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保安的发展,是和改革开放的历程息息相关的。自1984年12月,中国第一家保安服务企业在深圳诞生之后,保安服务市场开始了爆炸式的飞速扩张。在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章友德看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开始了人口的大流动大迁移,大量农民转变为市民;在这样一个新形成的开放的社会中,要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要让市民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保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现实中,保安确实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例如在消除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发现并扑灭火情、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制止违法犯罪活动、协助公安机关破案、为机构和个人挽回经济损失等各个领域,保安队伍都在持续贡献力量。
中国市场化的保安服务,出现时间不长。
在快速发展和显著贡献的同时,保安服务领域也不断暴露出一些长久未能实质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粗暴管理、非法拘禁、监守自盗、聚众斗殴等涉及违法犯罪的“黑保安”现象,以及这些问题可能引发的“家丁式恶势力”“黑社会组织”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消極倾向。这样的问题,在2010年之前尤其显著。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苗伟明曾主持“保安服务市场规范发展研究”项目,对我国保安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开展了深入研究。他告诉《新民周刊》记者:相对于其他服务市场,我国保安服务市场的市场化和法治化程度相对较低,这是出现众多问题的根本原因。
1984年首家保安服务公司成立后的二十几年间,保安市场却并未真正建立起来。这段时间里,所有的保安公司都由公安机关主办。这导致众多保安服务公司因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扮演了“政府的另一只手”的角色。
苗伟明表示,保安服务市场这种“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服务主体一元化体制,造成了垄断经营、封闭经营等格局。同时,原来的保安服务企业必须严格遵循“公安批、公安办、公安管”的原则,让公安机关扮演起了“裁判员”加“运动员”的双重角色,这样的“管办合一”体制,也必然催生与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完全背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能通过全国性法规予以彻底解决,那么,我国保安服务行业的规范发展和有序开放,都将是一句空话。
从法治化角度来看,20多年中,我国保安行业的运行除了依照公司法、劳动法、税法以及刑法等法律中的相关条文外,只有公安部和各地方政府下发的一些规范性文件可以依据。这些规范性文件当然也为保安市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它们毕竟是不成体系的,使得保安市场的某些领域未被覆盖,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另外,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较低,难以支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上述的问题也引起了监管部门和立法部门的重视。国务院颁布的《保安服务管理条例》,于2010年1月1日施行,填补了我国保安服务领域没有全国性规范法规的空白,成为国内保安行业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作为顶层设计的关键步骤,《保安服务管理条例》施行至今已经8年多,《条例》的立法目的是否达到,它计划要解决的问题是否都已成功攻克?
苗伟明关于保安市场规范发展的研究成果,有不少直接影响了《条例》的制定。他评论说:“这8年多来,我国保安行业的整体情况,相对于《条例》颁布实施之前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相对于它立法的目标而言,则在不少方面还存在差距。”
在他看来,《条例》实施以后,保安服务市场的从业主体性质得到了明确,即确定为保安服务公司和自行招用保安员的单位;公安机关不再主办保安服务公司,实现了政企分开,专注于做监管保安行业的“裁判员”而不再“身兼数职”。同时,保安服务的边界有了明确的规定,即开展门卫、巡逻、守护、押运、随身护卫、安全检查以及安全技术防范、安全风险评估等服务,而不能阻碍依法执行公务、参与追索债务、采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手段处置纠纷;对保安员的行为也做了具体规范,包括不得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搜查他人身体或者侮辱、殴打他人,不得扣押、没收他人证件、财物等。这些都是提升保安行业规范度的有效举措。
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保安员的执业资格、权益保障、行为规范、教育培训等方面,还没有达到《条例》的目标。“保安队伍的人员素质问题,是当前保安行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苗伟明感叹。
例如,《条例》规定: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品行良好,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中国公民,没有违法犯罪等不良记录的,可以申领保安员证,从事保安服务工作。这实际上是一个比较低的门槛。
苗伟明说,当时他和其他研究人士提出,应该对保安员的执业资格进行严格把控,因为他们的工作涉及公共安全和国家利益,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工作理应由高素质的队伍来承担。但是,保安队伍的学历低、专业技能不足、年龄偏大等问题,是我国保安队伍初期发展阶段积累下来的历史问题,如果真的对保安员设置较高的门槛,那么人员的来源就会立即成为现实困扰,最后只好做出妥协。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公安机关对保安服务企业的准入还是把控得比较严。
他说,《条例》实施后,上海某家保安企业曾与华东政法大学的治安专业合作,计划培养高层次的保安专业人才,毕业后定向进入该公司工作。这个培养计划试行了3年,最开始还有一些学生来参加,到后面逐渐无人问津。“如果保安专业有了大学生,甚至有了硕士、博士,当然能提升保安的整体形象和专业水平;但是目前社会对保安行业的认同度不高,又让学生不愿来就学和从业。”
现实中,保安确实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例如在消除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发现并扑灭火情、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制止违法犯罪活动、协助公安机关破案、为机构和个人挽回经济损失等各个领域,保安队伍都在持续贡献力量。

在快速发展和显著贡献的同时,保安服务领域也不断暴露出一些长久未能实质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粗暴管理、非法拘禁、监守自盗、聚众斗殴等涉及违法犯罪的“黑保安”现象,以及这些问题可能引发的“家丁式恶势力”“黑社会组织”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消極倾向。这样的问题,在2010年之前尤其显著。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苗伟明曾主持“保安服务市场规范发展研究”项目,对我国保安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开展了深入研究。他告诉《新民周刊》记者:相对于其他服务市场,我国保安服务市场的市场化和法治化程度相对较低,这是出现众多问题的根本原因。
曾是“政府的另一只手”
1984年首家保安服务公司成立后的二十几年间,保安市场却并未真正建立起来。这段时间里,所有的保安公司都由公安机关主办。这导致众多保安服务公司因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扮演了“政府的另一只手”的角色。
苗伟明表示,保安服务市场这种“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服务主体一元化体制,造成了垄断经营、封闭经营等格局。同时,原来的保安服务企业必须严格遵循“公安批、公安办、公安管”的原则,让公安机关扮演起了“裁判员”加“运动员”的双重角色,这样的“管办合一”体制,也必然催生与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完全背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能通过全国性法规予以彻底解决,那么,我国保安服务行业的规范发展和有序开放,都将是一句空话。
从法治化角度来看,20多年中,我国保安行业的运行除了依照公司法、劳动法、税法以及刑法等法律中的相关条文外,只有公安部和各地方政府下发的一些规范性文件可以依据。这些规范性文件当然也为保安市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它们毕竟是不成体系的,使得保安市场的某些领域未被覆盖,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另外,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较低,难以支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上述的问题也引起了监管部门和立法部门的重视。国务院颁布的《保安服务管理条例》,于2010年1月1日施行,填补了我国保安服务领域没有全国性规范法规的空白,成为国内保安行业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人员素质成最大难题
作为顶层设计的关键步骤,《保安服务管理条例》施行至今已经8年多,《条例》的立法目的是否达到,它计划要解决的问题是否都已成功攻克?
保安员的执业资格、权益保障、行为规范、教育培训等方面,还没有达到《条例》的目标。“保安队伍的人员素质问题,是当前保安行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苗伟明感叹。
苗伟明关于保安市场规范发展的研究成果,有不少直接影响了《条例》的制定。他评论说:“这8年多来,我国保安行业的整体情况,相对于《条例》颁布实施之前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相对于它立法的目标而言,则在不少方面还存在差距。”
在他看来,《条例》实施以后,保安服务市场的从业主体性质得到了明确,即确定为保安服务公司和自行招用保安员的单位;公安机关不再主办保安服务公司,实现了政企分开,专注于做监管保安行业的“裁判员”而不再“身兼数职”。同时,保安服务的边界有了明确的规定,即开展门卫、巡逻、守护、押运、随身护卫、安全检查以及安全技术防范、安全风险评估等服务,而不能阻碍依法执行公务、参与追索债务、采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手段处置纠纷;对保安员的行为也做了具体规范,包括不得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搜查他人身体或者侮辱、殴打他人,不得扣押、没收他人证件、财物等。这些都是提升保安行业规范度的有效举措。
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保安员的执业资格、权益保障、行为规范、教育培训等方面,还没有达到《条例》的目标。“保安队伍的人员素质问题,是当前保安行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苗伟明感叹。
例如,《条例》规定: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品行良好,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中国公民,没有违法犯罪等不良记录的,可以申领保安员证,从事保安服务工作。这实际上是一个比较低的门槛。
苗伟明说,当时他和其他研究人士提出,应该对保安员的执业资格进行严格把控,因为他们的工作涉及公共安全和国家利益,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工作理应由高素质的队伍来承担。但是,保安队伍的学历低、专业技能不足、年龄偏大等问题,是我国保安队伍初期发展阶段积累下来的历史问题,如果真的对保安员设置较高的门槛,那么人员的来源就会立即成为现实困扰,最后只好做出妥协。

他说,《条例》实施后,上海某家保安企业曾与华东政法大学的治安专业合作,计划培养高层次的保安专业人才,毕业后定向进入该公司工作。这个培养计划试行了3年,最开始还有一些学生来参加,到后面逐渐无人问津。“如果保安专业有了大学生,甚至有了硕士、博士,当然能提升保安的整体形象和专业水平;但是目前社会对保安行业的认同度不高,又让学生不愿来就学和从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