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综改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及其特色

来源 :东南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neru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社会管理是厦门全面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本文探索厦门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基层社区治理、基层公共服务、社会志愿参与、社会组织管理、涉台事务治理等五大领域的创新实践,总结其创新经验及特色。作者认为厦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经初步探索出一条以民生优先、协同治理、制度创新、技术支撑为特征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逐步形成政府与其它社会主体协同创新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其他文献
近年来的生物医学实验发现,人类的道德情绪具有一定可调控的生物学基础.因此,有学者大胆提出也许可以利用生物医学的技术干预来提升人们的道德情操.这种设想为人类德性的获取途径以及解决与道德相关的社会问题开辟新的可能性,但是也有学者质疑医学化道德问题的合理性.从生物医学道德增强的概念、技术的有效性以及后续可能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等方面出发辩证来看,通过生物医学手段对特定道德品质进行强化未必会与世界文化多元主义相斥,或是贬损道德的价值.然而,使用单一、简单的化学物质调控复杂的人脑活动和情感存在着客观风险.如何保证这种
21世纪初,第三次生态批评浪潮构建了一种全球视野与生态世界主义理念.对环境的想象从地方走向星球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全球化语境下生态批评的当务之急是重新定位生态批评,引导生态批评聚焦当地文化和生态系统是如何嵌入全球体系的.现代风险社会中,社会文化活动、文化习俗与本地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而是更加积极地与其他地方建立联系,形成文化活动、地方归属、空间和意义关系等的重构,从而推动了"去地域化"的进程.
哈贝马斯批评观念的形成与其思想发展密切相关.哈贝马斯推动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从"主体"转向"语言",并以语用学路径进一步克服"语言"内部的基础主义危机.主体哲学批判将审美合理性确立为审美领域的知识诉求和批判标准,促使关切文化及审美领域的媒介方式从"趣味美学"转变为"批评".哈贝马斯在此基础上吸收了论证理论,依托共识性真理观,将"批评"作为反思性媒介的内涵规定为"论证"."批评作为论证"具有深刻的思想史内涵,展示了哈贝马斯在批评领域发挥其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独特性,为建设中国马克思
随着人口大量南迁,宋代南方经济和文化长足发展,喜食水产的南方饮食习惯辐射到整个社会,食蟹成为时代风尚.宋代多数文人生长于南方,诗文中有大量与蟹相关的饮食娱乐活动书写.在宋人笔下,食蟹的雅趣包括持蟹饮酒的快意人生,与友人雅集送赠,行船食蟹、吟风赏月,以及展现江南生活中稻香蟹肥的富足安康.同时,宋人也赋予蟹谐趣,这在俳谐赋中尤其明显.文人调侃蟹的外形滑稽,常以庄重盛大的笔触来书写蟹这种价格低廉的普通食材,塑造极大和极小之间的反差以达到调笑目的,用以娱人娱己.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颠覆了人类对创作自然规律的认知,打破了人类作品市场的一般法则.现行著作权法无法有效解释和规制机器学习的全过程,仅输入阶段的数据处理行为有著作权法意义,涉及复制、改编、汇编,且构成合理使用,而后续阶段的批量学习及特征模仿或融合行为,则并不在传统著作权法规制范围之内.为了避免机器学习技术发展和应用对人类作品市场的破坏,保护著作权人利益,有必要创设一种新型著作权.同时,为了避免过于严苛的著作权保护对技术发展的阻碍,也有必要对于热度下降且保护需求较弱的作品作出适当限制,兼顾著作权人利益和
当前,地方环境立法在立法前中后三阶段分别面临着回应地方现实情况不足、法律责任条文不够精准有效、立法评估缺乏科学工具等可望引入大数据技术解决的问题.大数据技术因其数据处理能力契合地方环境立法特点,可内嵌于地方环境立法过程,在一定范围内辅助地方环境立法.大数据技术可为回应环境现实情况、衡量法律责任、协助立法评估等地方环境立法中的技术层面问题提供有效手段.现阶段地方环境立法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应当加强地方环境立法相关领域各层级的主体协同,推动大数据技术面向地方环境立法的迭代和规范建设,预防地方环境立法中的大数据
通过挑战历史的过去无法从人类的过去中区分出来这一主张,可为自然的和历史的过去之间的区别作辩护。历史的过去不是人的过去,但过去通过历史方法得以研究。而这样一种观点应予以反驳:即因为历史的过去和人的过去意义相同,既然人的过去是自然的过去的一部分,那么历史的过去只是自然的过去的一小部分。尽管“人的过去”通常被当成历史的过去的简略表达,但它们是不同的:传统分析的历史哲学捍卫史学方法独立的基础,不是声称历史研究的是人类过去的行动,而是历史推论不同于归纳科学中的法理推论,因此历史和科学各自有其独特的解释。人类世的到来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03年7月由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福州大学和福州大学资产经营公司利用非国家财政性资金共同举办,并按新机制、新模式运作,实施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
“祛魅”是新时期文学的共识。在文学现代性的自我确认途中,种种神秘性的现象在八九十年代的文学中复现。作为现代性症候的想象性疗救方案,当代文学中迷魅性的信仰叙述既不能提供自圆其说的价值立场,也不能为处于社会转型与结构变更之中的个体以切实的苦难慰安。某些当代文学的信仰叙述甚至借由神秘性书写抹平了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差异,导向了个体苦难与社会不公的再生产。公共空间中的信仰认同建构,需要从人性与启蒙的价值立场之上的再出发。
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必须实现社会管理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从“统治”向“善治”转变,从“人治”向“法治”转变,从“维稳”向“创稳”转变,从“重城轻乡”向“城乡统筹”转变,从“单一管治,”向“共同治理”转变。只有着眼于社会管理的理念、方、式、基础、制度等方面的全面创新,从全局出发又从细微处入手,才能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管理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