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化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本文就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作了粗浅探讨,提出了四点建议:创设生活情景;结合生活实际;丰富生活体验;积累生活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 教学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可见,我们只有还原知识的生活本原,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发现并创造出数学,使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乐于学数学,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以下是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中的几点探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不同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探索欲望,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思考和认识周围的世界,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紧密的关系,感觉到身边的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学习“10的组成”时,可创设一个分苹果的情境:妈妈买来10个苹果,要你分给自己和妹妹吃,你准备怎么分呢?为什么?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节内容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在超市购买物品的情景,然后定格在小朋友和售货员付钱和找錢的画面上。此环节从再现学生生活中购物情景入手,使学生亲身感受认识人民币。这样,学生就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激活了原有的经验,拉近了与数学的距离,产生了探索数学知识的强烈欲望。
二、结合生活实际,开发教学资源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单凭教材内容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合理利用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开发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例如:教学“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其难点是读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万以内的数。如:沪宁高铁的长度、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社区的人数等。在课中,让学生把找到的数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择几个最喜欢的数写在卡片上贴在黑板上,再让学生将其进行分类,学生会很快分为四类:没有0的数,中间有0的数,末尾有0的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这样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亲临的活生生的数,通过生生互教,生生互学的合作式学习进行总结。可见,结合生活实际,开发教学资源,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能力。
三、丰富生活体验,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隐性活动,对小学生而言,往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积极去思考,去发现,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出了一道题“150-98=”给学生思考,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2难以理解。因此,我让学生联系自己跟妈妈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经验来自主探究:妈妈带了150元钱去商店给你买了一件98元的上衣,她付给营业员一张一百元钞票(应把150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应加上2元)。所以,多减去的2应加上,妈妈还剩52元。这样的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生活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了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思维找到了具体的形象的生活经验,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积累生活经验,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要服务于生活,这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真谛。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培养应用意识。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地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如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怎样存最合算?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这样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 使学生不断积累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人际交往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等也得到了提高。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生活化是现代教育对数学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要充分发掘来源于生活情景、生活原型、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等内容,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2、成尚荣.《构建生活课堂》[M].江苏教育出版社
3、贺梦索.《打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宁夏教育.2008(2)
4、范可.《谈数学教学中“数学”和“生活”的协调统一》.青年老师2008年第5期
5、胡家琼.《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10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 教学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可见,我们只有还原知识的生活本原,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发现并创造出数学,使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乐于学数学,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以下是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中的几点探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不同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探索欲望,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思考和认识周围的世界,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紧密的关系,感觉到身边的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学习“10的组成”时,可创设一个分苹果的情境:妈妈买来10个苹果,要你分给自己和妹妹吃,你准备怎么分呢?为什么?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节内容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在超市购买物品的情景,然后定格在小朋友和售货员付钱和找錢的画面上。此环节从再现学生生活中购物情景入手,使学生亲身感受认识人民币。这样,学生就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激活了原有的经验,拉近了与数学的距离,产生了探索数学知识的强烈欲望。
二、结合生活实际,开发教学资源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单凭教材内容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合理利用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开发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例如:教学“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其难点是读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万以内的数。如:沪宁高铁的长度、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社区的人数等。在课中,让学生把找到的数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择几个最喜欢的数写在卡片上贴在黑板上,再让学生将其进行分类,学生会很快分为四类:没有0的数,中间有0的数,末尾有0的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这样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亲临的活生生的数,通过生生互教,生生互学的合作式学习进行总结。可见,结合生活实际,开发教学资源,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能力。
三、丰富生活体验,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隐性活动,对小学生而言,往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积极去思考,去发现,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出了一道题“150-98=”给学生思考,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2难以理解。因此,我让学生联系自己跟妈妈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经验来自主探究:妈妈带了150元钱去商店给你买了一件98元的上衣,她付给营业员一张一百元钞票(应把150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应加上2元)。所以,多减去的2应加上,妈妈还剩52元。这样的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生活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了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思维找到了具体的形象的生活经验,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积累生活经验,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要服务于生活,这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真谛。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培养应用意识。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地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如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怎样存最合算?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这样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 使学生不断积累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人际交往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等也得到了提高。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生活化是现代教育对数学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要充分发掘来源于生活情景、生活原型、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等内容,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2、成尚荣.《构建生活课堂》[M].江苏教育出版社
3、贺梦索.《打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宁夏教育.2008(2)
4、范可.《谈数学教学中“数学”和“生活”的协调统一》.青年老师2008年第5期
5、胡家琼.《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