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梁启超对舆论及其相关问题的阐述和他的办报实践说明梁启超舆论观的核心是舆论引导思想。引导舆论的重要性和如何引导舆论是梁启超舆论引导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梁启超;舆论观;舆论引导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生涯长达27年,被誉为"舆论之骄子"。研究梁启超的舆论观,笔者发现舆论引导思想是梁启超舆论观的核心内容。
一.梁启超的舆论引导思想
(一)梁启超对舆论引导思想的阐述
纵观梁启超对舆论的相关阐述,可以将梁启超的舆论观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舆论的内涵,即"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二是舆论的重要性。"凡欲为国民有所尽力者,苟反抗于舆论,必不足以成事。"三是引导舆论,这是梁启超思考和着墨最多的部分。
梁启超的舆论引导思想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引导舆论和如何引导舆论。之所以要引导舆论是因为"舆论之所在,未必为公益之所在。"有积极的舆论也有消极的舆论。消极的舆论"往往破坏秩序,横生枝节,以贻目前或他日之忧。如是则舆论不为国家之福而反为病"。[1]而积极的舆论对于实现中国的富强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梁启超提出了"健全舆论"的思想,亦即引导积极的舆论。
如何引导积极的舆论?梁启超在《<国风报>叙例》中提出了"五本"。一曰"常识",凭借常识才可引导积极的舆论。二曰"真诚",即舆论形成过程中,多数人"非威劫势胁以结集者也,而各凭其良知之所信者而发表之。必多数人诚见其如是,诚欲其如是,然后舆论乃生。"[2]三曰"直道"。"国之所以贵乎有舆论者,谓其能为国家求多福而捍御其患也。"四曰"公心"。"凡人类之智德,非能完全者也。虽甚美,其中必有恶者存;虽甚恶,其中必有美者存。故必无辟于其所好恶,然后天下之真是非乃可见。"[3]五曰"节制"。消极的舆论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引导舆论要节制。梁启超明确指出,"以上五者,实为健全舆论所不可缺之要素,故命之曰本。"[4]
此外,积极舆论的引导还要依靠报纸杂志和舆论领袖。"夫舆论之所自出,虽不一途,而报馆则其造之机关之最有力者也。"而报馆要引导舆论"当具八德"。一为忠告:报馆应当对于举动不当的政府或是国民加以"规正";二为向导:报馆要担当起引导国民的重任;三为浸润:以和风细雨的方式引导舆论;四为强聒:报馆要反复传播自己的观点;五为见大:报馆报道新闻要有大局意识;六为主一:报馆报道新闻的宗旨要一以贯之;七为旁通:报馆要广泛收集各种资料,给民众丰富的信息;八为下逮: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报道。
其次,"豪杰"也是积极舆论的引导者。梁启超提出在破坏时代,豪杰"当为舆论之敌";在过渡时代,豪杰"当为舆论之母";在成立时代,豪杰"当为舆论之仆"。而在袁世凯上台之初,由于时局复杂,梁启超又提出,舆论领袖要暗为"舆论之仆",实为"舆论之主"。在梁启超的舆论观里,舆论领袖变换其与舆论的关系,都是为了成为积极舆论的引导者,"为国民而已"。
(二)梁启超对舆论引导思想的实践
行为是思想的反映。分析一个人的思想,要看他的行为。梁启超以言论起家,被誉为"言论界的骄子"。他发表于报刊杂志的政论文多是在引导舆论。比如《论新民为中国今日第一急务》、《论权利思想》等都虎虎有声,带有明显的引导舆论之烙印,也收到了积极的效果。梁启超曾说:"自是启超复专以宣传为业,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畅其旨义,国人竟喜读之,清廷虽严禁不能遏。每一册出,内地翻刻本辄十数。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5]黄公度曾写到:"《清议报》胜《时务报》远矣,今之《新民丛报》又胜《清议报》百倍矣。精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6]
舆论导向思想影响着梁启超的办报主张和行为,他是自己舆论导向思想的践行者。梁启超的《新民说》即是用"浸润"和"强聒"的方式实现"向导"。在行文中还坚持"下逮"--"非必求牧竖传诵,而灶婢能解也。"由此,梁启超创造了"新民文体"。作为舆论领袖,梁启超也扮演着"舆论之敌"、"舆论之母"或"舆论之仆"的角色。1915年,为反对帝制,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对于支持帝制的舆论而言,梁启超充当了舆论之敌的角色;对于反对帝制的舆论而言,梁启超充当了舆论之仆的角色;对于在支持帝制和反对帝制之间摇摆不定的舆论而言,梁启超充当了舆论之母的角色。而实质上,梁启超只扮演了一种角色,即舆论的引导者。
二.评价与启示
舆论导向思想之所以成为梁启超舆论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和时代背景分不开的。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无数仁人志士需求救国道路,而舆论又可堪比百万雄师。正如林语堂在《中国新闻舆论史》中所说,"舆论力量似乎总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起着支配的作用,假如舆论被正确的领导者所引导或者被国家的安危所激励,它的确能够发挥作用,达到以弱敌强的效果。"[7]
虽然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多变",然而"千変万变,他矢志追求民主宪政的意志没有变,他爱国爱民的真挚情操没有变。"[8]他清醒地意识到舆论的力量对实现富国强民的意义,所以著书立说积极地引导舆论,他说:"吾济手无斧柯,所以报答国民者惟恃此三寸之舌,七寸之管。"[9]
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思想基本源于康有为,而他以报刊政论家身份所发表的言论,却使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更为普遍。因而一时间声名鹊起。"[10]主掌《新民丛报》时期,他的《新民说》和其他以"新民"为主旨的论文也为梁启超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其对社会舆论产生影响的实力达到了巅峰状态。
正当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办报生涯处于巅峰状态的时候, 他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1903年初,他赴加拿大和美国游历考察,年底回到日本后,他公开宜布"与共和长别",全力鼓吹君主立宪、虚君共和的主张。从此,《新民丛报》的言论变成"柔声缓语, 形同妇妾, 梦绕大清, 心恋小丑",在读者中的威信江河日下。
进入民国,梁启超的"言论声望较清季相去甚远。"张朋园曾举例说,"黄炎培主持下的《申报》,一度拟请任公撰写特约文字,但黄氏要求任公不用本名发表,这当然是因为一部分不再接受他的舆论之故。任公亦承认他的文字,如同政治活动一样,都是失败的。"[11]
这既有时代背景的客观原因,也与梁启超舆论导向思想的局限性有关。他过分追求引导舆论,而轻视了舆论的本质是"国民公意"。舆论场中,顺势者昌,逆势者衰。唯有真正符合社会发展之规律的言论思想才具有引导舆论的力量。
虽然梁启超的舆论思想有其局限性,但梁启超的舆论引导思想在当时的年代具有超前性和指导性是毋庸置疑的。尽管他的言论有被追捧的,也有被诟病的,但其出发点无一不是为了实现中国之富强,这点尤为后世敬佩!
参考文献:
[1][2][3][4]张枬、王忍之.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M].北京:三联书店,1977. 588、589.
[5][6]丁文江、赵丰田编. 梁启超年谱长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72、273、274.
[7]林語堂著,王海等译. 中国新闻舆论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
[8]董方奎. 新论梁启超[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18.
[9]夏晓红.梁启超文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170.
[10]夏晓红.阅读梁启超[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2006. 16.
[11]张朋园. 梁启超与民国政治[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250.
作者简介:姬雁楠(1989- ),女,河南南阳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学。
关键词:梁启超;舆论观;舆论引导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生涯长达27年,被誉为"舆论之骄子"。研究梁启超的舆论观,笔者发现舆论引导思想是梁启超舆论观的核心内容。
一.梁启超的舆论引导思想
(一)梁启超对舆论引导思想的阐述
纵观梁启超对舆论的相关阐述,可以将梁启超的舆论观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舆论的内涵,即"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二是舆论的重要性。"凡欲为国民有所尽力者,苟反抗于舆论,必不足以成事。"三是引导舆论,这是梁启超思考和着墨最多的部分。
梁启超的舆论引导思想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引导舆论和如何引导舆论。之所以要引导舆论是因为"舆论之所在,未必为公益之所在。"有积极的舆论也有消极的舆论。消极的舆论"往往破坏秩序,横生枝节,以贻目前或他日之忧。如是则舆论不为国家之福而反为病"。[1]而积极的舆论对于实现中国的富强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梁启超提出了"健全舆论"的思想,亦即引导积极的舆论。
如何引导积极的舆论?梁启超在《<国风报>叙例》中提出了"五本"。一曰"常识",凭借常识才可引导积极的舆论。二曰"真诚",即舆论形成过程中,多数人"非威劫势胁以结集者也,而各凭其良知之所信者而发表之。必多数人诚见其如是,诚欲其如是,然后舆论乃生。"[2]三曰"直道"。"国之所以贵乎有舆论者,谓其能为国家求多福而捍御其患也。"四曰"公心"。"凡人类之智德,非能完全者也。虽甚美,其中必有恶者存;虽甚恶,其中必有美者存。故必无辟于其所好恶,然后天下之真是非乃可见。"[3]五曰"节制"。消极的舆论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引导舆论要节制。梁启超明确指出,"以上五者,实为健全舆论所不可缺之要素,故命之曰本。"[4]
此外,积极舆论的引导还要依靠报纸杂志和舆论领袖。"夫舆论之所自出,虽不一途,而报馆则其造之机关之最有力者也。"而报馆要引导舆论"当具八德"。一为忠告:报馆应当对于举动不当的政府或是国民加以"规正";二为向导:报馆要担当起引导国民的重任;三为浸润:以和风细雨的方式引导舆论;四为强聒:报馆要反复传播自己的观点;五为见大:报馆报道新闻要有大局意识;六为主一:报馆报道新闻的宗旨要一以贯之;七为旁通:报馆要广泛收集各种资料,给民众丰富的信息;八为下逮: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报道。
其次,"豪杰"也是积极舆论的引导者。梁启超提出在破坏时代,豪杰"当为舆论之敌";在过渡时代,豪杰"当为舆论之母";在成立时代,豪杰"当为舆论之仆"。而在袁世凯上台之初,由于时局复杂,梁启超又提出,舆论领袖要暗为"舆论之仆",实为"舆论之主"。在梁启超的舆论观里,舆论领袖变换其与舆论的关系,都是为了成为积极舆论的引导者,"为国民而已"。
(二)梁启超对舆论引导思想的实践
行为是思想的反映。分析一个人的思想,要看他的行为。梁启超以言论起家,被誉为"言论界的骄子"。他发表于报刊杂志的政论文多是在引导舆论。比如《论新民为中国今日第一急务》、《论权利思想》等都虎虎有声,带有明显的引导舆论之烙印,也收到了积极的效果。梁启超曾说:"自是启超复专以宣传为业,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畅其旨义,国人竟喜读之,清廷虽严禁不能遏。每一册出,内地翻刻本辄十数。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5]黄公度曾写到:"《清议报》胜《时务报》远矣,今之《新民丛报》又胜《清议报》百倍矣。精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6]
舆论导向思想影响着梁启超的办报主张和行为,他是自己舆论导向思想的践行者。梁启超的《新民说》即是用"浸润"和"强聒"的方式实现"向导"。在行文中还坚持"下逮"--"非必求牧竖传诵,而灶婢能解也。"由此,梁启超创造了"新民文体"。作为舆论领袖,梁启超也扮演着"舆论之敌"、"舆论之母"或"舆论之仆"的角色。1915年,为反对帝制,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对于支持帝制的舆论而言,梁启超充当了舆论之敌的角色;对于反对帝制的舆论而言,梁启超充当了舆论之仆的角色;对于在支持帝制和反对帝制之间摇摆不定的舆论而言,梁启超充当了舆论之母的角色。而实质上,梁启超只扮演了一种角色,即舆论的引导者。
二.评价与启示
舆论导向思想之所以成为梁启超舆论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和时代背景分不开的。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无数仁人志士需求救国道路,而舆论又可堪比百万雄师。正如林语堂在《中国新闻舆论史》中所说,"舆论力量似乎总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起着支配的作用,假如舆论被正确的领导者所引导或者被国家的安危所激励,它的确能够发挥作用,达到以弱敌强的效果。"[7]
虽然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多变",然而"千変万变,他矢志追求民主宪政的意志没有变,他爱国爱民的真挚情操没有变。"[8]他清醒地意识到舆论的力量对实现富国强民的意义,所以著书立说积极地引导舆论,他说:"吾济手无斧柯,所以报答国民者惟恃此三寸之舌,七寸之管。"[9]
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思想基本源于康有为,而他以报刊政论家身份所发表的言论,却使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更为普遍。因而一时间声名鹊起。"[10]主掌《新民丛报》时期,他的《新民说》和其他以"新民"为主旨的论文也为梁启超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其对社会舆论产生影响的实力达到了巅峰状态。
正当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办报生涯处于巅峰状态的时候, 他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1903年初,他赴加拿大和美国游历考察,年底回到日本后,他公开宜布"与共和长别",全力鼓吹君主立宪、虚君共和的主张。从此,《新民丛报》的言论变成"柔声缓语, 形同妇妾, 梦绕大清, 心恋小丑",在读者中的威信江河日下。
进入民国,梁启超的"言论声望较清季相去甚远。"张朋园曾举例说,"黄炎培主持下的《申报》,一度拟请任公撰写特约文字,但黄氏要求任公不用本名发表,这当然是因为一部分不再接受他的舆论之故。任公亦承认他的文字,如同政治活动一样,都是失败的。"[11]
这既有时代背景的客观原因,也与梁启超舆论导向思想的局限性有关。他过分追求引导舆论,而轻视了舆论的本质是"国民公意"。舆论场中,顺势者昌,逆势者衰。唯有真正符合社会发展之规律的言论思想才具有引导舆论的力量。
虽然梁启超的舆论思想有其局限性,但梁启超的舆论引导思想在当时的年代具有超前性和指导性是毋庸置疑的。尽管他的言论有被追捧的,也有被诟病的,但其出发点无一不是为了实现中国之富强,这点尤为后世敬佩!
参考文献:
[1][2][3][4]张枬、王忍之.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M].北京:三联书店,1977. 588、589.
[5][6]丁文江、赵丰田编. 梁启超年谱长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72、273、274.
[7]林語堂著,王海等译. 中国新闻舆论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
[8]董方奎. 新论梁启超[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18.
[9]夏晓红.梁启超文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170.
[10]夏晓红.阅读梁启超[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2006. 16.
[11]张朋园. 梁启超与民国政治[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250.
作者简介:姬雁楠(1989- ),女,河南南阳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