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秒懂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ll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市虹桥商务区国家会展中心举行,会展中心俗称“四叶草”,分3层,包括13个小展厅以及3个大展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单体和会展综合体,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
  如何让参观者在这么大且构造复杂的场馆里逛进博会,不迷路,不走冤枉路?关键是展馆内外的引导标识。
  东华大学发挥其设计学科优势,由机械工程学院陆金生教授领衔的师生团队,对四叶草原有标识系统进行优化和提高,改善参观者的观展体验,为进博会保驾护航。
  在系统调研了已有标识系统的不足后,陆教授用三个月的时间为四叶草量身定制了一套升级版的标识导向系统。“新的标识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基于人的认知心理来设计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既保证了标识的醒目性、信息的可读性和语言的国际性,又体现出设计的艺术性及地域文化性;最大的好处是让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第一次来到展馆的人都能秒懂标识含义,快速便捷找到目的地,并且在观展过程中实时感受到海派文化的浸润。比如,在会议室前加上几个人围绕桌子的图形,用公共图形符号这样的世界语言,让参观者一看就懂。
  近年来,东华大学始终在以纺织为体,以材料为两翼的学科特色新格局上下功夫,設计学科是学校学科发展的重要“两翼”。此次服务进博会,其实已经不是“东华设计”第一次为国家大事而助力了。从为上海世博会设计“小白菜”志愿者服装,到为“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打造中国航天员的新形象,再到今天为进博会展览场馆优化标识系统,改善参观者的观展体验,东华大学以设计学科等为依托,始终在服务国计民生的道路上前行。
  责任编辑:陈晓丽
其他文献
9月,我作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级直博生中的一员,来到了我梦寐以求的学校。从网红西门一路穿越至东门,充满历史气息的建筑和阳光下泛着层层金光静谧的未名湖,无一不牵引着我跳动的心弦。与所有新生一样,熟悉完校园环境,参加完开学典礼,就要准备好将“学习号”驶向新的海洋了。在开启新的课程前,先要完成选课,选课的结果决定着研一的我将去往什么方向,领略到什么风景,这本身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  首先
约300名意大利比萨师范大学和圣安娜迪比萨大学的同学们在市中心参加年度水球大战。这些盛满水的气球是由同学们自己设计,并由自己制造的精密机器发射的。“混战”中,同学们使用了3.2萬多个水球。
李大钊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北京,他当年租住过的小院(已被辟为“李大钊故居”)、当年工作过的北大红楼我都去过。但李大钊被捕之地,似乎很少有人知晓,我也只知道是在东交民巷这一带,但具体在哪里呢?我踏上了寻访之旅。  出地铁五号线崇文门站E口,我来到了东交民巷的东口,向西一路前行,沿途看到不少西洋式建筑,这些是过去的公使馆、教堂、邮局等旧址。  在寻访历史遗迹时,我特别看重原始档案的记载,而不是人云亦云。为
我是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MBA的学生。2020年8月末,学校发来了邮件通知:学校体谅部分留学生由于疫情很难来到荷兰,所以,商学院的课程将采取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方式。这个模式是暂时的,随时会根据疫情情况调整。  这样的模式仅仅维持了5个星期,2020年10月13日,全荷兰日增病例超过了5位数,政府紧急关停了大型公共场所,我们的课程也全部转成了线上。然而,学校似乎并没有在暑期的时候对线上课程有足够
“老师的包就像潘多拉魔盒,每节课都猜这次带给我们的是‘惊喜’还是‘惊吓’。”每次上“领导学概论”课,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2017级学生辛瑜和同学一样,都期待着任课老师吕云涛打开旅行包的瞬间。上课背着旅行包是吕云涛多年来的习惯,包里不装书本而装意大利面、棉花糖、七巧板、金元宝、巧克力……这些看似与课堂毫无关系的物件,却是吕云涛上这门公选课的必备教具。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
“我们这个项目是利用梳式防波堤处的波浪能进行发电。”上海交通大学“海上秋千式防波发电装置”项目的成员之一王彤在首届“能源 ·智慧 ·未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现场向观众介绍道。“很多城市在近岸港口都建有防波堤,目的是防止波浪冲刷港口,其实防波堤上的波浪能量是巨大的。我们就利用这部分能量来进行发电、将其转化为电能供使用的创意,这样既可以起到防波的作用,还可以发电,一举两得。”  在创意的基础
琴房  你走进房子  听见音乐声  停住脚步屏住呼吸  关上房门  把刚买来的日用杂物慢慢放在地上  深怕购物袋发出沙沙的摩擦声  你站定闭上眼  屏蔽了周遭的一切杂音  好像它们原本就不存在  在那间屋子里  只有琴声弹琴人音乐  经过你的思绪  渗透进你的内心  并深深地驻留其间  很难想象  如果那时不是这样的情境  或这样的情境不是发生在那时  你进屋时没有听到琴声  他的双手没有敲击琴键
劣马逐  最后我陷入预知的自我重复  出浴时对着疲遢的镜子喋喋不休:  月亮正被抢夺意象的诗人套牢  羽毛、轻纱,它们传达出的纯美足以乱真  东塘,众多的水鸟和女子错过了施救和自保  林海中只剩些四脚着地的蠢物:文人骚客  至时因为羞愧,没有人造墨沥纸  因为一了百了得以达真的便捷,先哲们自焚  俯以察之,大街上劣马相逐多么灵快  亲愛的人类,他们真是活得像真人一样  干葫芦  才气会抹去全部劣行
1985年就读于山东艺术学院油画系  1987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国画系,得到何海霞、黄胄、刘大为等艺术名师的亲授指导  1989年中国画《日月星辰》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  1990年向亚运会捐赠巨幅鹰作《九雄图》,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相继做了报道  1991年与画友同仁举办《老区风情画展》  1992年中国画《峥嵘岁月》参加全国美展  1994年中国画《土枪土炮》获第八届
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有一段话我们都非常熟悉。  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说: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句话读来让人心潮起伏,也给了正在人生旅途中的大学生们一种方向感和确定感。  不过,有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思考,  到底怎样才算是虚度年华,怎样才算是碌碌无为?目标清晰却仍然懊悔  小苏刚进大学就给自己