那些积木建造的标志神明的大厦。世界一的原则即柏拉图理论走红于世自不必怀疑。无论是新柏拉图主义,还是犬儒学派,更不必说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均在手捧柏拉图传递的接力棒。当然,必须承认,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各学科的自然哲学论证,均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之嫌。直到中世纪后期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的狰狞岁月,以及唯名论获胜之后,在世界之中寻找恒常性的趋势才进入哲学视野。近代哲学先驱,如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洛克、贝克莱、休谟等,充分意识到在世界之中照样可得到恒常性青睐。近代哲学集大成者康德,像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科学家牛顿一样,也同样站在了思想家的肩膀上。是他给世界二的理论范式建造了通天的巴别塔。
  如果说亚里士多德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世界二开辟了新战场,那么,康德则是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来完成世界二创生的重任。他那豪言壮语“没有认识论的本体论无效”是照亮“洞穴”的霞光。世界就是世界本身,给世界寻找存在之类的幻想会让人类进入柏拉图的洞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给本体论证明之类的“积木”哲学开出死亡诊断书。他严格证明了世界只是现象的系统,人们对于世界的探索总是遭遇一层一层的现象,如剥洋葱一样,到最后还是洋葱的表象。于是,本体论证明必然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之类的悖论。世界的恒常性就在世界之中。他的《实践理性批判》告诉哲学同行,本体论的追寻最终只能是人自身的存在,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或称伦理学的终极目标。这岂非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如出一辙?上帝存在、灵魂不朽、意志自由——康德伦理学的三定律正是说明本体论就是要人认清自己存在的根据。上帝存在指必有一种合目的性的绝对和唯一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灵魂不朽指人必须要有认识自己的勇气和目标,或者说人要有德性,正如亚里士多德的“理智的美德”和“伦理的美德”;意志自由是指人必须要坚持自己是自己,坚持自己内在意志和持守自身原则。人是人自己,是本体论的最高境界。康德《判断力批判》是论证合目的性既是审美的最高标准,也是判断力的最高标准。世界的合目的性就是世界之中的恒常性。至此,我们给世界二装进一个由亚里士多德为时空起点,康德为时空终点的框架之中。这是一个圆满完美的循环。
  三、世界三:恒常性之中的变化和纸币的世界
  20世纪,人类收获了两个史无前例的精神瑰宝,豪迈地越过20世纪世界的门槛。人类也背负两次残酷的相互杀戮,熬煎在耻辱的岁月中。所谓两个精神瑰宝就是自然科学的重大创新和哲学中的现象学。19世纪的最后一天,欧洲著名的科学家欢聚一堂。会上,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汤姆生(即开尔文男爵)发表新年祝词。他认为,物理大厦已经落成,而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笼罩两朵乌云。第一朵乌云,主要是指迈克尔逊·莫雷试验结果和以太漂移说相矛盾;第二朵乌云,主要是指热学中的能量均分定则在气体比热,以及热辐射能谱的理论解释中得出与试验不等的结果,其中尤以黑体辐射理论出现的“紫外灾难”最为突出。开尔文的话音刚落,就在两朵乌云基础上,产生由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由波尔创立的量子力学,由此改变了物理学面貌,进而改变了世界面貌。哲学上胡塞尔三次突破他所创立的现象学则是另一块人类精神瑰宝。人类的两次耻辱是指兩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史学界倾向于用争夺殖民地的冲突来解释一战,而二战则是一战的继续。原因是一战之后的凡尔赛条约和华盛顿条约过于苛刻地惩罚战败国,尤其是德国,给后来的二战埋下祸根。由此可见,欧洲发达国家首脑在争当世界这架钟表的心脏。战争宣泄了人类作为动物的种属,即野蛮、残酷、疯狂等不计后果的非人性特征。战争让人类反思我们的文明和文化出了什么错?后来的事情证明问题出在了政治落伍于世界本质。世界已进入世界三,而政治还停留在世界二。世界在我们的体系中被定义为纸币世界。在未彻底阐释纸币的世界属性之前,最低可认定权力的媒体已从暴力变成金钱。竞争的方式和目标不是把对方杀死,而只需征服。在新的世界里土地作为主导资源已不再时髦,货币才是新的主导资源。   笼罩在物理学之上的两朵乌云在20世纪初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爱因斯坦追逐着迈克尔逊·莫雷试验中反映的不自洽性而创立了相对论。相对论的最大特点是一些事物包括时空本身,均是相对的,只有一个事物是绝对的,那就是光速,即光速不变原理。或用本文术语,即一种恒常性。波尔则是目不转睛地盯住黑体辐射背后的秘密,并由此创立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理论的关节点是以普朗克常数为单位的粒子表现出的波粒二相性,普朗克常数同样是一种恒常性。以普朗克常数为界限,大于普朗克常数的时空到宇宙大尺度的時空,则是宏观宇宙;小于普朗克常数的时空为微观宇宙;宇宙整体性尺度当然是宇宙量级。宇宙的根本特征由微观和宏观属性决定。于是,20世纪的物理学严格证明了确立恒常性中的变化即宇宙本质。
  哲学有史以来从未像现象学那样与科学范式契合得天衣无缝。胡塞尔创立现象学根本目的是寻找哲学研究恒常性,即哲学必须研究的对象是像其所表现那样的事件和行动。目标是发现人类行动和合理性的构成意义的条件。胡塞尔的一生孜孜不倦追求这个目标,并为此不断否定自己,为了哲学的恒常性贡献毕生精力和生命。
  胡塞尔哲学第一阶段是对于共相客观性和实在性的建立。在胡塞尔第一部著作《算术研究》中,将算术规律归结为经验的心理活动规律。当胡塞尔认识到这样必将否定逻辑规律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进而导致不承认绝对真理的存在时,为澄清这种错误倾向,他又撰写《逻辑研究》(第一卷),批判了心理主义,指出心理主义哲学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自然规律和逻辑规律,自然规律是关于事实之间联系的规律;而逻辑规律是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规律;自然规律是经验的概括,只有偶然性;而逻辑规律则是先天的原理,具有必然性;因此,把逻辑规律归结为心理规律显然错误。正是基于这种批判,确立了逻辑规律的客观性、自在性,以及普遍有效性,被认为是“拯救了共相的客观实在性”。
  胡塞尔哲学的第二阶段,是指先验现象学的正式形成。其标志是《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问世。现象学研究对象不是人类心理现象,而是纯粹的意识;人类的心理现象不过是纯粹意识的一个实例而已,为此,胡塞尔认为,现象学应是一门纯粹的意识论。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谈及“意向性”,但只是把意向性当成本质直观观察到的结果:所有意识皆为关于某物的意识,朝向对象是意识最普遍本质。这里胡塞尔仅说明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结构。然而,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中,胡塞尔扩展了“纯粹意识”的功能(意向性功能),它不仅意味着关于某物的意识,还构造出意向对象,此即表明意向性不仅具有“朝向性”,还具有“构造性”;意向性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结果。胡塞尔通过这一转变,开辟出现象学研究新领域,即“意向对象”领域。而这一转变也是胡塞尔一生思想的第二次转折。
  胡塞尔哲学的第三阶段是确立交互主体性作为人类存在的恒常性。其标志就是《笛卡儿的沉思》发表与其中“交互主体性”的提出。“交互主体性”可表达为:在先验自我构造出先验事物,以及由这些事物组成的自然视域之后,怎样再构造出他人和由他人组成的社会视域?从现象学意义观之,至少有两方面值得考查:一方面“交互主体性”意味着相对于自我的他我,相对于自我主体而言的另一主体,显然不再是传统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一客体关系,而是一种新型关系:主体一主体关系。换言之,“这里的问题不在于传统的认识论问题:我作为一个主体是否以及为什么能够认识客体?而是一个新认识论问题:我作为主体是否以及为什么能够认识另一个主体?另一个主体如何对我成为有效的事实。”另一方面,“交互主体性”问题还表现为“我”与“我们”的关系,即个体的“我”如何与总体的“我们”具有共通性,以及他们之间沟通的可能性。可将问题进一步表述为:为什么有些东西对于“我”,以及“我们”有效,此时我们称之为“客观性”,为什么有些东西只对于个别的“我”有效,而对总体的“我们”无效,此时我们称之为“主观性”。其一,实现了先验现象学从“单个的主体”到“复数的主体”,从“先验自我论”到“交互主体性现象学”扩展的意图,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唯我论”和“自我论”的指责。因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表明各个主体之间存在某种共通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客观世界先验地成为可能。
  胡塞尔哲学第四阶段是生活世界理论研究。胡塞尔在其最后一部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提出“生活世界”理论。相对于“生活世界”,胡塞尔还在某种程度上指出另外两个世界:科学的世界和纯粹意识的世界。对胡塞尔而言,客观的科学世界已远离了活生生的主观的生活世界,从而必然陷入一种深度危机;而摆脱危机的唯一出路就是反思“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在自然态度中的世界,是必须得到还原的世界,它只是先验现象学的“前史”,而从“生活世界”向“纯粹意识世界”的转变,就是从自然态度到哲学态度的转变。当然“生活世界”相对于另外两个世界,还具有某种奠基性地位,不论是客观的科学世界,还是纯粹意识世界,均应以“生活世界”作为前提。胡塞尔通过分析“生活世界”概念,实现在先验态度中发现纯粹意识及其相关物的本质结构。分析生活世界是达到本质直观的重要手段。
  胡塞尔的哲学实践正是本文总结的在恒常性中寻找变化的过程。哲学活动和哲学内涵高度契合,可总结为哲学就是使人哲学化,首先即哲学家自己哲学化,胡塞尔在自己的恒常性中寻找变化。世界三正是在恒常性中寻找变化的世界。
  对这个世界的最好模拟和类比的事物,即纸币。纸币是一种面值确定,而实际价值时刻变化的事物,也就是纸币始终拥有恒常性,却不停变化。毫无疑义,世界变化最快、最多的现象就是纸币中蕴含的价值。因此,将这个世界命名为纸币的世界。
  为说明纸币的神奇性,有必要回顾货币制度历史。自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后,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实行了金本位制,而且是典型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为筹集庞大军费,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24—1928年间,资本主义世界曾出现一个相对稳定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先后恢复到大战前水平,并有所发展。各国企图恢复金本位制,但因金铸币流通基础已被削弱,典型的金本位制不可能恢复。当时除美国外,大多国家只能实行无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此即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这些货币制度也称为不完全或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该制度在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逐渐被各国放弃,纷纷以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实际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美国国内不流通金币,但允许其他国家政府以美元向其兑换黄金,美元是其他国家的主要储备资产。其后受美元危机影响,该制度逐渐开始动摇,至1971年8月,美国政府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并先后两次将美元贬值,这个残缺不全的金汇兑本位制随之崩溃,现在则是清一色的纸币发行制度。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笔者认为,纸币是这个世界的象征。原因即在恒常性中创造无限能力,正是纸币的神奇之处。   20世纪后半叶,托夫勒将其命名为第三次浪潮的时代。第三次浪潮发生在第一次产业即农业和第二次产业即工业之外的所有其他产业。第三次产业大多以精神生产为主,精神生产价值不应由物质来衡量,金本位制度显然不适应其生产能力。可无限增值的纸币才更适合新世界需要。20世纪50年代,体育产业崛起,创造了许多价值增值奇迹。像美国NBA篮球产业,创造数不胜数的篮球明星,创造无法计算的社会财富,其本质正是在保持恒常性的情况下,让变化突破原有局面,从而使价值无限增加。20世纪最后20年里,计算机产业兴起。出现在短短数年间,就把一个人变成亿万富翁的现象,比尔·盖茨、乔布斯等皆如此。原因是纸币的世界具有无限创造力。
  纸币的世界最根本的突破是突破实在局限,或称在场性的局限。所有物质及其变体能量均受生产工具和生产条件限制。只有精神生产不受此限制。纸币的世界正是生产精神的世界。这个世界所要突破的最后限制,就是突破政府对于生产价值符号的限制,即印刷纸币的权力。奥地利经济学派最知名经济学家哈耶克在其生命最后岁月撰写《货币的非国家化》,他提议货币制造最后要由私人银行负责,货币本身要突破垄断的可能性。这一天终将到来,虚拟世界的比特币,就是最好的尝试。
  当人类进入钟表的世界,处于这个世界的国家和民族当然是和那些处于积木的世界的国家和民族共时地存在。但是,彼此绝不能兼容,殖民主义现象就是不兼容的具体表现。只有到了世界三即纸币的世界,本来是历时存在的世界,却可共时地并存。这就是今天地球上世界一和世界二与世界三并存的条件。早在20世纪,波普曾创造一套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客观物质世界、主观精神世界和客观知识世界。以笔者观之,这套关于世界多重性的理论仅为一种隐喻,并非真实的多重世界,它们只是建立在集合理论基础上的同类元素的共在。客观物质、主观精神和客观知识相互包容,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无法将它们严格区分开来。只有在恒常性中创造变化,确认变化,世界才能分为多重和多个。
  20世纪末叶,人类有一项迄今为止无与伦比的重大创造:虚拟世界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创生。将两个学科并行不悖地结合,构成一个新事物,最典型的是计算机。物理学中开与关两种状态和数学中的二进制结合,创造了计算机。计算机和在计算机上实现的虚拟世界、互联网是在恒常性中创造变化和发现变化的标准和样板。二进制这个恒常性演化为千奇百怪、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状态和事物,虚拟世界在其之上产生。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同样以恒常性中的变化为组织原则,然而,二者却可严格区分,相互独立,均是世界三的子世界。这两个世界的共在证明世界首要原则是正义一元性,这也同时说明怀特海关于世界和上帝的关系准则必须受到限制。即只有一个上帝和多个世界才是可能的,多个上帝和多个世界不可能共在。
  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最根本区别是前者存在的维度只是一维,即时间维度。世界的冲突归根结底是空间有限性的制约。只在时间中存在的虚拟世界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可充分和必要地证明,无论人类数量达到何种数量级,均能被这个世界接纳。今天互联网带宽完全可能容许全世界数十亿人均有自己的位置。
  虚拟世界的实现,让每个人在世界之内拥有既能倾听,又能言说的权利上;既能爆料,又能批评的权利;既能生产,又能消费的权利,于是,在正义一元性或称普遍价值的情况下,实现平等和共享的条件就已基本具备。如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网站即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贵尝试。在现象学基础上产生的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均主张世界平面化,主张自我独立性,主张个体人蕴含的普遍人格和大写人格,这些哲学上的人性要件,依靠虚拟世界,均可获得实现条件。
  因世界三包含虚拟世界这个子世界,当代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生产精神的世界,精神生产是这个世界的真正产业。生产人是生产个体,生产精神则是生产人类。如此我们的时代具备以下特征:大数据、自媒体、去职业化、规则转型、精神生产方式变革、人类整体性生命等。
  大数据是指当代生产的数据或信息多到不可数,每三年会翻一番。自媒体是指每个人皆可创办宣传媒体,如同传统报纸或电台、电视台。去职业化可在滴滴打车等新事物中见出端倪。因互联网上发表文章不限内容,所有学科、技术、理论皆可,精神生活已无秘密可言,各种职业专业化特权将被打破。2016年,谁也未料到作为政治素人的特朗普竟能当选美国总统,这就是去职业化的结果。人类精神生产方式已不再局限于完全使用符号和形象来生产精神产品,如数学、物理学、化学、文学等用符号表达,绘画、雕刻、音乐等是用形象(音乐用听觉形象)表达,除此之外,现代则又使用程序生产精神,如计算机下棋、计算机模拟等,皆为精神生产。规则的转型是指当代世界将更多使用围棋规则,而非象棋规则。象棋规则中棋子是有加权的,如“车”比“马”好用,“马”比“卒”好用。围棋规则则是任何棋子均为平权,当一个棋子落到棋盘上,就能获得胜利时,这一刻它伟大而又辉煌;当胜利实现之后,这个棋子又归于平常和普通。在这种世界的作用之下,人类的整体性生命即将实现。但那时,人类将是不死的整体性生命。如笔者在《人类永生和死亡焦虑》一文中所证明的那样。
  四、世界四:变化中创造变化与广告的世界
  笔者将世界四命名为“广告的世界”。前三个世界,皆是围绕恒常性的漩涡形成的洛伦茨吸引子,决定性因素是恒常性,的确符合人类历史上对于世界的创造经历,寻找不变的事物始终是此前人類的努力方向。然而,对于恒常性这个范畴,哲学家早就看到在大尺度时空之中,恒常性其实是不折不扣的幻象,或是人类在自己有限时空尺度中的假设。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曾言,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物只是变化本身。《易传·系辞》也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易经》就是关于变化的书。持此观点之人数不胜数。然而,人类在构建世界过程中,却屡屡忽略这一原理。   按世界和宇宙本质思考,一切均在变化。思考宇宙与世界中的关系,仅剩此变化与彼变化的关系。如将着眼点置于变化之中寻找变化较慢的事物,实质上变成在变化之中寻找恒常性,类似于世界二,甚至是世界一。由此可见,在此变化之中创造或发现新变化,就只能确认变化更快的事物,以及变化更多的事物,这几乎是世界构成原则中最后一项。把变化与恒常性作为世界的维度和值,所能出现的世界至此便已穷尽世界的可能性。
  当思索世界四的案例时,令我印象最深的即美国人在品牌价值上的创造力。世界上产生了一门最新学问——增长解剖学(Anatomy of Growth)。其研究内容中有一项专门研究品牌价值。奥姆尼康集团旗下的品牌资讯公司Inter-brand,2016年在《商业周刊》发布全球顶级品牌排行榜,为衡量品牌这种无形资产提供有效的价值评判尺度。品牌排名次序是:苹果、谷歌、可口可乐、微软、丰田、IBM、三星、亚马逊、奔驰、通用。在Interbrand推出的“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中,苹果连续第四年处于榜首位置。而可口可乐在2013年失去这一地位,之前它占据榜首达13年之久。
  以苹果和可口可乐为例,可从这组数据中更好地理解品牌价值概念:在Interbrand 2016年榜单中,苹果品牌价值1781亿美元、苹果公司市值6191亿美元(10月9日),占28%;可口可乐品牌价值731亿,市值1796亿美元(10月9日),占40%。这意味着相对而言,可口可乐更倚重品牌价值。换言之,即便市场上出现一模一样的产品,如失去红色标志和经典瓶身,也就失去了魔法;对于苹果而言,一旦市场上出现可与iPhone竞争的产品,苹果会更易受到威胁。这就是说,可口可乐公司是靠宣传品牌即广告创造可乐神话。
  简短介绍可口可乐能说明它是如何以创造符号效应打造集团形象的。1886年,美国乔治亚州的约翰·彭伯顿药剂师发明了一种饮料配方,称为Pemberton’s French Wine Coca,当时配方含可卡因和酒精。当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和富尔敦县(Fulton County)发出禁酒令,因此,彭伯顿发明可口可乐,即无酒精版的Pemberton’sFrench Wine Coca。1887年,彭伯顿将部分股权卖给艾萨·凱德勒(Asa Candler)。1892年,艾萨凯德勒设立可口可乐公司。1894年3月12日,可口可乐首次以瓶装发售。50年后,可口可乐已成为美国的象征。1903年,可口可乐成分中已无可卡因。1915年,可口可乐曲线瓶由Alexander Samuelson发明,称为Hobble skirt。1921年,可口可乐副总裁Harrison Jone设计将六罐可乐瓶装于一箱。1926年,可口可乐公司第一次采用广播广告。1941年,可口可乐第一次在广告上使用“Coke”。1955年,可口可乐首次以罐装发售。1985年,塑胶瓶可口可乐问世。2014年5月6日,可口可乐公司宣布,所有饮料将不再添加溴化植物油。
  可口可乐于1925年传到中国,早期在中国译名为“蝌蝌啃蜡”,但因销路不佳,在公司350英镑的悬赏之下,改名为“可口可乐”,这一译名产生的魔力无法估量。1979年,可口可乐重返中国。目前,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均进口可口可乐。谁还能说可乐王国不是在变化之中创造变化的典范呢?
  另一与可口可乐构成竞争的公司是百事可乐。百事可乐于1890年由美国北卡罗兰纳州一位药剂师迦勒·布拉德(Caleb Bradham)所创,初名为“Brad’s Drink”,1898年8月28日更名为“Pepsi”,并于1903年6月16日将其注册为商标。百事可乐于1923年宣布破产。1931年,百事可乐被Loft糖果公司主席Charles G.Guth收购,再度出现在市场上。
  1940年,百事可乐推出全国广告,其广告主题“Nickel Nickel”颇为流行,被译为55种不同语言。百事可乐于上世纪50年代大卖广告,邀名人为产品代言,销量直逼可口可乐,但终未超越。1964年,百事可乐开始推出无糖的健怡版。上世纪80年代,百事与可口可乐竞争更为激烈,百事推出一系列以挑战为主题的广告,迫使对手销量下降,可口可乐不甘示弱,推出“新可靠可乐”为主题的广告。
  列举一个名单,我们就会明白这是什么现象:迈克尔·杰克逊、迈克尔·J.福克斯、麦当娜、大卫·贝克汉姆、罗纳尔多、罗伯托·卡洛斯、弗朗切斯科·托蒂、克莉丝汀·阿奎莱拉、布兰尼·斯皮尔斯、碧昂丝、粉红佳人、珍妮弗·洛佩兹、利昂内尔·梅西、妮琪·米娜、凯里·欧文,皆是发达国家代言百事可乐的明星;张国荣、郭富城、王菲、日南响子、小锦八十吉、陈慧琳、谢霆锋、郑秀文、藤冈靛、周杰伦、蔡依林、刘德华、陈冠希、古天乐、姚明、F4、Rain、罗志祥、李准基、黄晓明、吴克群、Super Junior-M、成龙、张柏芝、林俊杰、余文乐、东方神起、张国立、霍思燕、杨幂、韩庚、吴莫愁、INFINITEi、KON,皆是代言百事可乐的亚洲明星。
  明星是最低创造二次的人。一次是创造了自己出神入化的本事,一次是创造了一种符号,或是音乐符号,或是体育符号,或是角色符号。一言以蔽之,他们让自己分解和分裂,在各种角色之上凸显神性。百事可乐正是依靠神的功能和可口可乐抗衡。到此,笔者等待着理论突破。
  《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是在当代学术界最轰动、最锐意大胆的学术著。两部书命名那么有魅力,那么有磁性,那么有深度。著名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说,哲学揭露秘密的不是结论而是问题。我们看赫拉利的问题就能了解他的思想深度。“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不同的人,但今日,世界舞台为什么只剩V了我们自己?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从雪维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壮踩上月球的脚印,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我们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的?从公元前1776年的《汉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从兽欲到物欲,从兽性、人性到神性,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快乐吗?我们究竟希望自己得到什么、变成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必然是给人类未来,给人类本质,给人类走向一个全新的答案。人类历史就是从动物到上帝的神奇过程。人将成神。此即是赫拉利引爆的精神原子弹。未来世界是极少数人成神,却把整个人类带进神圣、神奇、神迹的世界。他们创造属神的事物,却必须在普罗大众的认同V变成建筑天堂的理念和材料,于是,整个人类成神。神是不死的,当然人类也不会死。
  世界四有自己的产业。这个产业即创造创造,也就是在变化中创造变化。世界四的产品不言而喻就是神。比尔·盖茨、乔布斯、迈克尔·杰克逊、迈克尔·乔丹,谁能说他们不是神呢?盖茨创造了用鼠标在虚拟世界里走路,乔布斯创造了用手在虚拟世界里走路,迈克尔·杰克逊把演艺界奇迹移植到饮食产业,创造了百事可乐的奇迹,迈克尔·乔丹把体育界的奇迹移植到鞋帽产业,创造了耐克公司的奇迹。篮球新星库里代言安德玛鞋业,他正在一步步创造奇迹。有了神才会有新世界。
  世界四创造的神是真神。真神的特点在《圣经》中已有充分表征。残暴统治世界的神均是假神,就像在世界一中的假神那样。所以,新约圣经中的神只是有爱,有希望,有救赎,有信仰,有终极关怀。所有创造的神把自己的创造置于人类的终极关怀之中。当人类相互没有敌意、没有个人独裁、没有谎言欺骗的那一刻,人类真正成神。人类的精神历程即从假神到真神的过程。人的类本质即人是自我创造的生命。世界四就是人的类本质的实现。
  可以大胆预见,当世界四的运行规则成为世界主流时,严格的职业界限消亡,贫穷和富裕的界限消亡,自我和他者当然也就消亡了。
  当我完成最后一部分时,一个最大的困难凸显出来。即尚未在自然界中找到与世界四的运行规则同构的现象。但在宇宙的不同量级却能发现其进化速率的根本差别。加拿大哲学家沃杰·希乔斯基有一篇很有见地的论文,论证了这种进化量级。他的结论是:A.地址进化/宇宙进化大于一;B.生物进化/地址进化大于一;C.智能进化/生物进化远远地大于一;并且B/A大于一,C/B大于一。此即在说明人类就是这种在变化中创造变化的生命。
  [责任编辑 张晓校]
其他文献
有关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问题,中外文献和记载虽多,但属于第一手的主要是中文和荷兰的文献记载。由于台湾郑氏为清朝招降,中国的档案几乎全部散失,现在所能看到的有关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仅有四种:即杨英《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以下简称《从征实录》)、阮曼锡《海上见闻录》、夏琳《闽海纪要》、江日升《台湾外记》等,由于记载过简,又常有残缺,因此必须和荷兰材料相互参证。后者虽出于敌对方面的记录,但它具有另外的特点,恰可与中国文献截长补短。
VSC-HVDC是利用自换相电压源换流器VSC进行直流输电的技术,其通过控制VSC输出电压的幅值和相位就可以分别控制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是近年来来出现的一种新型输电技术,现就VSC
近期,青岛欧锴(0AK)中央空调有限公司在河南地区的业绩突飞猛进,销售额屡创新高,成为国内市场空调旺季的新一轮领头军。河南鹤壁农科院、许昌大酒店、洛阳陆家领商务酒店等项目均
高旅游规划学是旅游类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实践性较强,为达到课程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教学法为基础,创造了基于理论—项目—体验的"TIE"教学模式,并在实际运作中
《尚书·甘誓》是研究我国夏代初期历史的一篇重要文献。《甘誓》其文,《尚书》今、古文以及《墨子·明鬼》等篇都把它称之为夏书,虽然已经不是夏人原来的著述,但它是出自先秦时期的纪录殆无疑问,因此仍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也历来为研究夏史者所重视。
阐述了低压配电系统电气线路、设备接地故障的危害性,以及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密度是初中物理重要概念,密度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近来各地中考题涌现出不少的设计题实验题:这类题源于教材,又不拘泥教材,题型具有新颖性,灵活性,创新性等特点。
期刊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
翁飞同志在《历殳模式与历史规律》一文(载《中国史研究》一九八六年第四期)中,指出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无法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企求于建立各种模式来与规律刘抗”的现象之后,并没有进一步剖析他们的那些模式以及怎样用来对抗历史发展规律,却把笔锋一转,写道:
主要对一台反应器热水系统夹套管减薄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汽蚀是造成减薄的主要因素,阐述了形成汽蚀的原因及采取的应对措施,为同类型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