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课程改革从本世纪初开始到现在,已经进行了十多年,教学目标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提出,这是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不断深化的表现,但改革之路不顺畅,离我们的目标还很远。个别地方课堂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多少改变。抑或改了,也只是空有其形,没有形神兼备。造成课改进程缓慢的原因是多样的、复杂的。在此仅从从评价(考试)题型不符合课程标准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改之前,“双基”目标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课堂教学全部教学目标。主张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為普通中小学教学内容核心的课程理论,即为“双基论”。这种课程理论植根于中国大地,对我国当代的课程实践产生了深刻地影响。课改之后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与之对应的评价没有跟上,直白点说就是所有的评价题型还是在停留在考查“双基目标”上,对过程与方法没有考查,更不用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但出题者们似乎只会出考查双基目标的题型了,没有“与时俱进”.其实对三维目标的另两维也是通过题型的改变也是大有可为的。
在此以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为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为了让学生认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知识,教科书是这样设计该教学内容的:
让学生分小组用完全相同的两个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或直角三角形分别拼合成了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然后让学生观察三角形和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之间的面积关系,从而推导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三角形面积=底×高÷2
课程的设计突出了以下三个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面积。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归纳等教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考试评价如何考察呢学生对以上三维目标呢?先说基于双基目标传统题型:
例1:如三角形的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求它的面积是多少?
上面的题型,是基于双基目标的经典题型。不能满足课改条件下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的考查,也无法知道老师是怎样让学生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其实针对该内容,要考察教师对另两维目标是否在课堂中进行贯彻,可以这样出一道题。
例2:如三角形的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1)求它的面积是多少?
(2)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要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请你说说你在数学课上是怎样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
学生对第二道问题的答案可能有如下几类:
第一类:老师告诉我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为:
三角形面积=底X高÷2
第二类:首先老师把我们分成了几个小组,我们每个小组用完全一样的两个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或直角三角形分别拼合成了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然后每一组观察三角形和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之间的面积关系,发现三角形的面积是新拼合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又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X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很显然如果用“例2”题型就能考查出教师贯彻三维目标的情况,也能对学生能力的全方位的评价。
总之,通过评价(考试)题型的改变,能够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倒逼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并从贯彻双基目标的小道走到贯彻三维目标的大道上来。
课改之前,“双基”目标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课堂教学全部教学目标。主张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為普通中小学教学内容核心的课程理论,即为“双基论”。这种课程理论植根于中国大地,对我国当代的课程实践产生了深刻地影响。课改之后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与之对应的评价没有跟上,直白点说就是所有的评价题型还是在停留在考查“双基目标”上,对过程与方法没有考查,更不用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但出题者们似乎只会出考查双基目标的题型了,没有“与时俱进”.其实对三维目标的另两维也是通过题型的改变也是大有可为的。
在此以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为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为了让学生认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知识,教科书是这样设计该教学内容的:
让学生分小组用完全相同的两个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或直角三角形分别拼合成了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然后让学生观察三角形和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之间的面积关系,从而推导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三角形面积=底×高÷2
课程的设计突出了以下三个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面积。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归纳等教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考试评价如何考察呢学生对以上三维目标呢?先说基于双基目标传统题型:
例1:如三角形的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求它的面积是多少?
上面的题型,是基于双基目标的经典题型。不能满足课改条件下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的考查,也无法知道老师是怎样让学生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其实针对该内容,要考察教师对另两维目标是否在课堂中进行贯彻,可以这样出一道题。
例2:如三角形的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1)求它的面积是多少?
(2)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要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请你说说你在数学课上是怎样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
学生对第二道问题的答案可能有如下几类:
第一类:老师告诉我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为:
三角形面积=底X高÷2
第二类:首先老师把我们分成了几个小组,我们每个小组用完全一样的两个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或直角三角形分别拼合成了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然后每一组观察三角形和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之间的面积关系,发现三角形的面积是新拼合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又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X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很显然如果用“例2”题型就能考查出教师贯彻三维目标的情况,也能对学生能力的全方位的评价。
总之,通过评价(考试)题型的改变,能够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倒逼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并从贯彻双基目标的小道走到贯彻三维目标的大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