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条件下人肠上皮细胞丝切蛋白活化及其与带状闭合蛋白1分布的关系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1984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缺氧对肠上皮细胞丝切蛋白活化的影响及丝切蛋白活化与紧密连接蛋白带状闭合蛋白1(ZO–1)分布变化的关系。

方法

建立人肠上皮细胞株Caco–2单层细胞培养模型,取部分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不处理)、缺氧组(置于缺氧环境下)和常氧组(置于常氧环境下),取对照组细胞(样本数为9)及其他2组培养1、2、6、12、24 h的细胞(各时相点样本数均为9)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丝切蛋白及磷酸化丝切蛋白的表达。另取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氧组和对照组(处理同前),取对照组细胞和缺氧组缺氧1、2、6、12、24 h的细胞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纤维状肌动蛋白的形态与分布,荧光法检测纤维状肌动蛋白与球状肌动蛋白含量的比值,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ZO–1的分布;该3个实验中对照组样本数依次为3、6、3,缺氧组各时相点样本数依次为3、6、3。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LSD–t检验。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常氧组细胞培养1~24 h丝切蛋白及磷酸化丝切蛋白表达量均无明显变化(t值分别为–0.385~1.701、0.040~1.538,P值均大于0.05)。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细胞培养1~24 h丝切蛋白表达量也无明显变化(t值为1.032~2.390,P值均大于0.05);但磷酸化丝切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t值为4.563~22.678,P值均小于0.01),其中培养24 h降至最低值。常氧组、缺氧组细胞各时相点丝切蛋白表达量相近(t值为–0.904~1.433,P值均大于0.05);缺氧组细胞培养1、2、6、12、24 h时磷酸化丝切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87±0.08、0.78±0.05、0.89±0.07、0.68±0.07、0.57±0.06,均低于常氧组(0.90±0.07、0.97±0.06、1.00±0.06、1.00±0.05、0.99±0.05, t值为3.193~16.434,P值均小于0.01)。对照组细胞胞质内纤维状肌动蛋白丰富,大多呈束状;缺氧组细胞从缺氧1 h起纤维状肌动蛋白走向混乱、长度变短甚至消散。缺氧组细胞缺氧12、24 h时纤维状肌动蛋白与球状肌动蛋白含量比值分别为0.89±0.12、0.84±0.1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t值分别为3.622、3.577, P值均小于0.01);其余时相点两者的比值与对照组接近(t值为0.447~1.526, P值均大于0.05)。对照组细胞排列紧密,ZO–1沿细胞膜连续分布;缺氧组从缺氧2 h起细胞形态不规则,其中缺氧24 h时ZO–1沿细胞膜分布不再连续,出现断裂。

结论

缺氧可能通过诱导肠上皮细胞丝切蛋白活化,引起纤维状肌动蛋白与球状肌动蛋白动态平衡失调,从而导致紧密连接蛋白ZO–1分布发生改变。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发生了改变,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提高管理水平,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电力企业重要目标.基于这样的目标以及
期刊
基于碟式聚光光伏发电系统,深入分析三结砷化镓光伏电池在高倍聚光下(100、125、150倍)的输出特性及开路电压温度系数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倍聚光作用下,三结砷化镓光伏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对电力的需求量也在逐渐的增加,通过做好电力的安全监督检查,能够有效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基于该种形势,如何提高电力安全监督检查的有效性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对生命教育进行研究,且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形成了极具借鉴性的理论.而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在新课程改革背景
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磁表面的层叠型介质天线,同时具有宽带和高增益等特点.设计采用两片高介电常数的薄介质片,构造出两个等效磁表面,结合金属地的等效电表面,可以在“电-磁”
进入21世纪以来,动态图形设计(Motion GraphicDesign)因其出众的图像设计技术以及先进的图形设计理念,已经被广泛运用于电影拍摄、广告宣传、动画展示、特效设计、MV剪辑等多
对高80cm,截面为40cm×40cm的方形水箱的用能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分析3种进口结构在不同流量条件下水箱内部的温度分层特性,并对其用能效率进行分析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文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以及保密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需要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能够对计算机泄密的有效途径有一个清晰的
2012年1月至10月,对52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分别行富含血小板血浆(PRP;28例,PRP组)和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24例,糖皮质激素组)治疗,对比两者的临床效果。注射治疗后1周时,两组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Mayo医院改良肘关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时PRP组优于糖皮质激素组(P<0.05)。PRP痛点局部注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效果良好,优于糖皮质激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