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市场化的困境分析及其对策思考

来源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sfhkjthre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千家万户至今仍未完全适应市场,农村市场仍处于机制不健全、市场体系不完善的状态,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对滞后。西部地区市场化改革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的过程。因此,加快西部农村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提高西部农民的收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
   关键词: 西部; 农村经济; 市场化;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2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973(2011)01-0095-03
  
  Western Rural Marketiz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rouble Analysis
  ZHANGJie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6,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construction lagging, still in the market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 mechanism of the state, the family of the production unit of families are still not fully adapt to the market. Western market-oriented reform is essentially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reducing market transaction costs. Therefore, accelerating the western rural market reform process, improving the income of farmers in the West, establishing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re a long-term and systematic work.
   Key words: Western; rural economics; marketization; plight; countermeasures
  
   一、农村市场的内涵与实质
   农村市场化,是指农村中所有的经济活动必须以市场为中心,建立起运行机制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竞争有序、市场关系规范、宏观调控有度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习近平,2002)。我国各地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东中西部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如何不断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缩小,是新世纪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所要克服的难点之一,关于此点,提高农村市场化程度是关键(林毅夫,2003)。推进西部农村的市场行为,其内涵是将市场行为和机制渗透、贯穿于农村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推动农村经济与农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其实质是一个深刻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过程,是一个变封闭系统为开放系统的过程。
   总之,市场化就是在经济主体充分发育,市场体系日趋成熟,宏观调控根本转变的基础之上,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的不断确立、日臻完善的过程。其根本特征在于微观主体自由化和平等化,市场体系的发达和健全化,政府调控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西部农村市场化的困境分析
   西部地区特指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贵州、云南、西藏、广西、四川、重庆等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总面积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72%。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统计显示:我国592个贫困县中,西部地区就占了380个,农产品进出口总值仅占全国的8.25%,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仅为27.1%;西部农村人口占西部总人口的71%。2009年,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325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78元。据2008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西部12省(区、市)2007年农村居民年人均总收入仅为4544.9元,人均年工资收入仅为944.3元,占人均总收入的26.2%,其它收入主要靠66.2%的家庭经营收入。
   (一)西部农产品市场的特征
   1. 农产品市场商品率比较低。满足家庭或个人的消费需要是我国农民主要的生产目的,从下表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商品转化率很低。西部地区除蛋类商品转化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它都远远低于全国水平(见表1)。
   2. 农产品交易方式落后,市场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购销价格已经放开,农业生产者可以自由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但是,通过对西部和中、东部农村农产品市场化情况进行简单比较,就不难发现西部新农村建设中农产品交易方式落后、市场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如表2所示:
   3. 农产品市场垄断严重,出口业务清淡。在西部许多地方,农产品市场垄断现象仍然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方面西部地区的龙头企业在投资前已经和当地政府达成协议,不允许更多的企业到当地投资,这就造成了对农产品收购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投资于西部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多,有些政府迫于企业的压力,不得不认同企业限制农产品价格并限制本地农产品外运销售,使许多特色农产品不能出口产生高利润。
   (二)农村的要素市场发育滞后
   1. 西部的土地使用权并不完整,农村土地市场尚未形成。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今后必须坚持的基本制度。但是,现阶段西部农村的土地受益权、使用权、所有权等权利在边界、内容和法律形式上的界定模糊,导致大量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不完整,不能完全自主经营。
   2. 西部农村的金融市场尚处于被抑制状态。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农村各项改革进程加快,在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时,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却十分滞后,金融市场较冷清。在中国西部地区农户一般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从而导致其信用能力低下。国有商业银行从资金运营效率及风险角度考虑,不愿给农户贷款。另外,从西部农村金融服务业务来看,一方面金融机构能提供的主要是小额信贷,还不能满足农民在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进行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户申请贷款的抵押品不足,这就使金融的信贷风险和交易成本很高。
   3. 西部还未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总体来看很低,全国平均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为35.1%,西部地区仅为27.1%。(数据来源于2007年《中国农村住户的调查年鉴》)。在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中,西藏、新疆、云南和内蒙古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尤为低下。西部农村劳动力流转和转移的主要困境表现有:(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不懂劳动力市场对其就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我国西部地区城市整体化水平低,这种状况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3)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较多,5个民族自治区都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居民现有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以及一些民族语言障碍,使得其不愿改变目前的状况外出打工。
   三、推进西部农村市场化的对策思考
   在西部农村尤其是西部落后的民族地区,居民现金收入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农民现金收入水平的提高才是从根本上改变落后地区面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市场化程度越高,交易费用就越低,资源的配置就越合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就越快。西部地区市场化改革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的过程,加快市场化进程对西部农民的收入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完善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发展农村各类市场中介组织
   1. 建立双向互动式农产品营销体系,探索多种产品销售渠道。近年来兴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化解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1)通过产权联结和契约联结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产、供、销各个环节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连接市场与农户的纽带。(2)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农户为基础,以合作经济为载体,通过利益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3)支持中小型农村流通企业发展,积极探索联销经营、配售中心、期货交易、产销直挂、代购代销等新的流通方式。
   2. 积极推行“经纪人+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1)努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走专业化、产业化的经营道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市场整合的作用,拓宽生产领域。建立农业合作组织是参与期货市场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2)开展“农户+公司”的订单农业,培育农村经纪人。通过长期的产销合同把订单的信息传递给农民,并指导农民生产以解决现有的分散经营和集中市场的矛盾。(3)鼓励农产品的储运、生产、加工、流通等企业真正参与到我国农产品市场。实践表明,产业化经营对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关键在于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化。
   (二)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1. 建立农产品市场供求系统、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构建农、工、商相结合的商品信息系统,包括农产品的种类、价格和供需。同时建立以农产品产地批发点、物流中心和销地批发点相结合的流通体系市场。欧盟、美国、法国、菲律宾等国都具有专门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的部门,并配有统计和信息处理专家。因此,我国的农业市场监测、实时信息分析与预测服务应该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并实施,主要农产品的实时价格和供需信息、农业市场形势分析报告、预警报告等都应该由这样一个部门负责。
   2. 形成劳务输出地和劳务输入地之间的“绿色通道”。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应建成一整套便于农民获取用工信息的“绿色通道”,主要是在劳务输出地与劳务输入地之间建立信息对接网络,通过对接网络将各地农村劳动力供需信息及时互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本的优势。
   3. 加强农产品贸易基础设施及信息化建设。在西部落后地区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推动农村市场化建设,即在落后地区加强农村交通、通讯、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产品贸易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如市场现代化交易设施(如已联网的电脑),重点加强农产品市场相关信息的分析与采集,建立全国农村供求信息系统,使这些地区的农产品信息更快地传递。
   (三)建立与完善农村市场机制,促进农村市场正常发展
   1. 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西部一些省市和地区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陕西省农民已形成了以核桃、板栗、大枣等为主的干果业作为出口创汇和增收的支柱产业。“一村一品”活动成为陕西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贵州安顺市已建成81个畜牧交易市场,1837个村几乎村村都具有自己的特色经济,全市年交易额4亿多元。
   2. 反对和禁止市场的垄断,理顺相关价格机制。目前,西部地区的某些部门从本地利益出发,有协助和维护龙头企业的农产品收购垄断的做法。如一些具有资源垄断的农资生产和销售部门,他们限制竞争或高价格垄断,破坏市场机制在农村市场中的作用。西部一些地区尽管成功建立了一批大型批发市场,但并未成为其所在地区的农产品价格中心,出现了一个市场多个价格,全靠双方进行“砍价”成交。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反对和禁止市场垄断,理顺价格机制。
   3. 加强农村市场管理,健全农村市场规则。长期以来农村市场基本上处于自由发展与变化的状态,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它的管理仅仅是收税或简单的市场规范。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农村市场的管理和规范更是欠缺。现代市场经济是在规范的环境和法制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应该制定和完善市场竞争、市场进入、市场交易规则,制定和完善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市场管理者在市场中公证、服务、仲裁和监督的作用。
   4. 改造传统农业,强化市场化制度建设。市场化制度建设是西部贫困地区传统农业改造的关键。如果从制度上消除了市场化的障碍,贫困地区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步伐将大大加快。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管理体制滞后,市场发育程度低,导致了交易费用水平居高不下,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政府应该着力推进贫困地区市场化制度建设步伐,只要是有利于贫困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于交易费用降低的制度,都应该大力发展。
   (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和财政对农村的支持不足是造成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2006年,我国广大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总额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32%;各级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5.76%;农业贷款余额仅仅占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余额的6.57%。
   按照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要“发展和巩固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确保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积极发展资金互助组织。”政府应该不断完善西部农村的金融服务对策:(1)推行农村金融体系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反映西部农村风险的资金定价机制,进一步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利差能补抵成本和风险,扩大并放开县及县以下的贷款利率。(2)整合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模式,构建结构优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3)建立西部农村和农户小型企业融资担保基金,探索农户联保、权益抵押、仓单抵押、动产抵押和应收款等动产抵押形式。
   (五)转变政府职能,有效地运用市场化政策工具
   1. 各级管理部门应该从原来的直接干预经济活动转移到执行和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市场公共服务并为农村各市场主体提供产权保护上来。
  2.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努力建立开放、统一有序的农村市场。作为政府,可以积极有效地利用市场化政策工具,更好地引入民间资本进行农村市场化建设。市场化政策工具指政府为了实现降低交易成本、资源充分合理配置、效率最大化等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达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手段、机制、方法与技术,它是市场化政策目标与市场化政策结果之问的纽带和桥梁,包括:产权交易、合同外包、民营化、特许经营、凭单制等。
   当前我国农村领域的市场制度框架已经基本确定,但是有关农村发展特别是西部农村发展的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从而使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遭遇许多制度性的障碍,发展制度呈现出不完备性、制度体系的非法规性等特征。因此,加快西部农村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不仅要重视宏观层次市场化理论的研究,还要重视微观层次的理论研究,包括:农产品市场流通问题、构建系统的市场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调研分析等等。
  参考文献:
  [1]廖红丰.论农村市场化与增加农民收入[J].农业经济,2003,(12).
  [2]巫继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在于社会主义[EB/OL].新浪 网,(2006-03-06)[2010-09-12].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20060306/09592393457.shtml.
  [3]张菡.完善西部农村金融服务的对策[J].新西部,2010,(2).
  [4]聂华林,张贡生.中国西部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6.
  [5]王方华,顾海英.新农村 新思路 新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2006.
  [6]王伟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 校出版社,2006.
  [7]蒋和平,朱晓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8]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M].北京:经 济科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任山庆校对:叶慧娟]
其他文献
采用离子氮碳共渗-离子渗硫复合处理工艺在CrMoCu合金铸铁表面制备了氮碳化合物和硫化物的复合渗层.复合渗层由表面的硫化物层、次表层的氮碳化合物层及其扩散层组成,表面分
提出一种基于S变换和径向基神经网络的暂态电能质量扰动识别的方法。该方法首先用S变换对暂态电能质量扰动波形进行预处理.使用统计的方法提取了5个相关特征量,然后用径向基神
针对机器人电机软件驱动特性存在的不确定性,提出一种采用"试凑法"确定PID调节参数的实验方法。将实验所得参数编写控制程序在样机上运行,测试表明,系统响应时间短,控制精度高,
当前我国西部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也远远落后于西部城市地区,很大程度上与西部农村人力资本积聚机制不完善、积聚力很弱相关。人力资本积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