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的含义推断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3563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涉及释义正误判断、文意的理解判断和文言翻译等,范围广,数量大,赋分多。因此,文言实词的复习备考是个浩繁的工程。
   对文言实词的理解除了平时的大量记忆积累外,“推断”不失为一种主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体现在:
   一、代入断定法
   对于释义正误判断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解释正确通顺者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诣:赴任)
   B、以取诸侯(取:取得)
   C、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除:任命)
   D、后坐事免官(坐:座位)
   解析:坐,解释为“座位”,代入原文,显然不通。代入它的另一义项“因犯……罪”,则语句通顺。答案:D。
   二、因文定义法
   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勋奏绌遣(绌:罢免)
   B、并表勋父信有功于太祖(表:上奏章)
   C、敬恒皇恐,长跪谢(谢:谢罪)
   D、莫不为勋叹恨(恨:痛恨)
   解析:前文有“勋内行既修,廉而能施,死之日,家无余财”说明鲍勋死得可惜,这里的“恨”应解释为“遗憾”。答案:D
   三、联想课文法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过的知识,相应迁移,举一反三。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再遇陈设(及:趁着)
   B、寻知代州(寻:不久)
   C、会暮,约诘朝合战(会:适逢)
   D、援不至,遂没焉(遂:于是、就)
   解析:看到“及”可联想到《过秦论》中“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应理解为“等到”,故A项错误。看到“寻”字,可联想到《桃花源记》中“寻病终”,应作“不久”解。看到“会”字可联想到《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道不通”,应作“适逢”讲。看到“遂”字可联想到《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应作“于是、就”讲。可见B、C、D都是正确的。答案:A
   四、成语参考法
   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也不失一种好的方法。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见(袖: 藏在袖中)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 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 稍微)
   解析:上面加点的字依次可以联想到成语“狼狈不堪”“袖手旁观”“封侯拜相”“少安毋躁”。其中,“堪”“袖”“少”的意义正与句中解释相同,说明A、B、D是正确的,而“拜”字则应为“任命”之意,故C项错误。答案:C
   五、语法推断法
   考查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贫甚,质女婢于人(质:人质)
   B、擢贵州按察使(擢:提拔)
   C、军事方殷(殷:频繁)
   D、德荣谒经略(谒:拜见)
   解析:根据“质”字用在“女”字之前充当谓语以支配“女”字的语法特点,可以断定它不可能是名词“人质”,而只能作动词“抵押”;而“婢”字用在介宾短语之前只能活用作动词,表“为婢”、“做婢女”,全句译为“非常贫困,将女儿抵押给别人做婢女”。答案:A
   六、结构对应法
   古文讲究对称,常使用结构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的句子。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由已知推出未知。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员亡,荆急求之(亡:逃亡)
   B、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知:智慧)
   C、去郑而之许(去:前往)
   D、因如吴(如:到)
   解析:C 项中,“而”字前后结构相同。“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可见应为“离开”。答案:C
   在实际操作中,有时要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方法。
   钱德宝,教师,现居河南固始。
其他文献
本文从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性入手研究,进一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民族服饰等方面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体现进行相关的研究。
<正>1 十世班禅大师俗名贡布慈丹,法名罗桑赤烈伦珠确吉坚赞,1938年生于青海循化.1941年被认定为九世班禅的转世灵童.1949年6月3日被国民党政府批准为十世班禅.1949年8月10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