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软木画艺术初探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216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福州传统手工艺———软木画,是福建乃至全国少有的手工艺。受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现在软木画的地位远不如从前。本文通过对福州传统软木画的制作工艺及其价值的初步探索,通过对其现状的理性分析,对其保护和发展提出建议和措施。
  关键字:福州软木画;价值;保护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197-1
  一、福州软木画概况
  福州软木画,又称木画,是是福州独特的工艺品。福州软木画是雕刻技艺和绘画技艺结合的手工艺品,以“无声的诗”“立体的画”闻名于世。软木画色调古雅纯朴,形象逼真,画面犹如宋人笔意,意境深邃,远奥高古,清奇可爱,具有“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艺术效果,曾一度畅销全国各地及欧美、日本、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福州软木画制作工艺
  (一)制作方法
  福州软木画创始于民国初期,是福建木雕技师以热水瓶的软木塞为原材料,细心雕刻简单的浮雕山水画,再粘贴在纸上作为贺年片,这便产生了最早期的软木画产品。经过几位软木画艺术家不断地改进技艺,后发展为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雕刻出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粘贴在纸上,构成远山近水的画面,再配上玻璃框,成为富有创意和工艺技巧的平面木画产品。民国五年(1916年),木画产品从创始初期的小型纸板贺卡发展为平面薄雕挂框,在生产加工的刀法技艺上更加精细,由“面、划、切、雕、挑”发展为“凿、琢、行、转、打、锉”;画面也更加讲究远近透视、层次深度。其间又经过吴启棋等人的多年研究,半立体浮雕软木画挂框问世,为木画产品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艺特点
  据资料记载,福州软木画内容大多反映山光水色、名胜古迹和花草虫鱼,有200多个规格、400多个花色品种,工精艺巧,形态逼真,而且具有轻便、不变形、不脱胶、抗腐蚀等优点。国内外一些人士把它与脱胎漆器、寿山石雕一同誉为福州工艺“三宝”。
  制作软木画的原料,主要是产自西班牙、葡萄牙及阿拉伯等地的栓皮栎树。软木有不透气、不透水、不起化学作用等优点,同时又具有质地轻软、不易燃、抗腐蚀、耐磨和富于弹性、有细密的天然纹样、色调纯雅等特点。
  制作软木画,要经过选材、雕刻、拼接、装框等工序。为了将软木切成不同的薄片,近百年来软木画艺人发明、制作了许多因材施艺的工具,大大小小算起来有数十种之多。软木画制作工艺之繁琐并非为大众所了解,比如一幢楼阁,窗棱、门廊、柱子等都细若发丝,船坞上的链条甚至可以活动,密密的屋瓦均为一片片粘合而成,最小一片甚至不足一厘米,而松树的松丝更是细超发丝。软木画妙在运用“以小观大”的艺术手法,“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软木作品主要有平面浮雕多层次的壁挂、双面座立透屏等等。
  三、福州软木画现状
  (一)软木画艺人少,成本高,难以量产化
  软木画原材料软木获取难,只能通过进口来获得,再加之制作时间长致使成本提高,以及外来手工艺品对市场的冲击,导致软木画已不像当年那样可以成为家家户户的陈列品。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从事辛苦繁重的软木画工作,因而软木画艺人越来越少,软木画手工艺濒临失传。
  (二)销路窄,软木画艺人老龄化
  时至今日,软木画行业的市场销路依然打不开。就拿发源地西园村来说,据福州西园软木画协会会长吴传福介绍,在20世纪80年代福州软木画的鼎盛时期,西园村90%以上的家庭从事软木画生产,就连邻村岳峰村也有近50%的家庭从事这一产业,从业人员高达15000人。而现在福州西园软木画协会与福州西园软木画研究技术发展中心里,多半是些老艺人,年轻人很少,软木画面临着传承中断的危险。
  四、福州软木画保护和传承
  作为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的主管部门,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发展中心的有关人士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除了政府部门在政策法规、组织机构、资金投入、寻找商机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要予以积极扶持外,这一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只有走向市场,才会有发展和壮大的机会,才能走向真正的振兴。
  首先,软木画的生产经营单位要结合民间工艺美术自身的规律,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组建一支懂得现代经营管理、了解民间工艺艺术的人才队伍。
  其次,软木画技艺必须加大形式、内容、用途及技艺等方面的创新,因为单纯以鉴赏和收藏为目的的消费群体毕竟狭小。需要对软木画的外观形式、表现内容、创作题材及点缀装潢等方面都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进,以配合时代潮流和人们的审美情趣。
  最后,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打破传统的师徒传授的模式,尝试走“院校派”道路,吸纳艺术院校的人才,并争取让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跟软木画企业的需求对接,让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以全面提高软木画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从而提高全行业的整体技艺水平。
  参考文献:
  [1]魏峰.浅析软木画的兴衰与传承[J].内江科技,2008,(12).
  [2]叶娟,吴学宝.软木画之子[M].中华手工,2011,(12).
  [3]林更生,林心放.福州软木画及其茶文化[J].福建茶叶,2009,(04).
  作者简介:
  叶子青,女,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2011级本科生。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生对于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高层次、高素质的社会群体。作为社会未来的一种引领者和建设者,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必须的素质要求。本文从合唱表演的角度论述对大学生心理引导的主要作用。  关键词:心理问题;合唱作用;合唱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234-2  大学阶段是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面对社会不同层次的压
摘要:目前,市场上的陶刻作品中大部分都是以仿刻历代书画名家的书法、绘画为主,而且是直接复制、临摹挪用,艺术性就很难表现。传承和创新,是紫砂发展永恒的话题。对于创新,不是说传统不可以用,而是应该以新时代风貌、新的表现手法来描绘反映传统题材,使之神韵兼备。  关键词:陶刻;创意;布局;基本功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221-2  七千多年前
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就成为了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辽宁省大连市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探讨老龄人的生活幸福感希望此问题能得到
摘要:舞蹈是一种形体艺术,是人类社会中流传较早的艺术形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纷繁多样的种类,不同的类型凝聚和寄托着不同的内涵特征。舞蹈是通过人体形态的展示,使观众通过视觉来感知的一种表现性艺术。在所有的表现性艺术中舞蹈是和再现性艺术最为接近的一门学科,因为它是一种嵌含着深厚情感的艺术再现。  关键词:艺术活动;节奏性;造型性;  中图分类号:J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
课堂教学是进行舞台表演的基础,精彩的剧目演出离不开排练厅里一招一式的繁复练习;训练学生从排练厅走向舞台,单一、规范的课堂组合是表演剧目的“奠基石”,课堂中的教学组合与表
摘要:一个优秀的交响乐队,总是和一个优秀的圆号声部密不可分。圆号是铜管和木管音色之间的纽带,也为弦乐音响涂上凝重的底色。配合默契和声部平衡的圆号声部,是一个优秀和成熟的交响乐团所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圆号;交响乐团;四个声部;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6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79-1  一、圆号声部在交响乐团中的重要性  圆号是西方交响乐团中不可
摘要:舞蹈不是肢体活动,舞蹈是个修炼,是灵魂与身体的对话。林怀民先生独特的训练方式通过云门舞集,开拓了属于林氏独特的舞蹈世界。  关键词:云门舞集;林怀民;舞蹈;训练方法  中国分类号:J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97-1  林怀民先生说:“舞者每日的功课是学习如何运用肢体,做出正确的动作与姿势。然而,我们看到的不是手和脚,不只是跳跃和旋转。我们看到一个人
摘要:在信息化的时代,学习音乐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和喜好,学习音乐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然而有个显著的问题——很多刚开始接触音乐和学习音乐的爱好者,不知如何踏入音乐的门槛,也不知如何学习音乐。都简单地认为只要学习唱歌或者是器乐,片面的理解音乐学习。本文给初学者在音乐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提供了一些建议。帮助初学者更好的去学习好音乐。  关键词:音乐初学者;学习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
摘要:琵琶作为传统的民族乐器,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弹拔乐器之一,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它充分吸收了中华民族的灵气和这片土地长到了一起。但同大多民族器乐一样,它的普及与推广仅仅局限于少数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中,远达不到它作为“民乐之王”该有的认知度和普及度。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整理、访谈研究和自身学习琵琶十余年的经验,站在琵琶艺术特质的基础上探索琵琶的推广之道,从艺术本身和市场两方面,提出了六点建议,旨在
摘要:在群众文化中,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不仅丰富着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对舞蹈艺术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哈萨克族;草原文化;创新;独特  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192-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当今日益发展的新形势背景下,作为群众文化活动中特别重要的娱乐方式———舞蹈,是人民群众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