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落实国家课程教育目标,培养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和变化的人,培养能够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学习、具有发展潜能的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则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我校以此为突破口,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一、整合研究,提升教师素质
1.注重学习与研究
教师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整合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想真正深入下去,首先要让他们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教学、工作甚至生活的工具,再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水平,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所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与学科加以整合时,恰恰为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新型的教学结构、创建最理想的教学环境的平台。
基于这种理念,学校定期投入经费,用于教师信息技术化的研究与培训。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教师们由最简单的粘贴、复制到现在课件、动画、网页的制作,尤其学会了利用网络进行对现代社会知识的学习与更新,对信息的获取、分析、筛选、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究、总结,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提高课堂实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导”变为“引”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教学的主导者,而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我校经过学习与研究,要求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根据学科的学习任务,将其设置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使用信息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兴趣。我们要求教师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步骤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在思维的关键处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注重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来创设教学情境,因为良好的品德行为教育重在情感的道德体验,这也是思品教学的一大特色。如低年级《对人说话有礼貌》一课,教师制作了动画短剧——小狗和伙伴们的交往;录像片段——校门口打招呼与不打招呼的对比。通过看,使学生意识到对人说话有礼貌的好处,体会到说话客气给别人及自己产生的愉悦心情,在教学情景中潜移默化使学生品德修养得到提升。
3.学科整合促进了优秀教师群体的发展
我校作为实验基地校,建立了品德学科网,教师把自己的经验、论文、教案、教学设计及课件、网页资源都挂在了网上,不仅本校的教师把它看作为一种知识的再传播,就连本区的思品教师也都享受到了信息化的带给大家的有效资源。教师通过论文交流使自己的教学经验得到积累,同时还能根据已有经验重新挖掘内在潜力,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学科网中,学校开辟了教师论坛、校长信箱、BBS,使教学知识、经验成为一潭活水。学校出现了众多优秀教研组:以李宝崎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组,在学校网络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学校校园网络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大量信息资源,也为教育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以张鹏为代表的品德学科组,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他们的学习、研究实践带动了各个学科的研究,推动我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我区以及北京市课程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郭立军、贾鹏为代表的英语教研组,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积极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英语学习力、口语交际力不断提高,特别是攀登英语班与外国友人交际水平让师生赞叹不已。我校英语教研组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研组。另外,我校在三届“创新杯”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参赛选手100%进入决赛,分获一、二等奖。我们积极开发音乐学科、体育学科校本教材,并将形体课、健美操《天使》等制成光盘。这些光盘资料也被英国伦敦友谊校借鉴学习。
在教研组的带动下,学校还踊现出一批优秀教师,我校市级骨干张鹏老师今年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王楠获得“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称号,田慧获得“北京市辅导员金质奖章”,王宏获得“北京市辅导员银质奖章”及区级师德标兵,赵立新获得“三八红旗手”和师德标兵称号,张德芬获得“百名女杰”称号。教师们所撰写的信息技术论文,多次获北京市教育科研和北京市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我校2006年获得了“北京市科研先进单位”;2007年被评为“精神文明单位”。
二、整合实践促进学生发展
1.拓宽学生探究性空间
随着对课程内容、学生认知及信息技术整合研究的深入,许多课程出现了新的教学模式,如探究性课程模式、“情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都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立足学科内容改革,立足信息技术与学科间的有机整合。
品德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把社会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学生对道德认识的掌握必须经过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教师在讲授《珍爱生命》一课时,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社会调查、影像的收集,从动、植物生命的繁衍、寿命的终止到自己的成长历程,学生们从中无一不感受到了生命的美丽与神圣。当学生查看小学生伤害事故网,对各种事故死亡人数的统计、排序,最后将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又领悟到了发生事故所造成的原因,也体会到了那些家庭失去亲人的痛苦。由此,心灵的震撼与触动,使学生写出了一份倡议书,并制作了宣传板,宣传板上的内容就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向其他学生提供在当时当地无法看见和感受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使学生直接从感官上认识,体会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强化了对行为的认知。
信息技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媒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自己的学习软件,选取有关内容加以学习,有的软件还配有游戏式的评价练习。在网络媒介中,信息是共享的,Internet是一个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学生可以上网快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有目的地处理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活动。我校张鹏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结合教育实际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方式了解实事政治,了解国家大事,使网络与学科及思想教育有机结合。
2.促进学生间协作式的学习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中,我们继续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在彼此合作沟通交流中,我们增加了虚拟网络的运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学生通过BBS论坛、在线交流、留言簿、贴吧等平台,随时和其他伙伴、老师甚至外校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了解他人的思想动向,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实验班开展了小组网页展示交流会。每个小组各自定义组名称,并进行合理分工,每个成员都有任务,各守其职,各负其责。定期更换内容,全班交流,有时根据现阶段发生的热门话题各小组在网页中各抒己见。
整合研究与实践增强了学生对获取知识学习兴趣和意识,也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自觉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3.整合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师生之间充盈着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浪费时间,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
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时,不仅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容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我校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运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和自主性以及开放性,使学生学习方式产生质的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得到进一步提升。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促进我校德育课程的进一步实施,通过课堂主渠道、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构建,以及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德育教育,真正使学校的德育教育落在实处。□
(作者单位: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第六小学)
编辑 朱桂英
一、整合研究,提升教师素质
1.注重学习与研究
教师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整合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想真正深入下去,首先要让他们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教学、工作甚至生活的工具,再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水平,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核心所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与学科加以整合时,恰恰为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新型的教学结构、创建最理想的教学环境的平台。
基于这种理念,学校定期投入经费,用于教师信息技术化的研究与培训。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教师们由最简单的粘贴、复制到现在课件、动画、网页的制作,尤其学会了利用网络进行对现代社会知识的学习与更新,对信息的获取、分析、筛选、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究、总结,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提高课堂实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导”变为“引”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教学的主导者,而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我校经过学习与研究,要求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根据学科的学习任务,将其设置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使用信息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兴趣。我们要求教师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步骤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在思维的关键处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注重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来创设教学情境,因为良好的品德行为教育重在情感的道德体验,这也是思品教学的一大特色。如低年级《对人说话有礼貌》一课,教师制作了动画短剧——小狗和伙伴们的交往;录像片段——校门口打招呼与不打招呼的对比。通过看,使学生意识到对人说话有礼貌的好处,体会到说话客气给别人及自己产生的愉悦心情,在教学情景中潜移默化使学生品德修养得到提升。
3.学科整合促进了优秀教师群体的发展
我校作为实验基地校,建立了品德学科网,教师把自己的经验、论文、教案、教学设计及课件、网页资源都挂在了网上,不仅本校的教师把它看作为一种知识的再传播,就连本区的思品教师也都享受到了信息化的带给大家的有效资源。教师通过论文交流使自己的教学经验得到积累,同时还能根据已有经验重新挖掘内在潜力,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学科网中,学校开辟了教师论坛、校长信箱、BBS,使教学知识、经验成为一潭活水。学校出现了众多优秀教研组:以李宝崎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组,在学校网络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学校校园网络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大量信息资源,也为教育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以张鹏为代表的品德学科组,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他们的学习、研究实践带动了各个学科的研究,推动我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我区以及北京市课程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郭立军、贾鹏为代表的英语教研组,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积极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英语学习力、口语交际力不断提高,特别是攀登英语班与外国友人交际水平让师生赞叹不已。我校英语教研组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研组。另外,我校在三届“创新杯”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参赛选手100%进入决赛,分获一、二等奖。我们积极开发音乐学科、体育学科校本教材,并将形体课、健美操《天使》等制成光盘。这些光盘资料也被英国伦敦友谊校借鉴学习。
在教研组的带动下,学校还踊现出一批优秀教师,我校市级骨干张鹏老师今年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王楠获得“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称号,田慧获得“北京市辅导员金质奖章”,王宏获得“北京市辅导员银质奖章”及区级师德标兵,赵立新获得“三八红旗手”和师德标兵称号,张德芬获得“百名女杰”称号。教师们所撰写的信息技术论文,多次获北京市教育科研和北京市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我校2006年获得了“北京市科研先进单位”;2007年被评为“精神文明单位”。
二、整合实践促进学生发展
1.拓宽学生探究性空间
随着对课程内容、学生认知及信息技术整合研究的深入,许多课程出现了新的教学模式,如探究性课程模式、“情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都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立足学科内容改革,立足信息技术与学科间的有机整合。
品德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把社会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学生对道德认识的掌握必须经过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教师在讲授《珍爱生命》一课时,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社会调查、影像的收集,从动、植物生命的繁衍、寿命的终止到自己的成长历程,学生们从中无一不感受到了生命的美丽与神圣。当学生查看小学生伤害事故网,对各种事故死亡人数的统计、排序,最后将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又领悟到了发生事故所造成的原因,也体会到了那些家庭失去亲人的痛苦。由此,心灵的震撼与触动,使学生写出了一份倡议书,并制作了宣传板,宣传板上的内容就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向其他学生提供在当时当地无法看见和感受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使学生直接从感官上认识,体会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强化了对行为的认知。
信息技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媒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自己的学习软件,选取有关内容加以学习,有的软件还配有游戏式的评价练习。在网络媒介中,信息是共享的,Internet是一个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学生可以上网快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有目的地处理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活动。我校张鹏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结合教育实际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方式了解实事政治,了解国家大事,使网络与学科及思想教育有机结合。
2.促进学生间协作式的学习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中,我们继续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在彼此合作沟通交流中,我们增加了虚拟网络的运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学生通过BBS论坛、在线交流、留言簿、贴吧等平台,随时和其他伙伴、老师甚至外校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了解他人的思想动向,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实验班开展了小组网页展示交流会。每个小组各自定义组名称,并进行合理分工,每个成员都有任务,各守其职,各负其责。定期更换内容,全班交流,有时根据现阶段发生的热门话题各小组在网页中各抒己见。
整合研究与实践增强了学生对获取知识学习兴趣和意识,也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自觉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3.整合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师生之间充盈着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浪费时间,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
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时,不仅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容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我校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运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和自主性以及开放性,使学生学习方式产生质的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得到进一步提升。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促进我校德育课程的进一步实施,通过课堂主渠道、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构建,以及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德育教育,真正使学校的德育教育落在实处。□
(作者单位: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第六小学)
编辑 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