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师生媒介素养的调查分析*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l9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调查缘起
  20世纪以来,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迅速。科技的发展进步,生活水平的改善提升,知识文化的普及发达,使新闻传播媒介日趋多元,传媒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的影响越来越大。基于此,课题组自2011年2月到6月,分别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玉林师范学院、河池学院开展调查,希望通过对中国西南三所地级市高校展开调查研究,分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师生的媒介素养状况,找到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法,切实提高该地区受众的对媒介的认识和参与能力,以利于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传承,提升当地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南疆国门,在路陆上连接东盟,具有跨国跨境的边疆特色。玉林师范学院紧靠广东,经济发展较快,思想活跃。河池学院处在云贵高原余脉,为革命老区,属后发地区。三所高校师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具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部分的代表性,其调查结果能对当地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实证依据和理论参考。
  在中国,报纸、广播、电视,习惯上合称新闻事业,又称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新闻媒介、传媒等。在西方国家,大众传媒则包括书刊、电影、戏剧等。[1]p72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思能力。[2]媒介素养研究与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及其相关理论体系的构建,在信息化、媒介化时代,对地方文化、经济、教育,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的开发、进步、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欧美部分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已进入正式课堂,成为学校正规教育内容。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日益受到重视,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陆续开展调查研究,继而在西安、徐州、乌鲁木齐、邯郸等城市展开。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及其本土化,将使高校师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培育高尚人格和健康个性,更理性地生活、学习、工作。认识媒介、利用媒介、创造媒介,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服务社会以及能力素质的提高,具有模塑效果。
  二调查的意义及方法
  21世纪,信息以几何数级的速度传播,媒介飞速发展,通过媒介维权以及利用媒介宣传地方民族文化,积极参与世界发展,共享世界文明成果,成为必然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2012年1月16日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规模达到5.13亿人。传媒受众越来越多,媒介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对现代民众的影响前所未有。综观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众利用媒介宣传自身优势、发展经济,保护、传承地方文化等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高校师生了解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的信息传播特点、意图、规律,把多媒体资源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认识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判断、评估其真伪优劣,提高自身素养并提升媒介素养能力,[3]为日后发展,把握时代步伐等夯实基础。基于此,课题组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辅之以少量的面谈、电话采访等,在三所高校以师生为平均划分点,各发放调查问卷60份,共计360份。其中,教师类共收回有效问卷144份,学生类共收回有效问卷份数150份,两者总有效率为81.7%。
  三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1师生从事的媒介活动
  日常从事的媒介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受众的媒介素养内容之一,从中可看出其信息识别能力、分析批判能力以及信息获取能力。参与媒介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之一,通过分析师生们参与、关注的媒介内容,可看出其媒介喜好、性情动机,看书能否使用媒介、有效利用媒介,以及正确获取媒介信息的能力。
  从上表看出,三所高校师生主动参与媒介活动的意识并非很强,比例较高的仅是在网上发布新闻(帖子),以及通过媒介购物,其媒介参与能力有待提高。从直接通过媒体购物一项来看,学生大大领先于教师,说明青年学生接受新生事物以及冒险意识要活跃于教师。
  “当遇到问题需要从媒介上查询时,你通常知道怎样从报纸、电视、网络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面对这样的问题,超过一半的师生回答能通过媒介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说明在信息时代、媒介时代,师生们大多能利用媒介来为自身服务,他们与时俱进,少有囿于象牙塔而落后于社会的。超过七成的师生能通过媒介查询信息,说明其基本媒介使用能力较强。
  从表二看出,超过三成的师生能快速地从媒介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也有34.87%的师生要花较多的时间才能完成该项任务,43.75%的教师查找信息比较费劲,甚至超过半数的教师要在媒介上花费较多的时间才能完成任务。说明师生们的媒介操作水平仍有待提高。
  “能否主动选择和自己相关的信息,并有效加以利用,体现了一个人能动的媒介消费能力,是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4]超过六成的师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的信息类型,说明较多的师生使用媒介目的明确,能在信息海洋里辨明方向,没有“因媒介使用沦为大众媒介或讯息的奴隶”[5]p305。
  在调查中,课题组还发现,超过84%的教师认为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对生活影响越来越大,82%的学生认可此说,只有6.25%的教师和4%的学生有相反的认识。另有10%的教师和4%的学生说不清楚现代媒介对其生活的影响。可知,绝大多数师生已经感触到现代媒介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同时也说明传媒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成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
  2师生对媒介宣传活动的满意度调查
  媒介宣传满意度是媒介素养的内容之一,从中可分析出受众的独立思考意识、思辨能力、媒介批评批判、审美能力,以及客观的思维能力。
  从调查结果分析,61.24%的师生对主要媒介在发布党和国家法令、法规、政策方针方面表示认可,只有少数师生对其持否定态度,另有四分之一的师生持中立态度。说明师生们较关心媒介宣传的内容,关心国家政策以及国家大事。从受众的媒介满意度可推知其参与媒介的能力以及媒介参与意识。
  三所高校师生对主要媒介报道世界各地发生的重要事件持较高的肯定态度,认可其该方面工作的超过77%。说明师生们较关注时事政治,关注世界的变化与发展,认可主流媒介的新闻报道。
  有近40%的师生对主流媒介在及时提供经济生活相关政策、信息表示满意,但也有40.2%的师生认为其可圈可点,另有13.91%的师生不满意媒介的做法。可见师生们有着较强的独立意识,并未和媒介人云亦云,作为掌握较高知识与技能的人才,他们具有较高的个人辨识能力。
  从上表可见,师生们对主要媒介为受众提供生活服务、引导消费的满意度接近半数,有35.83%表示说不清楚,另有14.33%对之持否定态度。说明有半数的师生对此认可,但也毋庸置疑,不少师生对媒介的此项工作还是有较强的自我分析能力及看法,该调查也进一步说明、印证“魔弹论”的错误与偏颇。
  3师生的媒介动手操作能力
  从上表统计结果看,绝大多数教师对简单的计算机日常办公操作都能运用自如,但是在调查中课题组也发现有少数学生对于基本的操作还有待加强,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对计算机常识及普通技能未能领会应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决策部门应有对应的解决策略。
  从上表看出,师生们对操作技术含金量较高、较难的项目就显示出一定的困难,甚至无从下手,由此可以推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级市高校师生在计算机媒介的消费、应用等方面还应加强和提高。
  调查还发现,有43.75%的教师能使用网上电话,24%的学生也能进行该项操作;有50%的教师和38%的学生进行过网上炒股;有8.4%的教师和6%的学生不懂得在线聊天或参加网上讨论(如BBS、QQ、MSN等);4.2%的教师和28%的学生不能使用搜索引擎查询信息;20.8%的教师和30%的学生不会玩网上游戏。可见,师生们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师生的媒介需求
  课题组对师生们的媒介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从统计结果来看,教师们都比较关心社会、时政新闻和科普报道,其次是体育、财经、娱乐等,符合其科研型身份,他们关注最新的前沿信息,关注国家政治和新闻,其次才通过媒介来娱乐。多数教师较少关注天气及财经类节目,说明该类内容对其影响不大,也表明较少有教师进行经商活动。教师们对媒介内容的选择较高雅、文明,理性较强,没有“因媒介使用沦为大众媒介或讯息的奴隶”[5]p305。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较多关心社会新闻以及戏剧、综合文艺、娱乐类报道,同时他们也通过媒介来了解科普、财经、天气等知识,“使自己成为机警而又有鉴别力的阅听大众。”[6]
  从获取信息的多寡顺序分析,师生们两个年龄层次的差异导致群体性对媒介喜好不同,教师们更相信传统传媒,表明其求稳求实的心理;学生更倾向于新兴媒体,他们更多地依赖学校、互联网,更多地从教科书等获取知识与技能。
  5影响师生思想观念的信息媒介
  调查结果表明,网络对教师们的思想观念影响最大,其次是图书,之后是电视、学校、报纸等。越来越多的教师离不开互联网,其影响要大于电视、报纸、图书,亲戚朋友的影响度反而排在最后。新闻媒介把个人和世界联系起来,增强各地人民的彼此了解和交流,但人与人之间的亲身交往被人与机之间的交流所取代,人际交往日益淡漠。[1]p156在同一问题上,学生的表现与教师也有所差异,有64%的学生认为图书对自己的思想观念有较大影响,其次是网络,再次是电视,最后是亲戚朋友。中国是传统的人情社会,信息化时代带来社会转型,带来民众思想观念的改变。媒介的革新成为民主与文明的一种表征方式,传媒的发达提高了人类的传播能力,媒介革新成为文明与民主进步的表达方式,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带来新机遇,同时也冲击了传统社会。[7]
  四结论及思考
  第一,师生们使用互联网比较频繁,网络依赖大。其使用媒介的目的较明确,多数是为了丰富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家方针政策等,多数师生能通过媒介寻求到解决部分疑难问题的答案。三所高校都是在高等专科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仍肩负着培养地方中小学师资的重任。因此“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媒介丰裕的信息时代恰当地运用媒介,促进自身健康发展。不仅要做媒介信息的消费者,更要做媒介信息的创造者和良好媒介环境的维护者”[8]。
  第二,教师们关心媒介上宣传的国内外大事,关心科教科普。大学生能运用现代传媒为自身的学习、生活服务,其媒介素养仍有待提高和完善,高校应对其进行教育,使其生成健康个性与健全人格,成为时代的主动驾驭者,“而不会因媒介使用沦为大众媒介或讯息的奴隶”[4]。
  第三,三所高校地处中国西南部,教师们的媒介素养普遍较高,能紧跟时代发展要求,能清醒、理智地使用媒介。大学生也能通过媒体找到自身需要的讯息,但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三所高校师生对于技术难度较大的网络技术少有接触,甚至感觉无从下手。
  计算机病毒的泛滥,淫秽色情信息的传播,影视暴力的扩散,垃圾短信的播布,假新闻的误导,更要求我们在媒介使用的过程中,有正确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因此“认识传媒,选择和接触传媒,解读、甄别和判断传媒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9]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http://www.medialit.org
  [3]李德刚,何玉.我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J].中国教师,2011(1).
  [4]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997(1).
  [5]施拉姆.大众传播的责任(程之行,译)[M].//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6(03).
  [7]黄新宇.传媒革新:民主与文明的进步表征[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8]尉天骄.南京市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9]周丽.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J].当代传播,2010(3).
其他文献
农业科学数据是农业科学研究得以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宝贵资源.农业科学数据溯源目的是为了实现数据的追溯,确保单个溯源记录真实性及记录顺序不会被修改.而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