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通过积极干预,使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能达到高质量、高水平就业。方法:通过采取对政策、云平台的充分利用,职业生涯的指导,与岗位接轨的课程和人培方案的设置,职业人格倾向的调查,行业资源的充分利用等一系列措施,确保五年制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良好就业。结果:五年制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达到高质量、高水平就业。结论:对毕业生就业的有效干预能很好地提升就业质量。
[关 键 词] 高职毕业生;就业干预;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5-0076-02
2020年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作为一名2020年五年制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班班主任,通过仔细研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努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多管齐下,确保应届高职毕业生不仅顺利达到100%就业,而且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就业工作。笔者在此将干预措施和干预结果做一总结。
一、干预措施
(一)政策应用
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平台提供就业指导和援助。国家出台了大量扩就业政策、扩升学、扩岗位,各种中小企业优惠政策和创业政策。作为一名毕业班的班主任,需要做到及时、准确地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选择就业和升学方向。
(二)意识培养
充分认识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为一名班主任兼专业课教师,平时注重利用班会课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专业课则通过知识传授、技能培训、思政元素教育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职业道德的养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择业观和职业观,做好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1]。
(三)课程设置
石伟平先生认为,当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逐渐向高中后教育阶段转移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从就业导向转变为生涯导向将成为必然趋势。为此,职业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应定位于服务学生生涯的多样化发展,让想就业的都能高质量就业,想升学的都能升成,想留学的都能留成,想创业的都能创业成功。因此,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的高职教育除了完成通识课程外,还提供了更加灵活开放的选修课程,如1+X职业证书,既因材施教又因材施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从而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通识教育使学生能理解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有较丰富的科学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语言水平和人文素养,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具备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一系列通用能力。而职业证书则给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灵活选择的方向。
(四)专业实践
充分利用与岗位零距离接轨的课程教学改革、专业认知活动、教学见习、现代学徒制、实习等一系列与就业相关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使学生不仅具有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所必需的理论知识,还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专业素养,能正确领悟未来岗位工作任务,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基本的组织管理能力。
(五)就业拓展
充分拓展就业渠道。首先,通过细分学生的知识构架定位学生的就业方向。如,作为一名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的学生,药学专业课程是其专业基础课程,而营销课程是其专业课程。学生就业时就可有不同的就业方向,可以利用学过的药学专业技能进入药品生产单位、医疗机构,也可以利用营销知识结合专业知识进入医药公司或连锁药房等。其次,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使学生能身怀多技走向就业岗位。不仅能走向药品流通领域、药品使用领域,还能拓展到药品生产领域,甚至于通过继续深造能走向研究领域。最后,作为毕业生就业的指导者,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行业资源和人脉,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精准的信息。
(六)生涯指导
充分利用各种理论和资源帮助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很难取得成功。职业生涯建构理论作为一个与就业相关的理论,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职业人格类型、生涯适应力和人生主题[2]。笔者利用霍兰德职业生涯建构理论对毕业生进行了一个职业倾向调查,测试学生是属于R(现实型)、I(研究型)、C(传统型)、S(社会型)、E(企业型)、A(艺术型)中的哪一种人格类型,共收到42份人格特质检核表,针对学生与专业匹配的工作方向(药品生产、销售、使用),在学生就业有困难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3]。而生涯建构理论可对毕业生择业时的适应准备、适应能力、适应行为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通过采取以上一系列措施,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毕業生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干预结果
通过积极干预,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率先于毕业后一个月内达到了100%的就业率。后期虽然有个别学生工作有微调,但大体就业情况保持稳定,成为所有毕业班中的佼佼者。其中,9人本科院校,11人医疗机构,5人医药公司和社会药房,6人药品生产企业,2人教育机构,3人生物及环境检测,其他6人,其中1人进入世界500强药企工作,1人考上乡村公务员,3人网络服务,1人相关企业。所以,应该说整体达到了高质量就业。 三、讨论
2020年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能达到高质量就业的原因分析如下。
1.毕业生就业情况很大程度上受地方和区域经济以及行业的影响。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经济带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以及医药行业作为“朝阳行业”的行业特点,学生的就业有了坚实的外部环境支持。
2.学校建立了由校长负责,以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为主体,校外相关兼职人员和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职业指导的工作体制。完善的工作体制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技术、制度方面的保证。
3.心理学中的霍桑效应指出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被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班主任的积极干预,可以使学生感觉到有人随时在关注、关心自己的行为,关注自己的就业。因此,在主观上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这种干预会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4.霍兰德的人格类型论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和延伸,即人们在工作选择和经验中表达自己的个人兴趣和价值。诸如个人所具备的能力价值观、兴趣、人格,这些基本的内在的由遗传所决定的或者环境决定的个人特征,都是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4]。调研中用到的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结果与毕业生就业方向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受限于样本量以及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职业具有多样化和流动性的特征,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会有局限性。因此,职业发展教育和辅导也要在适应新挑战的同时做出调整。笔者认为职业倾向的调查只能在学生就业有困难、需要帮助时作为参考,绝不能生搬硬套地去指导学生就业。学生具体的就业要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如个人特征、客观条件、家庭意见等[5]。
5.霍兰德的人格类型论同时认为职业人格会受到家庭的影响,所以有具备同样的能力、同样的价值观、同样的职业兴趣,甚至是有同样工作风格特点的人,他可能会选择完全不同的职业。家庭的影响不可或缺,作为班主任可建立家长群,及时通报相关信息。所谓“上下同欲者胜”,通过与家长们的积极沟通,达到目标一致。
6.生涯建构理论更加重视个体在工作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不是其本身具备的是什么类型的人格,这就要求我们借助职业人格完成自身的职业生涯建构。更多的时候需要学生就业后积极主动地适应岗位,做到人职匹配。作为职业发展的教育和辅导者,可通过对职业素养、岗位适应力的调研,增加毕业生工作后的岗位适应能力,使毕业生不但择业好,更能工作好[6]。
综上所述,作为职业发展的教育和辅导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方法和策略可以很大程度上指導和援助学生的就业,达到理想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周荃.职业规划对高职生成长成才的影响研究:基于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J].继续教育,2017(4).
[2]庞诗琪.舒伯生涯发展理论评析及其启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11).
[3]冯嘉慧.美国生涯指导理论范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4]刘丹.浅析霍兰德职业类型论的内容及应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7(22).
[5]钟思嘉.生涯咨询实战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6]陈彦宏.霍兰德职业人格测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6(5).
◎编辑 栗国花
[关 键 词] 高职毕业生;就业干预;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5-0076-02
2020年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作为一名2020年五年制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班班主任,通过仔细研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努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多管齐下,确保应届高职毕业生不仅顺利达到100%就业,而且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就业工作。笔者在此将干预措施和干预结果做一总结。
一、干预措施
(一)政策应用
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平台提供就业指导和援助。国家出台了大量扩就业政策、扩升学、扩岗位,各种中小企业优惠政策和创业政策。作为一名毕业班的班主任,需要做到及时、准确地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选择就业和升学方向。
(二)意识培养
充分认识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为一名班主任兼专业课教师,平时注重利用班会课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专业课则通过知识传授、技能培训、思政元素教育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职业道德的养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择业观和职业观,做好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1]。
(三)课程设置
石伟平先生认为,当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逐渐向高中后教育阶段转移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从就业导向转变为生涯导向将成为必然趋势。为此,职业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应定位于服务学生生涯的多样化发展,让想就业的都能高质量就业,想升学的都能升成,想留学的都能留成,想创业的都能创业成功。因此,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的高职教育除了完成通识课程外,还提供了更加灵活开放的选修课程,如1+X职业证书,既因材施教又因材施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从而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通识教育使学生能理解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有较丰富的科学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语言水平和人文素养,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具备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一系列通用能力。而职业证书则给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灵活选择的方向。
(四)专业实践
充分利用与岗位零距离接轨的课程教学改革、专业认知活动、教学见习、现代学徒制、实习等一系列与就业相关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使学生不仅具有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所必需的理论知识,还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专业素养,能正确领悟未来岗位工作任务,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基本的组织管理能力。
(五)就业拓展
充分拓展就业渠道。首先,通过细分学生的知识构架定位学生的就业方向。如,作为一名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的学生,药学专业课程是其专业基础课程,而营销课程是其专业课程。学生就业时就可有不同的就业方向,可以利用学过的药学专业技能进入药品生产单位、医疗机构,也可以利用营销知识结合专业知识进入医药公司或连锁药房等。其次,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使学生能身怀多技走向就业岗位。不仅能走向药品流通领域、药品使用领域,还能拓展到药品生产领域,甚至于通过继续深造能走向研究领域。最后,作为毕业生就业的指导者,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行业资源和人脉,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精准的信息。
(六)生涯指导
充分利用各种理论和资源帮助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很难取得成功。职业生涯建构理论作为一个与就业相关的理论,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职业人格类型、生涯适应力和人生主题[2]。笔者利用霍兰德职业生涯建构理论对毕业生进行了一个职业倾向调查,测试学生是属于R(现实型)、I(研究型)、C(传统型)、S(社会型)、E(企业型)、A(艺术型)中的哪一种人格类型,共收到42份人格特质检核表,针对学生与专业匹配的工作方向(药品生产、销售、使用),在学生就业有困难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3]。而生涯建构理论可对毕业生择业时的适应准备、适应能力、适应行为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通过采取以上一系列措施,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毕業生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干预结果
通过积极干预,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率先于毕业后一个月内达到了100%的就业率。后期虽然有个别学生工作有微调,但大体就业情况保持稳定,成为所有毕业班中的佼佼者。其中,9人本科院校,11人医疗机构,5人医药公司和社会药房,6人药品生产企业,2人教育机构,3人生物及环境检测,其他6人,其中1人进入世界500强药企工作,1人考上乡村公务员,3人网络服务,1人相关企业。所以,应该说整体达到了高质量就业。 三、讨论
2020年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能达到高质量就业的原因分析如下。
1.毕业生就业情况很大程度上受地方和区域经济以及行业的影响。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经济带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以及医药行业作为“朝阳行业”的行业特点,学生的就业有了坚实的外部环境支持。
2.学校建立了由校长负责,以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为主体,校外相关兼职人员和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职业指导的工作体制。完善的工作体制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技术、制度方面的保证。
3.心理学中的霍桑效应指出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被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班主任的积极干预,可以使学生感觉到有人随时在关注、关心自己的行为,关注自己的就业。因此,在主观上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这种干预会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4.霍兰德的人格类型论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和延伸,即人们在工作选择和经验中表达自己的个人兴趣和价值。诸如个人所具备的能力价值观、兴趣、人格,这些基本的内在的由遗传所决定的或者环境决定的个人特征,都是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4]。调研中用到的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结果与毕业生就业方向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受限于样本量以及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职业具有多样化和流动性的特征,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会有局限性。因此,职业发展教育和辅导也要在适应新挑战的同时做出调整。笔者认为职业倾向的调查只能在学生就业有困难、需要帮助时作为参考,绝不能生搬硬套地去指导学生就业。学生具体的就业要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如个人特征、客观条件、家庭意见等[5]。
5.霍兰德的人格类型论同时认为职业人格会受到家庭的影响,所以有具备同样的能力、同样的价值观、同样的职业兴趣,甚至是有同样工作风格特点的人,他可能会选择完全不同的职业。家庭的影响不可或缺,作为班主任可建立家长群,及时通报相关信息。所谓“上下同欲者胜”,通过与家长们的积极沟通,达到目标一致。
6.生涯建构理论更加重视个体在工作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不是其本身具备的是什么类型的人格,这就要求我们借助职业人格完成自身的职业生涯建构。更多的时候需要学生就业后积极主动地适应岗位,做到人职匹配。作为职业发展的教育和辅导者,可通过对职业素养、岗位适应力的调研,增加毕业生工作后的岗位适应能力,使毕业生不但择业好,更能工作好[6]。
综上所述,作为职业发展的教育和辅导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方法和策略可以很大程度上指導和援助学生的就业,达到理想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周荃.职业规划对高职生成长成才的影响研究:基于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J].继续教育,2017(4).
[2]庞诗琪.舒伯生涯发展理论评析及其启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11).
[3]冯嘉慧.美国生涯指导理论范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4]刘丹.浅析霍兰德职业类型论的内容及应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7(22).
[5]钟思嘉.生涯咨询实战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6]陈彦宏.霍兰德职业人格测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6(5).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